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僑學校落地廣州引起了擇校家長圈子的不少矚目,
以“精英教育”爲長的新加坡教育到底如何在尊重孩子的差異的情況下成就每個孩子?在中國的落地能否因地制宜?
也有家長期待這種“東西合璧”能夠既有好的成績又關照到綜合素質的發展。
帶著家長們的疑問與期待,“知適探校”走進新僑學校,嘗試進行全方位的溝通與了解,並結合我們的理解,給家長們參考。
本文我們首先來了解新加坡教育之所以受世界矚目的原因;再來看它落地廣州進行的課程設計。
新加坡教育模式
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以亞洲爲代表的“應試教育”和以歐美爲代表的“素質教育”,是東西方在教育方面的兩大差別,而近些年,我們看到兩者在逐漸向中間靠攏。前有英國引進中國小學數學課本,中國老師走進英國課堂,傳播中式教學方法;後有新加坡進行教育改革,不斷弱化成績在學生評定中的占比,增加學生自由發展的課外時間(留白教育)。
最新出爐PISA(學生能力國際評估報告)測試報告中,新加坡中學生的國際化素養排名第一,在27個國家和地區中的表現遙遙領先。其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全民教育質量也得到國際廣泛的認可。新加坡政府投入在教育上的經費僅次于國防,極其重視師資的培養(小學數學教師的本科率已遠超美國),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辍學率近0)。
PISA
01 “精英教育”
精英教育意味著:勤奮刻苦的精神、優良的品德、高強度的學習、和激烈的競爭。
和國內類似,新加坡的基礎教育充滿了競爭壓力和評估考試。上世紀80年代以來,新加坡對參加基礎教育的學生采用分流的方式。“分流”在小學六年級開始,這次考試被稱爲小六會考PSLE,堪稱新加坡的高考。如果按年齡算的話,新加坡的孩子要在12-13歲的時候,就要參加“一考定終生”的考試,比中國學生提前了六七年。該項考試決定了小學畢業生未來進入何種類型的中學甚至大學。
從三年級開始,學生就會不停的參加測試。非正式的測驗幾乎每堂課都有,以此檢測兒童的學習進度和教師的教學能力。如果學生的學習效果不佳,教師需要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進度。
02 真正的因材施教,成就每個孩子
與其他一些國家表面上的教育公平和暗箱操作並存不同,新加坡的精英教育並不是唯分數論和篩選論。相反,新加坡教育模式最重要的一點是:真正接納每個孩子的不同,認爲每個孩子都應該得到適合他的教育,並發揮自己最大的潛力,而不是每個孩子都應該接受同樣的教育,或者只有進入學術大學(接受精英教育)才是最好的結果。因此,雖然無法以優異的會考成績進入快捷源流,學生仍然可以通過自己的特長(如動手能力、藝術能力、體育能力)進入其他學校(之後經過自己的努力同樣可以進入國內外優秀的大學),並獲得良好的教育。
新加坡教育模式最值得稱贊的地方,就在于傳統學術教育與特長教育的平衡,師資培養、教育資源和教育質量並沒有因爲學習的領域不同而嚴重傾斜。無論學生是否能進入精英教育的通道,他們都可以獲得全面的素養教育,而不會因爲學校的不同大打折扣。
但是新加坡教育並沒有止步于此,在讓每個孩子都成爲棟梁之才的路上,他們探索的更遠。爲了打破精英教育潛在的標簽意識,讓每個孩子都得到尊重,2014年,新加坡開始在12所中學推行科目編班制度(subject-basedbanding),並計劃在2024年全面取消分流制度。這一制度的實施,爲學生提供了更廣泛的選擇和學習空間。中學不會按照學生的成績分班,而是按照學生選修的課程分班。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學習進度選擇不同難度級別的課程。
我們己不再需要讓魚兒在三條不同的小溪裏面遊,而是在一條寬闊的大河裏一起遊,而其中每一條魚都可以規劃自己的旅途。
——王乙康 前新加坡教育部長
03 堅實的基礎課程和豐富的課外活動
新加坡學生必須接受雙語教學,並確保自己的英語水平。其實,除了時下國內流行的新加坡數學外,課外活動也是“因材施教”能夠具體到人的重要方式。
新加坡中小學每天的學科學習(上課)時間爲半天,剩下半天爲課外活動(CCA,Co-Curricular Activities),包括體育、藝術、自然科學等不同形式的社團。這些課外活動都是正式的項目活動並嚴格落實,旨在充分發揮並培養學生的探索、創新與合作能力。
在新加坡的教育模式中,既能看到國內推崇的學術能力,也能看到真正的素養教育。
學生在踏實且豐富的學校生活中,能夠找到自己的特長並挖掘自身的潛力,因而可以激發出內在的學習動力。“給每個孩子適合的教育”,讓學生能夠對自己進行合理定位,並選擇未來的發展方向。
新加坡教育來到中國.廣州
新加坡教育中著名的教育品牌——華中校群,是由陳嘉庚先生發起的新加坡第一所華文學校,至今已有百年曆史。作爲新加坡華文教育的堡壘,華中校群下的華中國際學校與新加坡南洋華僑中學均在學術方面成績卓越,幾乎百分百的畢業生升入世界一流大學。
廣州新僑學校是在中新雙方政府的大力支持與促動下,引入國內的第一所學校,非常值得期待。
家長在考察國際學校的時候,往往會遇到選擇的困境:以“快樂”學習發展學生個性的西方思潮和以勤奮培養學生“學術”能力的中國方式究竟如何取舍,教育結果與昂貴的學費是否能夠匹配。廣州新僑學校給出了答案:將兩者進行有機結合,讓因材施教更適合中國孩子。
學生可以通過紮實的基礎學科培養和科學嚴謹的學術探討獲得自我成就,獲得“滿足”感和內驅力,而不是課業輕松帶來的“快樂”感和“松懈”感。同時,學校提供綜合培養和評估體系,用科學的方法引導“每一個孩子”,學生可以全面看待自身長成,養成優良的自我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以面對未來的諸多變革與可能。
1 紮實的雙語教育和科學素養
新僑學校的小學課程采用雙語教學和純英文教學(中文課除外)。學習內容不僅包含國家義務課程(語數外),還有藝術、科學以及IB小學項目。課程配比均衡,各領域齊頭並進。
相較而言,國內其實只有語數外爲主課,英語雖在其中卻遠遠達不到使用雙語的標准。爲了應付考試,主課教學也成爲內卷戰場,其他領域更是可增可減,甚至到考試前一並取消,無論是師資力量還是教學成果都參差不齊。
從兒童發展的角度說,小學階段是培養兒童勤奮特質的關鍵期,新僑學校的課程設置能夠讓兒童感受“有趣”,也能促進兒童“努力”。
2 博雅教育打造人文情懷
新僑學校的初中,接續小學科學與人文的課程體系,中學內容更加細化和深入,通過博雅教育讓初中生活豐富且充滿挑戰。
博雅教育又稱通識教育,在挑戰學生時間規劃和學習能力的同時,以體育、人文、藝術、科學爲依托,培養學生強健的體魄、積極的認知方法、批判性思維和跨學科視角。新僑初中爲學生提供各種技能的訓練機會,諸如研究、溝通、思考、社交與自我管理。這些元素有助于培養並提高學生的元認知能力。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說,元認知能力是學生形成自主學習方法的基礎,同時也能預測學生在大學期間的表現。
在新僑學校,入讀初中便開始搭上了“六年直通車”,即:經過小學階段的“分流”,中學階段在新僑學校將不再面臨“中考分流”,初中與高中完整結合的六年體系,爲高中後的優質升學提供保障。這也是華中校群之所以能夠成就100%名校的重要設計。
(小升初家長的高光)
如上圖
跨學科探究課,知識與視角課,JCAS課,學習方法課…從語言,思辨,研究能力,國際情懷各個方面,爲高中階段進入項目研究做出了准備。
3 海外名校直通車
當同齡人在題海中掙紮時,新僑高中部的學生已經在准備研究項目、專題論文和A-level考試了。A-level是英國高中課程,也是英國大學的入門考試課程。A-level共有70多門課程,學生可以選擇3-4門進行學習並以考試成績申請大學的相應專業,與國內高考有很大的區別。
通過紮實的小學教育和廣博的初中教育,新僑學校的高中生已經進入學科融合與優勢精進的階段。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特長選修專業,並申請海內外名校。未來的高校會更加看中申請者的社會服務精神和開拓創新的勇氣與毅力。
想了解更多關于新僑學校的理念,及時了解學校發展動態,歡迎參加3月13號上午在文華東方酒店舉辦的宣講會。邀請到廣州新僑學校彭大偉校長和袁拔執行長和大家分享,站在新時代國際教育環境下,如何讓孩子成爲符合自己心中所想的棟梁之才,如何擁抱屬于自己的世界。中西教育融合的標杆新加坡,擁有獨特的教育特色,博采衆長。廣州新僑學校將秉承“留白教育”與“數學思維”的教學特色。在廣州新僑學校接受國際教育的體驗如何?學校的制度如何制定?進一步闡釋廣州新僑學校將爲學生帶一個怎樣的世界,一個怎樣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