關鍵詞:
城市更新 | 港區改造
文化宜遊 | 生態宜居
「新加坡是個小地方,卻可以成就大事業」
—— 新加坡「國父」 李光耀
01
從「大港」到「大城」
濱水更新
新加坡驅動港城升級的戰略基石
MEASURE THE WORLD
扼守太平洋和印度洋航運要道的新加坡,早在1819年就在英國的殖民下開埠,至19世紀末已成爲東南亞商貿樞紐「大港」。
只有600多平方公裏的國土面積,只有60多年的建國曆史,2020年人均GDP卻雄踞亞洲第一。作爲一個沒有「陸向腹地」的彈丸之地,依水而生的新加坡,港區,始終是其發展的重要動力源!
▼ 新加坡區位示意
以「Small island,Big plan」聞名的新加坡,隨著時代變遷,不斷調整城市戰略。而如何適配國家戰略,開發更新不同的濱水地區,則是其中的重中之重,也是新加坡從「大港」走向「大城」,帶動國家轉型的關鍵所在。
▼ 新加坡濱海灣風貌
1. 依港而生,撬動工業崛起
(1959—1965年)
城市發展戰略:1960年代,獨立後走向自強的新加坡,開始實行勞動密集型工業城市戰略,著力從轉口貿易轉向進口替代。
港城更新區域:受限于自身經濟與地理條件限制,政府集中力量辦大事,首個依港而建的工業區——裕廊工業區誕生,成爲助力新加坡工業城市發展的強勁引擎。
▼ 裕廊工業區·新加坡國際商務園
2. 圍港而新,重塑環境形象
(1966—1979年)
城市發展戰略:1970年代,泰國、馬來西亞等周圍勞動密集型工業國家崛起,新加坡主動謀變——以出口爲導向,同時廣開門戶,吸引外資,發展精密制造等技術密集型産業,打造「東南亞硅谷」。並圍繞「花園城市」理念,創造宜居宜業的新城市環境。
港城更新區域:爲了承接資本和企業湧入,新加坡不僅改建深水港、擴建更新樟宜地區,還開始注重商業商務環境改善,圍繞濱海灣及南部海濱走廊、新加坡河等進行了多維更新。
▼ 新加坡濱海灣風貌
▼ 新加坡河
3. 以港爲核,構建魅力名片
(1980—1999年)
城市發展戰略:爲應對中國、印度等國家崛起,新加坡開啓了以知識密集型産業爲主的發展新階段。爲了有效吸引國際人才與資本,向「世界城市」邁進,新加坡開始注重整體環境與城市品質提升。
港城更新區域:針對濱海灣進行了二次更新,並沿新加坡河植入文化展示、休閑娛樂等多元功能,以濱海灣爲核心,以新加坡河爲軸線的中央集水區,成爲新加坡面向世界的魅力名片。同時,以産業社區的理念打造樟宜商務園,強勢吸引國際創新企業。
▼ 樟宜商務園
4. 多點開花,提升城市競爭力
(2000年至今)
城市發展戰略:商務、商業活動的高度集聚,人口構成的日益多元,讓新加坡呈現出鮮明的「全球性」特征。爲了在加劇的人才戰中保持自身競爭力,新加坡開始面向不同人群進行「包容性」更新。
▼ 聖淘沙·香格裏拉酒店
▼ 榜鵝新市鎮
港城更新區域:一方面,以「宜遊」爲特點,在濱海灣CBD面向C端發力,構建活力原點,並打造聖淘沙成爲世界級旅遊新磁極;另一方面,踐行「花園中的城市」綠色發展理念,在榜鵝等地區濱水打造高品質新市鎮,提升城市宜居性。
▼ 本文所涉及的濱水區改造項目分布示意
02
活力強磁極——濱海灣
從CBD到CAZ
港城更新續航城市競爭力
MEASURE THE WORLD
新加坡最具國際範兒的中央商務區、最繁華的活力都心、全球著名旅遊目的地……一系列高能級標簽,讓位處市中心的濱海灣,可謂是新加坡當仁不讓的人氣打卡地,國家形象門戶。
通過推動工作、生活、娛樂一體化,濱海灣成爲了居民和遊客的共同理想場所;「雙面」CBD的獨特魅力,也讓一種引領全新趨勢的新型城市中心悄然成型,成爲全球濱水區更新的典範。而其更新過程,可以說正是新加坡發展戰略的縮影。
▼ 高樓林立的國際化濱海灣CBD
只有「更新」,才能更「新」!
①. 空間拓展,人流傳導
經過70年代的快速填海建設,濱海灣CBD雖然高樓林立,但卻功能單一。80年代被新加坡媒體評價爲「就像死去一般,無地可去,也無事可做。」
于是,新加坡政府開始將CBD空間向濱海灣區域拓展:連接金沙灣度假區,連通新加坡河。這一舉措,也爲日後這裏演化成爲環灣區的CAZ(中央活力區)奠定了「人流傳導」基礎。
▼ CBD空間向濱海灣區域拓展示意
②. 功能重塑,宜遊引爆
90年代,全球城市競爭日益加劇,新加坡頒布了「産業21」振興計劃」。
作爲新加坡人才與資本的主要承載地,2001年,新加坡提出:要讓濱海灣成爲商務、商業、文化、娛樂等多元功能的高度聚集區,塑造國際影響力;2005年,新加坡決定將「旅遊業」發展爲經濟支柱型産業。但對于港區,尤其是CBD來說,旅遊通常是更新的附屬功能,而濱海灣卻「大膽」地將旅遊作爲核心功能,並以「宜遊引爆」爲核心開發策略,以國家品牌營銷爲目的,開始新一輪的更新改造。
▼ 萊佛士坊——新加坡銀行聚集地,最大金融區
「政府委托國家促進執行委員會來思考並實施五項新的舉措,其中最關鍵的是,描繪新加坡的生活方式、文化和娛樂的前景……這一切其實都要「以人爲本」,吸引世界各地的人才到來,以旅遊中心爲杠杆,打造人氣和宜人環境,才能發揮聯動效應,將人流轉化爲資金流。
—— 《國家營銷:新加坡國家品牌之道》
1. 單點突破:擁灣集中布局核心吸引物,強勢重塑城市磁極
新加坡有意識地先圍繞「一點」,進行了集中發力——選取「濱海灣岸線」這一天然展示面,擁灣布局核心旅遊吸引物:這裏不僅有吸睛的大師設計,還有衆多標志性功能的公共建築,和魚尾獅公園等新加坡特色景觀。
商務、商業、文化、會展等空間的一站式配齊,全面重塑新加坡國際化都市形象感的同時,更讓遊客可在此充分體驗到21世紀新加坡的現代動感與時尚魅力。
▼ 蓮花形狀的金沙藝術科學博物館
2. 項目造勢:以大手筆設計,撬動區域形象傳播
代表項目:濱海灣花園——新加坡「花園城市」的地標
2005年,新加坡開啓由「花園城市」走向「花園裏的城市」轉型之路,城市生態環境從好看到好用,從吸引人來看一看到讓來的人留下來。
位于新加坡河入海口,占地101公頃的大手筆景觀——濱海灣花園,成爲展現新加坡這一全新戰略願景的核心項目。花園規劃由濱海南花園、東花園和中花園組成,是世界上最大的熱帶城市花園。如今,這裏已成爲融合生態休閑、環保科技及文化藝術的新加坡超級地標區。
▼ 濱海南花園俯瞰
①. 前沿科技應用
以可持續環境爲理念,花園不僅收集培植了150多萬株世界各地的珍稀植物,「還原」生物群落的棲居環境,還廣泛應用了前沿環保科技,實現能源和水的可循環。
▼ 花園設有18顆「超級樹」,並以空中步道串聯
②. 生態自然見學
花園設有不同主題區域,涵蓋人與社會、人與自然、自然與地球等多個方面;再配以互動式科技設施,和隨處可見的植物、環境、氣候等知識標識,讓這裏成爲了「新加坡花園教育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全齡遊客見學的絕佳打卡地。
▼ 以互動式遊戲設施傳播生態知識,寓教于樂
③. 文化遺産展示
通過中華花園、印度花園、馬來花園等四座文化遺産花園的打造,反映了新加坡四大主要種族的曆史和文化,以及殖民時期留下來的文化遺産。
▼ 中華花園
④. 特色休閑賦能
依托「超級樹」等巨型建築標志物,開發了空中餐廳、咖啡廳等休閑空間,爲遊客創造獨一無二的特色體驗;在夜晚的時候,花園每月還會有燈光和音樂表演。
▼ 「超級樹」空中餐廳
3. 全民宜遊:多元功能有機混合,打造城市活力原點
不僅要高樓林立,更要熙熙攘攘!
除了更國際化的CBD,濱海灣的更新更強調旅遊休閑功能的補充。
▼ 濱海步道串聯多元功能空間,變身全民休閑目的地
21世紀,新加坡提出了「宜遊城市」(城區即景區)的發展理念。
對此,濱海灣一方面制定出圍繞旅遊主題的「3E」發展主線——即:Entertain娛樂、Explore探索、Exchange交流,並將理念充分滲透到公共空間的更新中,增加對不同人群的吸引。
▼ 濱海藝術中心化身露天舞台
同時,向CAZ的轉型過程中,濱海灣還呈現出鮮明的「走向社區化」特征——即:功能更新從聚焦「産的繁榮」轉爲聚焦「人的生活」,主要功能不再是商務和金融,而是有魅力的生活體驗。
①. 商務讓位于生活
新加坡提出「將CBD的資源城市化、社區化,在商務環境中,營造社區氛圍。」
針對老舊寫字樓:將商務功能空間大幅更新爲混合功能區,植入商業、圖書館、診所等生活服務;針對用地模式:在提升底層商業展示性基礎上,以「底層商業+高層酒店/辦公+室外公共交互空間」綁定的混合用地模式,創造多元動態生活場景;
▼ 商務區用地混合開發:底層商業+高層酒店/辦公+室外公共交互空間
針對公共空間:創新場所營造,豐富藝術、文化體驗,針對提供高品質公共空間、有利于文化傳承保護的更新方案,提供容積率獎勵。
▼ 公共空間藝術化,金沙綜合體打造特色商業水街
②. 還「路」于人,步行友好
優化CBD的連接性和可達性,創造行人友好的宜遊體驗,是濱海灣更新過程中讓CBD「活起來」的另一重要舉措——環灣親水岸線設有多樣化的休憩廣場節點,並以3.5公裏長的木棧道、人行步道、橋等串聯,形成連續的公共空間,實現客流傳導。
▼ 公共空間場所營造:戲水廣場
4. 夜色激活:突出夜色魅力,構建全天候生活方式目的地
①. 把「夜生活」推向城市水岸
有活力的城市往往都有著發達的夜色經濟;反之,夜色經濟發展也會帶來城市活力。
濱海灣地區在更新的過程中,注重突出夜色魅力。隨著近年新加坡提出「24/7不夜城」的理念,濱海灣更是在不斷壯大夜色經濟。
濱海灣的願景是成爲一個「生活-工作-遊玩」的24/7不夜城,它將成爲代表未來全球城市之精華的新中心。
—— Mah Bow Tan,新加坡國家發展大臣
而其成功之處不在于多豐富的夜遊項目,多絢爛的夜間活動,而是將區域的人氣利器「環灣水岸」與城市生活進行了充分融合,並將激情夜生活沿新加坡河延續。從空間到時間,爲遊客、市民提供了豐富的宜遊體驗。
▼ 濱海灣商務區夜景
與濱海灣相連的是新加坡的母親河——新加坡河。作爲新加坡現代曆史的起源地,沿岸保留著諸多曆史悠久的碼頭(駁船碼頭、克拉碼頭和羅伯遜碼頭)。
▼ 新加坡河明星區域——克拉碼頭
隨著濱水更新從重數量的保護轉變爲重品質的開發,倉庫、貨棧等舊建築空間內植入了豐富的休閑娛樂、購物、酒吧餐飲等功能和活動,並用科技感十足的屋頂予以串聯,成爲居民與遊客的夜生活聚集場,體驗新加坡夜色魅力的必選地。
▼ 克拉碼頭的特色濱水餐飲體驗——「風信子船餐廳」
②. 用「藝術節慶」點亮城市夜色
同時,濱海灣還環灣設置了衆多燈光藝術節點,進行了夜晚燈光總體規劃,並且每年由新加坡重建局組織「點亮濱海灣」藝術活動,使得「濱海灣的夜晚比白天更震撼」,讓濱海灣「越夜越美麗」!
▼ 藝術燈光設計結合科技透明膜結構,打造城市夜遊地標性「城市光廊」
03
文化展示窗——新加坡河
城市「命脈」,打造最美風景線
MEASURE THE WORLD
在生態經濟愈發重要的今天,新加坡雖十分「缺地」,卻早早地意識到了「生態」之于城市發展的重要性,「讓」生産空間于生態空間,始終將生態空間的更新治理作爲實現城市發展目標的重要任務。
▼ 新加坡河
例如,作爲「新加坡之源」,新加坡河與濱海灣相連,貫穿整個城市中心,總長3.2km。
在經曆了「70—80年代的水質淨化」「90年代的岸線提升」「21世紀的魅力挖掘」等一系列更新後,濱河空間的再生,不僅成功助力新加坡實現「特色全球城市」的發展目標,也貫穿了濱河區的規劃、設計、管理等各個環節,保證新加坡河濱河區既保留本土文化以迎合外來遊客,又盡顯全球化特色滿足本地人。如今,以新加坡河爲代表的的河流,已成爲彰顯新加坡城市生態、生活及文化生命力的標簽區域。
▼ 新加坡河:城市生態、生活、曆史文化的集成展示窗
1. 城市生態文化展示窗
濱水地區水陸相連,具有獨特的自然水體資源優勢。水的保護是濱水地區開發,尤其是以旅遊爲中心的濱水地區開發成敗的第一要素。對此,新加坡針對城市的命脈「新加坡河」,率先瞄准「生態」進行了一系列更新。
如今,新加坡河已成爲展示新加坡生態治理的地標性區域。
▼ 新加坡河濱河步道
①. 河道整治,守護城市生命動脈
隨著20世紀60年代新加坡獨立後國家戰略轉型,這條經濟動脈的航運功能開始減弱,加上多年承載著巨大生活功能,新加坡河道汙染嚴重,許多水生生物遭到滅絕。
1977年,爲使新加坡河及濱水區重煥活力, 時任總理的李光耀發起了「十年清河,十年河清」的河道治理工程,提出「要把魚兒引回來」。經過十年疏浚河道、河床修複、興建護岸、停止河上駁船活動等,新加坡河重獲新生,改頭換面,爲後來岸線提升,魅力塑造奠定良好生態底板。
▼ 濱河漫步,遊客體驗新加坡文化的經典線路
②. 技術賦能,打造國家水源地
新加坡空前強度的濱水更新,其實還隱藏著一個秘密——打造國家「水源地」!
新加坡的淡水資源一直短缺,曾一度是世界人均淡水量倒數第二的國家。因此,擺脫淡⽔受制于從馬來西亞進口的依賴,成爲新加坡發展的重中之重。新加坡于2006年啓動了「國家水龍頭」戰略,以實現⽔源⾃供⾃⾜的⽬標。針對降水量巨大,無處存儲,工業、生活汙水嚴重汙染的問題,新加坡河做出了表率:地表之下直徑達3.3米的雨水蓄水管網絡,構建了隱秘的「巨型雨水水庫」,更深一層是直徑6米的汙水管道,它會將河道沿線的汙水迅速收集,輸送到樟宜廢水回收廠。
▼ 構建地下隱秘巨型雨水蓄水庫
新加坡河口以東2公裏處還有一座濱海堤壩,是世界5大供水工程之一,其作用是把海水攔在堤壩之外,使壩內鹹水逐漸淡化。
2007年濱海堤壩投入使用,由此新加坡河、加冷河等河流水網與濱海灣,共同構建出一座占新加坡總面積六分之一的超級「淡水水庫」。這是新加坡「國家水龍頭」戰略最爲重要的一環。
▼ 濱海堤壩是淡鹹水交界線
2. 城市曆史文化風景線
新加坡的濱水更新戰略中,新加坡河還承擔起展現文化與生活的重任。河道整治後,政府提出「以河道爲主軸,面向河道發展」的思路。
20世紀90年代:在新加坡「提升城市整體魅力」的城市目標下,新加坡河圍繞「岸線保護,輻射四周」,對沿線曆史建築進行了分級保護、開發,並發展旅遊業;2008年至今:在新加坡「打造魅力都市生活,吸引創新人才」的城市目標下,新加坡河圍繞「水魅力挖掘」開展了一系列濱河商業開發和美化工程,強化公共區域。如今,新加坡河的複興,使之一躍成爲具有國際知名度的全球化和本土化融合的文化空間載體,遊客一口氣體驗「最新加坡」的魅力文化風景線。
▼ 新加坡河濱水空間
①. 保留濱水沿岸曆史風貌
在《新加坡保留計劃》指導下,新加坡河沿岸保留了原有殖民地時期的老建築,呈現出獨特的異域風情,是天然的文化長廊。
隨著時代發展,岸線的老建築保護也逐漸從重數量,轉變爲重品質。例如駁船碼頭緊鄰新加坡商務區,曾經的倉儲區經過整治,保留下原來的紅色屋頂和多彩的牆面,延續兩至三層的建築結構,與背後的新加坡商務區形成鮮明對比。
▼ 駁船碼頭濱水商街,新加坡文化與國際生活元素完美融合
②. 一道三廊,變身「城市會客廳」
河岸更新,不僅通過退台式設計,將岸線改造爲「一道三廊」的結構,讓河岸成爲承載多元化休閑娛樂活動的場所;
同時,將空間更新與城市功能進行協調考慮,從上遊至下遊分段定位,羅伯遜碼頭、克拉碼頭及駁船碼頭側重植入酒店、餐飲、文化等不同功能空間。
▼ 「一道三廊」結構示意
③. 通航遊線串聯,讓城市文化可閱讀
利用濱水區設有連續的步行系統,以河流爲軸,還植入了多樣化的趣味景觀小品,將曆史與生活生動展現在河邊,大大增加了濱水巡遊的藝術感染力和趣味性。
新加坡河還設置了多條通航遊線,同時引入了多種特色遊船:除了遊艇、水陸兩棲鴨子船外,還恢複了舊時小販漁船,船上備有特色船餐,極具地域風情,在船長的解說下, 遊客可全面了解新加坡河的曆史文化。
▼ 「河畔足跡」雕塑系列
04
人氣新引擎——聖淘沙
從無人離島到世界旅遊目的地
MEASURE THE WORLD
聖淘沙,新加坡港島更新的一大知名案例。
去新加坡旅遊,如果不去聖淘沙,就相當于沒去過新加坡。聖淘沙是新加坡南部的一個離島,距本島最近僅500米,中間以新加坡唯一的一條主題式花園濱海長廊步道連接。
▼ 濱海長廊連接本島與聖淘沙,集園林花園、觀景平台和零售餐飲于一體
從小漁村到英國軍事要塞,再到旅遊天堂,聖淘沙在更新過程中,以其豐富且具備特色的多主題、多客群、多風格的一站式綜合度假模式而聞名世界,是新加坡新一代引流磁極。
2017年,近2000萬年遊客量,遊客平均停留3.4天,聖淘沙成爲「非常新加坡 三天玩不夠」口號的代表寫照!
▼ 聖淘沙發展曆程
1. 依勢開發,精心布局
三面環海, 且坡地少,擁有較長海岸線、充足陽光和優質沙灘,絕佳的生態條件,再疊加黃金區位,聖淘沙具備了發展度假海島的天然環境優勢。
聖淘沙「中部留白,周邊密集」,分地塊差異化布局旅遊功能,使遊覽動線呈現「由外向內伸入」,最大程度減少生態破壞的同時,也便于交通布局,高峰期疏散人流。
▼ 政府依勢開發布局:保留中部植物群落,娛樂建設項目在外圍
三大海灘被規劃爲不同主題的旅遊功能區:「西洛索海灘」面向年輕人,提供沖浪、沙灘排球、攀岩、滑索等多種刺激娛樂項目;
▼ 西洛索海灘——年輕人的娛樂場
「巴拉望海灘」面向兒童及親子家庭,提供多個兒童遊樂項目;
▼ 巴拉望海灘——兒童親子樂園
「丹戎海灘」面向全客群,提供以自然風光和休閑餐飲爲主的慵懶度假氛圍。
▼ 丹戎海灘——全客群休閑勝地
2. 差異打造,一站配齊
度假天堂之名並非浪得虛名,聖淘沙走錯位競爭路線,大獲成功——新加坡周邊的世界級濱海旅遊度假目的地很多,如泰國普吉島、印尼巴厘島,因此聖淘沙的更新開發,如果走傳統發展路徑將很難脫穎而出。
2002年,聖淘沙聘請曾執掌過美國加州迪士尼樂園、香港海洋公園的經理人重新定位,並制定爲期10年的規劃,意在打造滿足人們全方位需求的「一站式綜合娛樂度假勝地」。
▼ 聖淘沙捷運海灘站遊樂園
①. 是旅遊目的地,更是生活休閑場
從度假酒店、高端住宅,到曆史遺迹展示、海洋文化科普,再到極限運動體驗、夜間浪漫聲光電等特色活動,各個組團都有自己的精華和主題。
聖淘沙的産品功能植入並未局限于遊客度假這一層面,而是更「親民」地提供了市民日常娛樂也可光顧的業態,這也是聖淘沙屹立不倒的核心競爭力所在。
▼ iFly新加坡,擁有世界首創的最大室內跳傘風洞之一
②. 「世界之最」引爆全球人氣,
完善配套標定雙端客群
名勝世界——聖淘沙旅遊業的靈魂:是新加坡著力打造的世界級綜合度假勝地,2010年開放,被稱爲「新加坡政府的旅遊業門面」。
▼ 名勝世界·藝術氛圍濃厚的節慶酒店
「名勝世界」不僅高量級地發展了東南亞首個環球影城、世界最大海洋館之一的S.E.A海洋館等吸睛又吸金的項目,還爲不同客群喜好提供了自然、藝術、搖滾等六大風格迥異的主題酒店。
此外,面向B端,還發揮區位優勢,緊密對接樟宜機場,以豐富的會議空間及完善的配套設施,成爲世界各地青睐的會獎旅遊(MICE)目的地。
▼ 名勝世界·環球影城古埃及主題公園
S.E.A水族館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洋館之一,特色是通過深海觀景區、沉浸式劇院等,將海洋生物觀賞、探險娛樂、海洋保育和教育三者結合;邀請著名建築師設計海事博物館,實體複制古老船件,聯同海事文化展覽、互動講座等,傳播新加坡的海事曆史和海洋文化。
▼ 名勝世界·S.E.A水族館擁有世界最大深海觀景區
05
産業新動力——樟宜商務園
高品質社區,吸引高價值企業
MEASURE THE WORLD
1998年JTC在樟宜機場附近規劃新建樟宜商務園,園區占地71.07公頃,租期爲30年。
樟宜商務園是新加坡産業園區創新發展的典型代表,以花園式的環境、便利的軌道交通、精心定制的生活配套,吸引了如IBM、Honeywell、Xilinx、華爲、愛立信、花旗集團、DBS銀行、瑞銀、瑞士信貸、摩根大通、渣打銀行等衆多知名跨國企業的進駐。
▼ 高效複合的園區功能,宜居宜人的園區環境,「要生産更要生活」的樟宜商務園(CBP),是新加坡新型産業園區的代表
以商業驅動産業,以生態賦能生活
2000年,新加坡提出集「工作、學習、生活、休閑于一體」的活力社群概念,發展人才、創新密集型産業。而CBP就是「活力社群」的範例。
▼ 精心設計公共空間,打造「花園中的産業社區」,爲創新人才提供高品質環境保障
首先,在項目選址上,就注重借勢周邊的城市功能:毗鄰國際機場、居住社區、新加坡理工大學、新加坡博覽中心等,與園區形成了良好的人才引流與互動;
其次,在功能規劃上,采用高效複合型發展模式:功能構成以「商業+金融+辦公+酒店+居住」爲主,其中園區的配套中,商業占比高達51%。
▼ 樟城坊——樟宜商務園的生活門戶
同時,商業業態上,緊密對接園區人才消費特征:下降常規零售占比,相反,強調「定制化」的餐飲及生活服務,引入了更多國際美食、工廠折扣店、書店、寵物店、酒吧等年輕創新人才新剛需。
園區商業面積的占比已超越産業面積,成爲以商業驅動産業發展的混合型社區;加之周邊充足的居住人口,與其說這裏是産業園區,不如說它是一個承載著煙火氣的生活中心。
▼ 設有兒童教育與活動空間,帶著孩子上班成爲可能
此外,在環境設計上,重視公共空間打造:一方面,強調花園式的高品質景觀體系;另一方面,關注人群需求,精心設計活動空間。
▼ Capri by Fraser酒店的屋頂花園
06
宜居新名片——榜鵝新市鎮
濱水而立的綠動新城
MEASURE THE WORLD
榜鵝位處新加坡東北部,距市中心15km左右。南北臨河,東面濱海,是诠釋新加坡「花園中的城市」建設理念的代表,新加坡打造生態宜居,活力智慧城鎮的世界名片。
▼ 榜鵝區位示意
早期的榜鵝是農業地帶,以果蔬種植、漁業爲主;20世紀70年代,高速工業發展帶來的是環境的高速汙染,而80年代人口快速增長,令開發新市鎮成爲新加坡破局無序蔓延的當務之急。
秉持「綠色宜居」全新設計理念,榜鵝經曆了1996年新加坡「21世紀新鎮計劃」首發建設、2007年「榜鵝21+」更新計劃升級,于2010年成爲新加坡首個生態市鎮。隨著2018年「榜鵝數碼園區」建設啓動,這裏將更深度地與「智慧」挂鈎,成爲推動整個新加坡探索「可持續智慧生態社區」建設方案的關鍵所在。
▼ 作爲新加坡第三代新市鎮,榜鵝是在21世紀新鎮計劃下建設的第一個新城鎮,目前仍處于建設之中;最大的特點是濱水而立、濱水而居
1. 「親水」的生態水岸
2007年「榜鵝21+」的更新計劃,提出要以「水」與「綠」的生態環境,打造優質宜居市鎮。而計劃的關鍵,就是建造一條全長4.2公裏,穿過榜鵝市鎮,東、西連接蓄水池的人工水道——榜鵝水道。
水道與公共住宅區無縫結合,沿河設有商業設施,和帶有綠道、自行車道的休閑公園。作爲新加坡人心中的「威尼斯」,榜鵝新鎮也因榜鵝水道而聞名全球。
▼ 榜鵝水道又被稱爲My Waterway @ Punggol,這裏的「我」字便是希望居民對水道産生歸屬感
榜鵝水道的設計融合了「人、水、綠」三大元素,其核心是通過將水體設計爲可持續發展的、有身份認同的和有娛樂性的公共空間,讓水「更接近」居民。
▼ 世界級標杆項目——新加坡榜鵝水道
①. 科技守護生態
2014年,榜鵝新鎮獲頒美國水岸中心的「規劃榮譽獎」。評審指出:「榜鵝作爲一個濱水的生態市鎮,是一個真實生活實驗室,可測試不同可持續發展的新點子。」通過生態修複、應用生態技術,榜鵝水道從原本水質較差、生物多樣性較爲單一的水渠,轉變爲了兼具生態服務和休閑功能的濱水綠道。
▼ 利用生態浮床和栽植紅樹林的方法淨化水體
▼ 順勢而爲,在水道兩側增加生態排水溝,使地表徑流水在排入水道前實現淨化
②. 科普傳播生態
榜鵝依托自身良好的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和豐富的沿海遺産,通過生態及曆史科普,以河岸、擋土牆、親水平台等爲載體,爲人們打造了探知水道生態環境和曆史爲主題的3公裏景觀長廊。
強化居民身份認同感的同時,成爲衆多學校的生態學習基地和戶外課堂。
▼ 水道景觀長廊的設計融入了榜鵝地區過往的曆史文化
2. 濱水的運動天堂
榜鵝水道不僅是一條親水的生態岸線,亦是濱水的運動天堂。
榜鵝以居民生活爲中心,利用水道本身及沿岸開敞空間,設計了濱水步道、自行車道、水上運動等多樣化的休閑運動空間。同時,沿河設有一系列親水觀景平台,爲運動者提供休憩節點空間;造型獨特的步行橋,則可以爲居民提供步行友好的親水休閑體驗。
▼ 通過打造從陸地到水上的分層運動帶,滿足人群不同運動需求
一路走來,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工業錨點、産業引擎、還是國家門戶、旅遊磁極,新加坡始終將濱水區的更新與城市目標緊密鏈接、精心規劃、按需施策!
從生態保育、環境提升,到形象標定、功能混合,再到活力重塑、宜居宜遊,「出圈」全球的新加坡以濱水更新爲抓手,不斷驅動港、城雙升級,讓一個彈丸小城,寫出了大城故事!
本文由華高萊斯團隊創作
總策劃:李忠
撰文:瞿晶
【版權聲明】本平台及其中全部作品的著作權及其他相關合法權益歸華高萊斯國際地産顧問(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高萊斯)所有,未經華高萊斯書面許可,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以摘抄、改編、翻譯、注釋、複制、發行、廣播、彙編、通過信息網絡向公衆傳播等方式使用其中全部或部分內容,否則,將可能承擔相應的行政、民事甚至刑事責任。華高萊斯將通過一切法律途徑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來源:丈量城市
注明:本公衆號轉載文章僅用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業用途。如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後台聯絡授權或議定合作,我們會按照版權法規定第一時間爲您妥善處理。
————————————
微信編輯: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