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作爲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種文字,當前是世界上獨有的一種指示會意文字體系,也是世界上唯一仍被廣泛使用並高度發展的語素文字。
隨著時間的發展,漢字一直在改進及演變,它從約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籀文、金文,再到春秋戰國與秦朝的籀文、小篆,發展至漢朝隸變,産生隸書、草書以及楷書(以及派生的行書),至唐代楷化爲今日所用的手寫字體標准——正楷,也是今日普遍使用的現代漢字。
正如剛才提到的,漢字一開始並不是現在我們常用的那麽簡化,它是十分的複雜的,用起來不是很方便,而且寫起來也十分的費時。
這也就是近現代我國進行的一次關于漢字的演變,就是漢字字形的演變。這一次文字改革主要是將漢字簡體化,爲了提高國民的受教育水平,中國進行了轟轟烈烈的掃盲行動。爲了中國的發展,這次文字改革迫在眉睫。到了1955年,《漢字簡化方案草案》經過改革會議通過,終于徹底進行了更改。但是進行改革後,卻還是有些許地區堅持用繁體字,比如港、澳、台地區仍然堅持用繁體字,而馬來西亞、新加坡這些國家卻在用簡體字,這是爲何呢?
先來說新加坡是爲何用的簡體字吧,新加坡的地理位置很是特殊,它是國際海洋貿易的中轉站,于是吸引了大量的中國人在此謀生。新加坡的華人本來就很多,當時關于華人調查的數據中顯示,以方言爲家庭用語的家庭占到81.4%,以閩南話37.5%、潮汕話18.5%、廣府話16.1%三大方言爲主。在當時主要還是以方言爲主,直到新加坡建國後,爲了傳承中華文化和民族精神,人們開始推廣華語,慢慢地也就用上了簡體字。
而馬來西亞就不一樣了,他沒有那麽多的華人,華人的人口只是占比20.64%,遠不及馬來西亞人61.98%的占比。剛開始他們是不教學華語的,但是後面林連玉呼籲道:“華文中學是華人文化的堡壘,津貼金可以剝奪,獨立中學不能不辦。”于是爲了更好地發展華文教育,爲了跟上潮流,馬來西亞開始學習漢語,推動漢字簡體運動。慢慢地,馬來西亞的人們都用上了漢字來學習。
馬來西亞學校
說到港澳台使用繁體字的原因,主要還是他們不存在像新加坡和馬來西亞這樣子的文化危機,而且他們自己交流起來沒有任何的困難,這也就不用更改了,沒有簡化的必要。加之,港澳台的經濟文化方面的發展也是跟得上,所以文字方面對于他們來說變動的要求不高。
其實隨著社會的發展,漢字簡體化是一個必然的趨勢。在我看來,適合社會發展的才是對的,如果一味地追求所謂的傳統,但是卻不看實際的使用效果,只會耽擱時代的發展。繁體字在我看來是可以保留,但是是不可以恢複的,不只是繁瑣,而且不切實際。
香港街頭的繁體字招牌
對于我們高度緊張的生活來說,還是不適合的。不過我們也可以用繁體字寫春聯呀,做書法,這一點也不妨礙我們保護中國的漢字文化,還可以用簡體字進行日常的交流,讓大家的生活更加的方便,這才是正確的,你們說是不是呢?如果你們對這個話題有更多看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字裏乾坤》 林成滔 著,中國文件出版社出版。
《漢字的故事》 林西莉 著,李之義 譯,貓頭鷹出版社出版。
發帖時間: 新加坡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