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代日軍侵占中國,南洋各地組織義賣籌款活動。到南洋謀生的熱血小販鄭潮炯(1904-1984)在新馬義賣瓜子,甚至賣子救國。這份大愛精神令人感動,廈門中國華僑曆史博物館爲鄭潮炯設立塑像,中國華僑出版社爲他出版150頁精裝本《有國才有家》,他的中國故居也改建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鄭潮炯二兒子鄭社心(87歲)有感于新加坡對父親的記載不多,希望能在有生之年,讓更多年輕一代了解先輩無私奉獻的精神。
鄭潮炯義賣瓜子籌得18萬余元,全數捐給南洋華僑籌赈總會。他義賣時穿的衣服,由各地華僑籌赈會贈予,現存于中國廣東江門五邑華僑華人博物館。(取自《有國才有家》,鄭社心提供)
鄭潮炯于1904年出生在中國廣東新會的貧苦農村家庭。他十多歲便跟隨父親到英屬馬來西亞北婆羅州山打根(現爲沙巴州)打拼,販賣瓜子、花生和水果。1939年父親在新會家鄉死于日本侵略軍亂槍掃射之下,國仇家恨激起他和妻子锺彩合的鬥志,全力義賣籌赈。
二戰結束後,同鄉的醬油商人在1950年代將牛車水萬拿街(Banda St)25號店鋪和貨物廉價賣給鄭潮炯,後來他改賣藥品兼治奇難雜症。上世紀40至50年代,他也以自己的經曆在馬國自費舉辦展覽,繼續弘揚犧牲小我,奉獻大我的精神。
義賣籌得18萬元
義賣袋上寫著“鄭潮炯君義賣瓜子,遠走天涯爲國效勞”。(取自《有國才有家》)
鄭潮炯肩挎義賣袋,背著義賣箱,奔走北婆羅州及其他地方籌款,受到當地媒體關注。1941年他橫渡南中國海到新加坡,《南洋商報》同年總吉他在星洲(現稱新加坡)的五個月義賣,共籌得4600多叻幣。之後他繼續北上馬來半島,直至日軍入侵新馬,義賣才告一段落。
根據《聯合晚報》1984年報道,鄭潮炯從1937年至1942年初,個人義賣籌得18萬余元,全數捐給以陳嘉庚爲主席的南洋華僑籌赈總會。這在吃一頓飯只需一兩角錢的戰前年代,是一筆大數目。
80元賣兒子
1939年底,鄭潮炯告訴懷孕四個月的妻子,他把她肚中孩子賣了,換來的80元也已捐出。當時他已育有一女三子,第四名兒子鄭社義出生後就立約賣給一名廣東華僑商人。
日軍投降後他開始尋找兒子,1965年獲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信函,終于找到當時已25歲的兒子。鄭潮炯夫婦在新加坡生活艱苦,直到1969年才踏上闊別40多年的祖國,並與兒子重逢,從此一直保持密切聯系。
曾住金吉路一帶
鄭潮炯二兒子鄭社心翻閱記載父親一生的《有國才有家》,希望本地相關政府機構也能給予先輩的奉獻更多關注。(陳愛薇攝)
1942年初日軍南侵,鄭潮炯的妻子锺彩合帶著四個子女乘船到新加坡尋找丈夫。鄭社心回憶道:“當時父親已經離開我們去籌款,船到了新加坡就有中華民國駐山打根領事館的人來接我們,在酒店住了一晚後父親就來帶我們走,原來當時他們已經安排好。”
鄭潮炯把家人安置在金吉路一帶的甘榜。他在南洋一帶義賣瓜子救國事迹常見報,日治時期他只能東躲西藏,也曾藏身雙林寺一陣子。
鄭社心說:“我也很佩服母親,父親爲國家,母親爲家庭。她在山打根踩三輪車當小販,後來在馬裏士他路小店賣醬油,一直都沒有埋怨。”2015年,锺彩合以108歲高齡逝世。
子女也熱心公益
鄭社心(左)向時任總理李光耀介紹新加坡印刷業職工聯合會情況。(鄭社心提供)
鄭潮炯育有五男三女,從他爲兒子取名社群、社心、社明、社義和社立,足見他奉獻社會的精神。子女也不負所望,鄭社群雖是一名普通工友,仍堅持捐款給本地兩所大學。鄭社心曾活躍于新加坡印刷業職工聯合會,爲工友謀福利,也在岡州會館服務30多年。
鄭社心感慨地說:“我們把父親的許多珍貴遺物捐給中國的博物館,在當地獲得高度關注。希望本地相關機構可以收藏和展示這些遺物,讓年輕人知道這一段平民百姓爲抗日做出貢獻的曆史。”
鄭潮炯在江門新會的故居2019年改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鄭社心(左二)參加了揭牌儀式。(鄭社心提供)
圖/文:陳愛薇
MTExLjY1LjM1LjQ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