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思明是在安祿山死去很久之後才得知來自洛陽的一系列重大變動的,沒有送老搭檔最後一程,見上最後一面,說來有些可惜,不過,也就是有些可惜而已。因爲此時此刻,史思明正在忙著一件大事,如果此事辦成了,史思明認定他將無敵于天下,無論是成都的李隆基還是彭原的李亨,洛陽的安慶緒,他都將不放在眼中。
史思明要做的事是攻下太原,太原一旦拿下來了,唐軍對洛陽、河北以至範陽的威脅均可一舉解除,叛軍則可揮師西進,直取朔方、河西和隴右,一統北半個中國。當然了,所謂無利不起早,史思明之所以這一次對太原城這麽勢在必得,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得知自己的宿敵李光弼此時正在城中,而他的手中只有不足一萬人,這一萬人還不是朔方軍,而是戰鬥力低了很多層級的團練兵。在史思明看來,這是消滅李光弼這一強敵,爲自己雪恥的最佳機會,他自然不會輕易放過。
一場更加慘烈而精彩的對手戲就要上演了,參與表演的主角則是唐軍與叛軍中數一數二的軍事天才,所以這場大戰吸引了當時以及後世無數人的目光,並讓人由此真正了解了李光弼同史思明的真正實力。當然,相對于史思明的信心滿滿,李光弼其實是始料未及的。
當初在郭子儀的堅持下,李光弼不得以才撤離河北,回到靈武,雖說他的人回來了,但他的注意力卻從未一刻離開那片土地。說句心裏話,李光弼很有一朝見完新皇帝,便立刻領兵返回河北,消滅史思明殘部的想法,但現實和理想之間總是有很大落差的,朝廷並不允許李光弼重返河北,新皇帝任命李光弼的新職務是太原尹、北京留守(唐朝稱太原爲北京或北杜),這就意味著李光弼必須即刻前往太原赴任,承擔起駐防太原,防止史思明西出井陉,進攻河東的新使命。
身爲一個職業軍人,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服從命令,所以李光弼雖說心中並不願意,但他在接到任命後,還是按時走馬上任了。
可是臨行前,朝廷卻告訴他,朔方軍要拱衛行在,保護皇帝安全,你不能領走,你能帶著走的部隊,只有團練兵,而且人數上也有限制,最多只能是五千人。
大老遠地帶軍隊來支持你,結果到後面居然扣下精銳,拿團練兵以次充好打發人,這就擺明是在坑人了,這事若是擱在李雲龍的頭上,估計早就拔槍罵娘,鬧將起來。不過李光弼跟李雲龍的共同點也就在于姓氏、性別再加職業了,除了這些,兩個人幾乎沒有相似之處,甚至于完全相反。
李光弼聽完,只是表示明白,然後帶上了五千團練兵出發了。不過,這五千人可不是隨便帶的,李光弼帶去太原的這部分兵基本上來自兩個地方,這兩個地兒,一處叫做景城,一處叫做河間。
換句話說,這些兵都是來自河北的,他們比一般的團練兵更具戰鬥力,因爲他們有打回家去的意願(這一點類似于抗戰期間的東北軍),所以就有著更加頑強的意志力和更加堅決的行動力,讓這樣的人去前線打叛軍,幾乎是不需要動員的。
事實證明,李光弼的眼光沒有錯,五個月後,他們的仇恨將成爲戰勝敵人的強大力量。
李光弼抵達太原城的時間是至德元年(756年)的八月,也就是說從靈武到太原,李光弼用了差不多半個月,但是從新官上任到名聲大振,李光弼卻僅僅用了幾天的時間,這是因爲他殺了一個叫做崔衆的人。
奉命駐守太原的,本是河東節度使王承業,也即我們前面提到過的搶走顔杲卿殺敵功勞的那位。可是這位王節度使搶功是一把好手,戰功卻一個沒有,且素來治軍無方,致使部隊軍紀渙散,最後終于被人反映給了朝廷,被李隆基一怒之下剝奪了軍權,後來還給下旨殺掉了。王承業下課後,朝廷派來接管太原軍隊的,就是時任侍禦史的崔衆。
這位崔衆很可能是朝廷特意找來的,因爲他對于王承業有一種素來的輕視,所以自從他到來後,經常欺辱失勢了的王承業,直到王承業被押去砍頭的那一刻,他都沒有停止過對王承業的冷嘲熱諷。
當然,看不起王承業的崔衆自然也看不上李光弼。雖說李光弼是新皇帝任命的宰相級大員、太原的留守官,但在崔衆的眼中,這個帶了五千民兵來上任的家夥實在沒什麽了不起的。更何況他的兵,比李光弼的多,那就更沒有什麽可怕的了。
所以每次崔衆見李光弼時,壓根就不把李光弼當領導,見面行禮只是馬馬虎虎的長揖,正式場合撞上了,也從不回避,表現得極其無禮。
好在,李光弼並不是那麽較真的人,這些他都能忍,唯一讓李光弼感到忍無可忍的事是這個崔衆竟敢拒不服從靈武方面的命令,一直拖延著不把太原的兵權移交給自己。
忍無可忍,即無須再忍。李光弼盛怒之下,直接派兵把崔衆給抓了起來。
崔衆做夢也沒有想到李光弼有膽這麽做,所以一開始也嚇得不行,但見李光弼沒有立即殺他,過了一段時間後,他也不害怕了。因爲根據他之前得到的消息,新皇帝已經任命爲禦史中丞,估摸著日子,使者近期就要來正式宣讀委任狀,召自己前往行在履新,而屆時將是他重見天日,並讓那李光弼倒黴的時候。
能有這樣的想法,只能說他真的不了解李光弼。
靈武派來的使者如期來到了太原,他此行的目的有兩個,一個是了解下太原城軍權及防務的交接情況,另一個則如崔衆所料,是傳達李亨的旨意,帶崔衆回靈武,出任禦史中丞。
使者是有些奇怪的,因爲他在迎接自己的官員中掃了好幾遍,也沒有發現崔衆的身影。
“崔衆何在?速來接旨!”
“他不在這裏。”
不等使者開口詢問情況,李光弼主動講了:“崔衆有罪,已被下獄。”
這可不成啊,使者吃了一驚,趕忙找出诏書打算讓李光弼看,那意思是皇帝讓崔衆回朝做官,必須放人。
李光弼擺擺手,表示他不必看诏書。
“今天,我只殺一個侍禦史崔衆。如果你宣布了诏命,那我殺的就是禦史中丞崔衆;如果他被拜爲宰相,那我殺的就是宰相崔衆!”
李光弼的態度表達得很明確,今天這個崔衆是殺定了,無論他多大官,無論誰發話,此人都必死無疑。
使者發抖了,他知道,這個叫李光弼的人從不開玩笑。
他不敢再繼續堅持下去,連手中的诏書都沒敢拿出來,便老老實實地退到了一邊,不再作聲。
事實證明,李光弼的確是一個說到做到的人。
第二天一早,李光弼便下令將崔衆拉至碑堂之下斬首示衆。這一刀下去,李光弼威震三軍。自此太原城中無人再敢違抗李光弼的軍令,而這一點正是幾個月後太原城能堅守下來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果說五個月前,太原將士們見到的是李光弼決絕狠辣的一面,那麽在至德二年正月的這次戰役中,他們將再次大開眼界,看到另一個完全不一樣的李光弼。
得知叛軍即將來攻的消息,太原城內除了李光弼,幾乎所有的人都出了一身冷汗,因爲此次來打太原的叛軍兵力不是一般的多,而是非一般的多,叛軍總共來了四路。第一路是史思明從博陵(今河北省定州市)帶來的,其部下主要爲平盧戰士,橫掃河北的就是此部。第二路爲蔡希德從太行山區帶來的,其所部平均戰力雖不及史思明,但因有大量的同羅精騎和曳落河配屬在內,實力亦不容小觑。第三路由高秀岩統領,從大同(今山西省朔州市)南下,此人的部隊雖然並非安祿山嫡系,也曾被郭子儀打敗過,可是事實上並沒有那麽好對付,畢竟他高秀岩是憑借戰功跻身叛軍高級將領的行列的,其水平自然不會很差。最後一路是牛廷介統領的,這支部隊直接從範陽(今北京市)出擊,是清一色的範陽兵,換而言之,屬于安祿山起家的老底子,其彪悍善戰之程度,可謂人盡皆知。
以上四路叛軍,保守估計總兵力在十萬之上,此時正浩浩湯湯地向太原城開來。
光是這兵力和來曆就足以讓人膽戰心驚了。
于是衆將合計了一下,城外野戰破敵想都不要想了,面對叛軍胡騎的鐵蹄,那基本上送死,半路設伏也不現實,想來想去大家認爲只有一個辦法了,那就是加固城牆,憑城固守。
然而衆將提出此建議時,李光弼居然想都不想就拒絕了。
他拒絕的理由很簡單:太原城牆方圓四十裏,敵人即將到來,我們卻在大興土木,這樣搞還沒等見到敵人,我們自己就先累死了。
搶修城池不行,那您說該怎麽辦?
李光弼的回答是:我們挖坑。
在李光弼的帶領下太原守軍在城外挖掘出了幾道深深的戰壕,這些戰壕毫無疑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阻擋騎兵沖擊,並給攻城的步兵造成一定的麻煩,但它的作用也就如此了,還能咋樣。更令衆將感到疑惑不解的是,挖戰壕挖出來的泥土,李光弼還不准扔,而是命人運回了城中,連夜制成了數十萬塊土磚。
守城要這麽多土磚作甚?該不會是預備巷戰時人手一塊,見敵兵就抄上猛拍吧。衆將有些想不通,卻也不敢多問,但他們相信自己早晚會知道答案。
就這樣,在李光弼的統籌安排下,整個太原城內的軍民都有條不紊地忙碌起來,直到史思明等人的大軍兵臨城下。
史思明應該是很著急的,一到太原城下,二話不說就派兵包圍了太原,四面攻打。攻守雙方的戰鬥進行得異常激烈,以致太原城堅固的城牆竟然被打開了幾個缺口。這就很麻煩了,要知道古代城防作戰第一靠牆,牆都被打爛了,那就必敗無疑,所以有幾個將領聞知此事驚得臉色都變了,只有李光弼依舊是一副泰山崩于前而不變色的神態,得悉牆的問題,他只下達了一個簡潔的命令:取土磚,補上。
大家這才恍然大悟,原來是用在這時候啊。將軍真乃神人也!
在數十萬塊土磚的強大儲備下,叛軍的挖牆隊終于認栽了,史思明發起的第一輪攻勢就此被徹底瓦解。
深壕填平了,城牆鑿穿了,卻愣是沒能拿下城池,不愧是李光弼啊!史思明不由得感慨。
這才有意思嘛。說句實話,之前橫掃河北打那些守軍守將實在是太無聊了,史思明一點也提不起精神,現在終于遇到了李光弼這樣的高手來過招,史思明實在是求之不得,興奮不已。
既然李光弼早就備好了牆磚,史思明就打定主意讓李光弼栽在這些磚上。
要做到這點,很簡單,只需要讓守軍砌牆的速度趕不上毀牆的速度即可,不過爲達到這一目的,史思明還需要更給力的攻城器具。
所以,他派人前往山東去取相應設備,誰知,奉命前去的三千胡兵剛剛走到廣陽(今山西省平定縣)就出了事,被一群來曆不明的唐軍全殲了。
這是什麽情況?難不成李光弼真的有那麽神奇,可以料敵于千裏之外,提前設下埋伏?
這當然是不太可能的,要知道李光弼雖用兵如神,但還遠達不到《三國演義》裏諸葛亮的地步。事實上,這一路伏兵雖然是李光弼的部將帶領的,但讓他們出現在這裏的人卻是史思明自己!
史思明在來打太原前,曾率兵攻打過故關(即河北的井陉口),守在這裏的是李光弼的部將張奉璋,由于敵我力量十分懸殊,故關很快失守了。可張奉璋實在是個盡職盡責的人,城池沒有了,就跑到樂平打起了遊擊。後來聽說老長官在太原,便領兵向太原的方向走,中途恰好與史思明派出的胡兵不期而遇,就想法兒在廣陽打了一場伏擊,殲滅了這部分敵人,隨即喬裝改扮穿越火線,安全進到了太原。
獲知真相,史思明氣得不行,守軍非但沒有被打垮,反而越打越多起來,這種焦躁讓他失去了耐心,于是不等攻城器械送到,史思明便指揮軍隊繼續進攻。
明明知道這樣子攻不下來,還要強行攻打,說實話,李光弼也是很無語。但既然來了,李光弼就一定好好招呼,就這樣一個月很快便過去了,史思明在城下依舊止步不前,他的士兵所到的最遠的距離也就是城牆下面挖的那道深溝了。
這樣是不成的。看來想要取勝必須要動點腦子了,史思明認真思考了一下,計上心來。
他從自己的騎兵部隊中挑選出了一部分反應快、能力強的,作爲機動部隊。其具體的作戰策略就是史思明率主力進攻城北,他們就偷偷迂回到城南,大部隊進攻城東,他們就摸到城西,總之是一旦發現有隙可乘,就立即沖上打開缺口,爭取打破僵局。
想法很好,也比較有實操性,假如遇到一般的對手,這城池還真不一定守得住,可惜的是,史思明遇到的是攻守俱佳的十項全能級將領李光弼,想要在他老人家的布防下找到突破口,就算在夢裏也不可能實現。
整座太原城被李光弼守得是滴水不漏,而由于李光弼軍令甚嚴,即便是眼前看不到敵軍,守城的士兵也不敢有絲毫懈怠,巡邏、警戒一絲不苟,讓史思明的突擊部隊蹲守了多日也無法找出漏洞。
在史思明伺機破城的同時,李光弼也在尋找破敵的新方法,不過他想辦法的方式要比史思明開放得多,主要說來是積極發動群衆。李光弼在太原城中公開高價招募有一技之長的人入伍,恰好城中有三位來自安邊軍(今河北蔚縣)的鑄錢工,他們具備穿地道的特殊技能,于是叛軍陣地上就開始接連發生極爲恐怖的消失事件,本來好好的人,白天在城外叫罵得正帶勁兒,到了晚上就莫名其妙地失蹤了,而且可以肯定不是開小差逃走,就是憑空消失,有的甚至是起個夜的工夫,人就沒了,個人用品什麽的都還在。
隨著事件的持續發酵,一股恐怖的情緒在叛軍中間迅速蔓延開來,士兵們一到晚上無不心驚肉跳,睡不安寢,日複一日下來,叛軍整體的戰鬥力出現了明顯的大幅度的下滑。
娘的,不會是撞了邪了吧!史思明第一次對這個世界産生了懷疑。
但是他不愧是見過世面的,馬上就想到了破解的辦法,開個大型宴會,沖沖煞氣。
在宴會上,爲了給將士們助興並刺激城內的守軍,史思明特意找來了戲子在舞台上插科打诨諷刺李隆基和李亨父子,出乎意料的是,城內對此居然保持了沉默,史思明有些難以理解了,因爲平日裏城下的但凡罵得狠了一點,勢必會引發城上守軍的回罵,繼而引發一場大規模的口水戰,但今天究竟是什麽情況,城頭竟連出來罵幾嗓子的人都沒有。
史思明陷入了深深的疑惑中,此時,突然有部下向他禀報,剛剛參加表演的那幾個演員集體消失了。
史思明就此確信,不是世間有鬼,而是李光弼在搞鬼。經過仔細查探,史思明終于發現了這段時間一連串消失事件的真相——在自己的營地之下有地道!
確認了唐軍的地道已然遍及整個營地後,史思明驚得直接從地上蹦了起來。他趕忙下令拔掉營帳即刻後退,一直退到了很遠的地方,這才敢重新安營紮寨。而自此之後叛軍從將領到士兵都養成了一個很好的習慣,走路的時候時刻看路,也不敢在不成群結伴的情況下逼近太原的城池,生怕被地道裏的人捉了去。
就在這種情況下,李光弼又爲叛軍的朋友們准備了新的驚喜,這一次的驚喜來自天上。
在搞起地道戰強力擾敵的同時,城內的李光弼在進行大砲的技術革新,並于近日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經李光弼主持改進後的大砲威力巨大,據載需要二百人同時操作,能抛射巨石。而城外蜂擁而至的叛軍攻城部隊自然有幸成了這種新型大砲的首批體驗者。
當第一顆砲彈伴隨著凜冽的風聲和尖銳的破空聲狠狠地砸進叛軍的營陣時,兩軍將士全部驚呆了,威力實在是太驚人了,一砲下去,當場就造成了多達數十人的傷亡。于是,城頭上響起了歡呼聲,所有大砲全部開始投入作戰,至于叛軍一邊一開始還憤怒地猛沖上來,但在城上強弩及大砲的雙重阻擊下,很快就倒下了一片,接下來城外的戰場上就只剩下了一片驚叫和哀號。
再勇敢,也是要有點理智的。
于是一向勇猛的叛軍士兵們慫了,四散奔逃,凶猛的攻勢又一次被李光弼輕巧地化解。
既然太原城又高又大,還有大砲助陣,直接派部隊架雲梯去打傷亡很高,那就以土制石,在城牆附近築起土山,配合雲梯展開攻勢。這就好比翻牆頭時找點東西墊腳,縮減了相對高度,再行動起來就輕松得多了。
于是城內眼看著幾座土山在一夜之間拔地而起,有的甚至快能和城牆齊平了。局勢似乎在突然翻轉,倒向史思明的一邊,但是,也就倒了一下,然後土山就倒了。
說起來史思明的記性實在是不太好啊。他忘記了接近城牆的地方已經被唐軍挖出了密密麻麻的地道,李光弼僅簡單地派人將幾個地道打通,就讓史思明辛辛苦苦築起的土山以及上面剛剛架好雲梯的叛軍士兵一起隨著地陷垮掉。
史思明真的已經使盡了渾身解數,用上了他所能夠想到的所有招數,但依舊不能夠攻入城中。
當所有所謂的妙招絕招都用上了,卻無法達到預想的效果時,最笨的辦法往往是最佳也最有效的選擇。史思明深知這個道理,所以,他選用了最保守卻是最能見成效的攻城策略——圍而不攻。
史思明算得很明白,城裏的守軍是有數目的,城裏的糧食更是有數目的,吃一頓就少一頓,總有一天是會吃完的。只要將太原城團團圍住,斷絕城內所有的補給,這座城池遲早將在自己的腳下屈服。
所以史思明對外放出話來了,如果太原城的存糧足以支撐一年,我就困你兩年,足以支撐兩年,我就困你三年,足以支撐三年,我就困你五年,反正老子有的是時間,就他娘的跟你卯上了,怎麽地吧!
自從叛軍采用長期圍困的策略後,城內守軍就陷入了極爲被動的狀態,想要發砲攻擊,敵人在射程之外,根本打不著,想要發動襲擊,敵人嚴陣以待,完全沒有可乘之機,真的是無計可施了。
這正是史思明最想看到的狀況。他現在等待的只有兩種結果:第一種是太原城內糧食吃光,守軍漸漸體力不支,最後無法守城,城破;第二種則是城內因斷糧引發內讧,幹掉或背叛李光弼,開門請降,城破。
事情的發展告訴我們,史思明等到的是第二種結果。
城內派來了人與史思明取得了聯系,約定好了出城投降的日期以及具體的程序。
約定的日子很快就到了。進入太原的大門如約打開,李光弼的一個部將率領著數千唐兵無精打采地走出城門,他們每一個人都把武器高舉過頭頂,表示願意無條件繳械,但求饒命。
久攻不下的太原城就這樣投降了,這實在是曆史性的一刻,爲了見證這場來之不易的受降儀式,叛軍們紛紛呼朋喚友,前往圍觀,在這種看熱鬧的心情的驅使下,叛軍上下防守松懈,警惕心理幾乎降到了最低。
這正是李光弼最想看到的狀況。隨著李光弼一個斬釘截鐵的手勢落下,叛軍的營地方向突然發出了一聲驚天動地的巨響,整個營地登時塌陷下去,瞬間掀起了一股塵浪。
這一場面估計是太過震撼了,許多叛軍士兵被當場嚇傻,一動不動,過了好一會兒,才有人動起來,開始跑路,緊接著反應過來的人一個跟著一個跑了,叛軍很快大亂,六神無主下的士兵們就此四散奔逃。
此時此刻,太原城上突然響起了震耳欲聾的戰鼓聲,這是唐軍全線進攻的信號。原本看上去無精打采的出降唐軍,突然變得神采奕奕,揮起手中的兵刃就朝驚慌失措的叛軍身上招呼,叛軍猝不及防遭此迎頭痛擊,馬上就全面崩潰了,于是整個戰局變成了一場追砍遊戲,唐軍一直追砍了十裏地,直到追趕不及,這才收兵回城。
此戰,據相關史料記載,有數千叛軍直接死于營地塌陷,另有萬余人被唐軍斬殺或俘獲,保守估計叛軍的損失人數在一萬五千人左右。
這所有的一切自然是李光弼計劃好的,他先派人出去詐降,讓史思明放松警惕,然後充分利用早先挖好的地道,派人又沿著史思明的新營地挖了一圈,把敵營底下基本挖空,僅用圓木做了簡單的支撐,以便時間一到,讓這一片垮掉就能立即垮掉。其實我也很想告訴你,在沒有無線對講機和炸藥做定點爆破的情況下,地道裏的人到底怎麽使史思明的營地撲通一下整體垮掉的,只是我查了很多史料,也沒查個明白,所以這裏就不好亂講了。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史思明真的傷自尊了。
事發不久,史思明就主動找到蔡希德接替了自己總指揮的位置,退出了太原戰場。
史思明一走,叛軍就更沒戲唱了,一個多月後,李光弼親率敢死部隊主動出擊,大破叛軍,斬首七萬余級(可怕的數字),在丟下所有的物資器械後,叛軍殘部逃出了太原,消失在了東邊的地平線上。
太原保衛戰終于以唐軍的全面勝利,叛軍的全面失敗而告終。
雖說這是一場保衛戰,且僅在太原及其周邊有限範圍內打響,但幾乎所有的史書都認定,這場戰役的意義非常重大。因爲假使讓史思明得手,順利拿下了太原,叛軍控制下的大同、河東等區域就將連成一片,屆時將有源源不斷的叛軍從範陽或其他方向經河北湧入關中,進而威脅整個西北地區的安全,不要說李泌占據幾個關鍵據點疲敝兩京間敵軍的計劃將全盤落空,李亨的行在也會暴露在叛軍的兵鋒之下,難以繼續立足北方。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李光弼不愧爲擔得起“戰功推爲中興第一”(《新唐書》語)這樣至高評語的男人。
在李光弼堅守太原的時候,他的老搭檔郭子儀正在進擊。
郭子儀進擊的目標是位于長安、洛陽之間的河東(今山西省永濟市),而他的對手則是曾經在靈寶大敗哥舒翰的崔乾佑。
河東本身就易守難攻,崔乾佑更是叛軍中少有的智勇雙全的大將,因而郭子儀決意實施智取,而非強攻。
智取的最好方式自然是裏應外合,所以郭子儀就需要一個內應。在當時內應並不難找,因爲有很多唐軍將領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身陷叛軍不能脫身,但他們中的大部分並非真心歸附安祿山,是能夠爭取過來的,所以基于這點判斷,郭子儀提前派細作混進了河東城。
功夫不負苦心人,細作很快便和幾個原唐軍將領搭上了線,這幾位馬上表示願意全力配合郭子儀的行動,一旦唐軍到來,分分鍾轉變角色,在進攻時作爲內應。
一切安排得當後,郭子儀立刻率部從洛交(今陝西省富縣)出發直取河東。
至德二年(757年)二月十一日深夜,以河東司戶韓旻爲首的幾個人按照約定,打開了城門,迎入唐軍,在郭子儀的統領下,唐軍一擁而入,對城內叛軍發起突襲,一戰殺敵近千人,但是,這近千人中並不包括崔乾佑。
崔乾佑到底是崔乾佑,當夜突然聽見外面喊聲大作,就心知不妙,連防禦也不組織了,毅然決然地翻牆跑路。
當然了,他的跑路是經過詳細斟酌過的,所以逃跑的方向不是城外,而是城北,因爲駐紮在那裏的部隊還沒有遭到攻擊,尚可一戰。
于是崔乾佑又帶著城北的兵回過頭來與郭子儀打了起來。不過,倉促交手之下,唐軍顯然更具優勢,不久便擊破了這股叛軍。崔乾佑見大勢已去,率先打馬逃走,郭子儀乘勢追擊,斬首四千級,俘虜五千人,基本上打殘了崔乾佑所部。可崔乾佑還是順利地逃了出去。
他逃到的地方叫做安邑。崔先生很快就將發現,其實戰死在河東城內,倒未必是一件壞事。因爲安邑實在是一個大深坑。
崔乾佑跑來之初,安邑人很是熱情,馬上開門將崔乾佑和他的殘部引進城中,然而崔乾佑的兵不過進來了一半,城門就突然關上了,然後只見全副武裝起來的安邑人興沖沖地砍了過來。
經過一番殊死搏鬥,崔乾佑又一次逃出生天。不過他入城的部隊卻全打光了,無奈之下,他只得從白迳嶺(在今山西省平陸縣西北)狼狽逃走,前往洛陽投奔安慶緒。
收複了河東,郭子儀的下一個目標正是潼關。
然而還沒等到郭子儀再次出動,叛軍居然搶先出動,向武功(今陝西省武功縣)發起進攻,並險些打亂了郭子儀的整個計劃。
當時駐屯在武功的唐軍部隊共有三支,一支是關內節度使王思禮所部,駐守在武功城內;另外兩支分別爲兵馬使郭英乂、白水軍使王難得所部,駐軍于武功東郊與西郊的高地上。而他們的對手是同一個人——安守忠。
這位讓當時的天下第一軍師李泌都贊不絕口的安守忠果然厲害。第一戰就把守在東原的郭英乂打了個落花流水,捂臉而逃(郭英乂臉上中了一箭),至于王難得應該是對安守忠的大名早有耳聞,所以連迎戰的勇氣也沒有了,直接不戰而逃。
東原和西原的駐軍就相當于武功城的兩只手臂,現在一眨眼的工夫,這兩只手臂就被安守忠廢掉了,城內的王思禮自然坐不住,只好棄城,戰略轉移到了西面的扶風。
安守忠就此占領了武功,並將他的偵查騎兵散到了大和關(今陝西省岐山縣以北)一線,而這裏距離李亨的新行在鳳翔,僅有五十裏的距離。
于是鳳翔城一日數驚,當即宣布全城戒嚴,並號召附近各軍勤王。
郭子儀這邊也接到了勤王的加急通報,不過,郭子儀並沒有率軍趕去鳳翔的打算。因爲他看透了安守忠的企圖,此人的用意並不在攻下鳳翔,而在最大限度地消滅唐軍的有生力量,他出兵威懾皇帝的所在地卻不去真正攻打,而是把主力隱藏起來,准備以逸待勞將抵達鳳翔的唐軍各個擊破。這一招在兵法上叫圍點打援。郭子儀也是此招的資深忠實用戶,當然不會上這個當。
但皇帝被人家堵在門口,不管是不行的,所以郭子儀決定也用兵法上最經典的一招對安守忠予以回擊,他用的這一招叫做圍魏救趙,攻其必救。
二月二十二日,郭子儀派遣兒子郭旰、兵馬使李韶光、大將軍王祚率部突然強渡渭河南下,進攻潼關。守潼關的叛軍已經松散慣了,一下子遭到如此猛攻,完全抵敵不住,在丟下五百具屍體後,棄關敗走。
唐軍一舉攻克了潼關要塞,這下子一般不管事的安慶緒也急眼了。他趕忙拿出了手上的所有家當,以重兵援救潼關。
郭旰等人聞訊出戰,大敗。唐軍陣亡一萬余人,大將李韶光、王祚戰死,就連超猛的仆固懷恩也是靠抱著坐騎的馬頭渡過渭河,好不容易才跑回的河東,那真是實在很沒有縱橫馳騁的名將風采。
雖說唐軍先勝後敗,也算得上出師不利了,但郭子儀的這一手也著實嚇了安守忠一跳,讓他很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眼前的對手也絕非泛泛之輩。
這樣就更有意思了。安守忠這次決定親自上陣,他將自己的部隊部署在了永豐倉,等待郭子儀來攻。郭子儀沒有讓他失望,派出了自己的兒子郭旰統兵,猛攻永豐倉的叛軍陣地。
關于這次交手,史書上的記載不是很詳細,但我相信戰鬥一定極爲激烈,因爲結果說明了一切:叛軍被斬首萬余人,唐軍主將郭旰則陣亡于疆場。
主將雖死,但是唐軍依舊攻破了永豐倉,打通了潼關到陝州的道路。
安守忠並不是一個能容忍失敗的人,丟了永豐倉不久,他就立刻重整旗鼓,卷土重來,率領兩萬騎兵攻打河東。郭子儀沉著應戰,一番較量後,終于擊退了叛軍,並取得了斬首八千,俘虜五千的驕人戰績。
消息傳到鳳翔,李亨十分滿意,立刻下令升郭子儀爲司空,加天下兵馬副元帥銜,並遣使請郭子儀領兵回鳳翔,商討要事。
得知郭子儀返回鳳翔,叛軍那邊馬上來了精神,派出猛將李歸仁率領五千精銳騎兵在三原縣北截擊郭子儀部。
對于這一招,郭子儀早有防備。在探知敵情後,他安排仆固懷恩、王仲升、渾釋之、李若幽等將在白渠留運橋處設下了伏兵,打了一場漂亮的伏擊戰,李歸仁猝不及防,五千鐵騎傷亡殆盡,這一次,他比之前的仆固懷恩還要慘,連坐騎都沒有,只好自己動手,遊泳逃走。
朝廷之所以急召郭子儀返回鳳翔,是因爲原有的平叛大戰略發生了重大變化,導致這一變化的,則是李亨和他驕傲的倔強。
來到鳳翔前線後不久,李亨的心態就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原因很簡單,因爲皇帝陛下意識到現在已然今非昔比,他不僅有兵了,還有錢了。
此時,來自隴右、河西、安西的唐軍和西域諸國的各路援軍已經齊集鳳翔,同時,從長江淮河輾轉運來的錢糧、物資也陸續運抵。使者們絡繹不絕地來往于皇帝所在的鳳翔與太上皇所居的成都,所有情報高度共享,而關中人民自發的反對叛軍的鬥爭也日益高漲,特別是政治覺悟普遍較高的長安軍民,在聽說新皇帝已行至鳳翔,紛紛主動脫離叛軍控制,不畏艱險趕來投效。
形勢如此之好,怎能循規蹈矩,再走老路呢?應該與時俱進,適度調整一下計劃嘛。
于是李亨找來了李泌,嚴肅地說道:“如今大軍齊集,軍糧物資也都有了,正該趁著全軍士氣高漲之際,兵鋒直指兩京,如果還按照原計劃讓部隊輾轉數千裏,先取範陽,這就顯得太迂腐了!”
李泌似乎早就料到皇帝會有此說,所以他回答得很從容不迫:“以現有的兵力,我軍收複兩京,勢必易如反掌,然而,這樣做的話,只是治標不治本,敵人遲早會轉弱爲強,我軍也一定會再次陷入困境,總之,這不是克敵制勝、實現長治久安的長遠之策。”
李亨半信半疑:“此話怎講?”
“我們如今所依仗的主力部隊是西北守邊的駐軍及諸胡之兵,這些人能忍受嚴寒卻不耐酷暑,如果趁著他們士氣正盛來進攻安祿山已疲憊不堪的叛軍,我方一定能夠取勝。但目前兩京地區已經氣溫轉暖,敵人收拾殘兵逃回範陽老巢後,我軍苦于當地的炎熱,一定會逐漸困頓,生出北返的念頭。而一旦出現這種情況,主力部隊勢必不會也不能久留。”
此時,李泌已經不由得加重了語氣:
“至于我們的敵人在退回範陽後,勢必會厲兵秣馬,想要殺回來。等到我軍主力因難以適應不得不離開時,他們必定會卷土重來,如此一來,這場戰爭便將永無休止地進行下去了。所以不如先把這批生力軍投入嚴寒的範陽地區,鏟除叛軍的老巢,那樣敵人便無處可退,我們則可以從根本上徹底鏟除這場禍亂。”
“朕急于收複兩京,迎回太上皇,朝夕奉養,這次肯定不能采納你的建議!”
李亨最後斬釘截鐵地用這樣的一句話結束了這次君臣對話。
李亨在內心深處知道李泌的判斷絕對是准確的,如果在一年前,他肯定會毫不猶豫地選擇聽從李泌的建議,先攻取範陽,但現在不同了,他需要堅持自己的看法,因爲他現在是一個偉大國家的君主,不可能再對一個大臣言聽計從,下面很多雙眼睛都在注視著他,他必須在新到來的邊軍將士及回纥、西域各國的君主、大將面前顯示出自己的絕對權威來。
在經曆了陳濤斜慘敗、永王之變後,李亨必須要盡快立下蓋世奇功,收複兩京才能堵住天下悠悠之口,收回太上皇手中的特權,真正君臨天下!
管不了那麽多了!給我攻取長安!
發小如此執迷不悟,李泌只得歎息一聲,揚長而去。
李亨當然不知道自己這次任性的決斷會給他的子孫後代及這個國家造成極爲深遠的影響,不用說,是負面影響。
由于主力都拼在了關中與中原,此後的唐軍再也沒有合適的機會以及足夠的軍力去肅清河北以至東北方向的叛軍勢力,所以,在之後的一百五十多年的時間裏,河北一帶基本處于半獨立的態勢,日後困擾中央政府,如夢魇般揮之不去的藩鎮割據問題便是因此在那片土地上逐漸萌發的,而這一問題又將很快如惡疾一般迅速在整個帝國傳染開來,使得大唐再無重回巅峰的可能,只能一步步走向衰落,直至由此滅亡。
從某種意義上說,唐代後期中央與藩鎮對立鬥爭的政治格局正是在李亨這一決定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但在當時許多人的眼裏,李亨的這一決策並不能說是錯誤的,因爲收複長安的這一目標一經提出,很快就把各地唐軍凝聚在了一起。
至德二年(757年)四月,天下兵馬副元帥郭子儀與關內節度使王思禮在西渭橋(今陝西省鹹陽市西南)順利實現會師。兩軍合兵一處後,即于當月月底進駐潏水(渭水的支流)西岸。
唐軍的意圖很明顯,就是要進攻長安了。所以叛軍也不會坐以待斃,經過整合和緊急調配,安守忠和李歸仁作爲搭檔駐紮在了長安城西的清渠。
高手過招,最忌上來就打,那樣一點技術含量都沒有,毫無樂趣可言,所以正常狀態下,應該是一上來先對峙,彼此互相觀察,尋找對方的漏洞,一旦發現可乘之機,便當即行動,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擊敗對手,這樣輸的人才服氣,贏的人也才能名垂戰爭史。
郭子儀和安守忠的較量一開始就是這樣來的,兩軍一共相持了七日,各自均未采取任何行動。直到第八日(五月初六),郭子儀敏銳地覺察出安守忠一方的陣型出現了細微的變化,多年的軍事經驗告訴他,這是敵軍在准備撤退。
是發覺戰力不敵,故而當機立斷,明智地選擇回城固守,還是後方突發意外,需要緊急回援,立即撤兵,郭子儀並不知道,也不大想知道,因爲那並不重要。真正重要的事情是,要抓住有力的時機,發覺隊列變動期間的破綻,痛擊敵軍。
不久,認真觀察叛軍陣列的郭子儀終于發現了破綻,于是他立即下令全線出擊。
擋在沖鋒中的唐軍士兵面前的,是九千叛軍騎兵組成的一字長蛇陣。
所謂一字長蛇陣是最爲簡單的一個陣法,簡而言之,就是一群人一字排開,如此而已。
所以沒有什麽好說的,直接突破過去就成。
當唐軍的前鋒部隊剛剛沖到叛軍面前,還沒來得及動手砍人,叛軍的長蛇陣突然發生了令人意想不到的變化,長蛇的首尾忽然變成了雄鷹的兩翼,以極快的速度將唐軍包抄了起來,等唐軍意識到自己被敵騎完成了合圍,已經來不及了。
唐軍由此大敗。判官韓液、監軍孫知古被敵人當陣生擒,唐軍所有軍需物資全部丟棄。郭子儀在收攏殘兵後不得不退守武功。
郭子儀在清渠慘敗的消息再次讓鳳翔陷入了一片震驚之中,全城又一次在大白天高度戒嚴,唯恐叛軍乘勝追擊,打了過來。
好在,安守忠雖然打贏了,但鑒于有郭子儀親自斷後,也不敢進逼,鳳翔城這次算是有驚無險。
但是,這一次郭子儀是真驚到了,戰後,郭子儀親自跑來行宮門外,向皇帝請罪,同時還鄭重其事地上了一封奏章,請求自貶。
郭子儀表現的如此誠懇,還能說什麽呢,當然是選擇原諒他啊!
于是,李亨下令將郭子儀貶爲尚書左仆射,但其余職務不變,在軍中戴罪立功。
通過此戰,死裏逃生的郭子儀明白了兩點:首先,叛軍實力不容小觑,特別是敵人的騎兵,來去如風,單憑朔方軍是很難打垮的。
其次,西北邊軍和西域友軍的作用只是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
雖然鳳翔集結了各地的精銳,叛軍也曾被不止一次擊敗過,但卻總是殺人一千,自損八百,傷亡比例差不多。以唐軍目前的兵力,如要繼續這樣硬攻下去,叛軍打得差不多的時候,唐軍估計也只剩半口氣了,這天下將歸誰,尚未可知。
這樣的買賣是不能做的,所以,要找幫手,能夠從實力上碾壓叛軍騎兵的力量。在當時,符合這一條件的,有且只有一個,這一個就是回纥。
于是,在經過缜密的思索後,郭子儀上書朝廷,請求再向回纥可汗借兵平叛。
李亨同意了,並又一次向回纥派出了特使。
回纥的葛勒可汗還是很好說話的,談好了出兵條件,這就即刻派遣長子葉護及將軍帝德等統領四千回纥精兵來到了鳳翔。
對于回纥朋友的大力援助,李亨十分感謝,當即予以最隆重的接待,並賞賜了一大堆財物。
回纥兄弟還是很實在的,收了錢,卻還沒出力,感覺有些過意不去,馬上表示水裏水裏去,火裏火裏去,大元帥指哪兒,我們就打哪兒。
這就好說了。
于是,九月十二日,天下兵馬大元帥廣平王李俶親自統率朔方軍、安西軍及回纥、西域各軍共計十五萬人,對外號稱二十萬,從鳳翔出發東征。
期間,大唐皇帝長子李俶與回纥可汗長子葉護二人惺惺相惜,情不自禁,就結爲了異姓兄弟,由于李俶年紀稍長,葉護便稱呼李俶爲兄長。事後的發展表明,李俶的這次結拜可以說是非常重要的,正是有了這層結義兄弟的關系,回纥兵才在接下來的苦戰中一直堅持到了最後。
聽聞回纥援軍來到了扶風前線,郭子儀顯得非常激動,親自出來迎接不說,還設宴接連款待了回纥人整整三天,到最後搞得葉護都不好意思了,主動找到郭子儀表示,他們是聽說大唐國家有難,出于友誼遠道而來給予幫助的,豈能成天只顧吃喝?!
郭子儀微笑著表示,放心吧,遇到硬仗一定會請大家幫手的。
聽到這話,葉護終于再次露出了微笑,他放心了,郭子儀也放心了。
實事求是地講,郭子儀是十分緊張的,緊張的原因來自一個月前,他同皇帝的一次簡短的對話。
當時是清渠慘敗後的第四個月,爲了提振士氣,李亨特地大宴衆將,並當場表示將于近期再次派出軍隊對長安發起新一輪的進攻。
在鼓勵諸位全力以赴後,皇帝陛下私下找到了郭子儀,說了這麽一句話:天下之事能否成功,就在此一舉了啊!
李亨說這話時心中的忐忑與不安,全部寫在了臉上。
郭子儀知道這句話意味著什麽,因爲他太清楚當時的局勢了,此時的局勢如果用一句話來形容,那必是諸葛亮《出師表》中的那句: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唐軍同叛軍的較量已經到了決定最後勝負的關鍵階段,但形勢對唐朝而言,並不樂觀。
北面,李光弼雖在太原擋住了史思明的大軍,但叛軍的另一員大將田乾真卻活躍了起來,此人不愧是李泌口中排位第三的猛人,一出手便非同凡響,先把安邑打得險些失陷,在得知後方陝郡守將楊務欽反正歸唐後,居然來了個緊急回師,只用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攻陷了陝郡,殺死了楊務欽。其當機立斷之准確,行軍攻城之神速,實在有名將之風。
與此同時,被李光弼接連擊敗的蔡希德在換了對手後,也展現出了他的真正實力,他進攻的地點是上黨,對手則是我們的老熟人程千裏。二人較量的最終結果則是程千裏中計被擒,被送往洛陽,成了安慶緒的高級俘虜。
東面的情況相對好一些,新任的河南節度使賀蘭進明大顯神威,在七月間接連光複了高密(今山東省諸城市)、琅琊(今山東省臨沂市)兩座城池,並共計斬殺敵人兩萬余人。不過賀蘭進明之所以能這麽輕松獲勝,是有緣故的,主要原因在于,東部的叛軍主力都被吸引到了東南方向,在那裏,睢陽城正在張巡的帶領下在進行一場名傳千古的血戰,這一段我們後面會專門講到,就不多說了。
在西南方向上,則是大唐山南東道節度使魯炅與叛軍能力排名前十的兩位將領田承嗣和武令珣(在我看來,兩人分別可排在第九和第十位)的終極對決。雖說有來自朝廷的鼓勵(李亨派來的宦官曹日升曾帶壯士十人突破封鎖入城,傳達了皇帝的關懷與慰問),雖說有來自鄰郡的糧草救急(還是曹日升率領一千人突破了敵人防線給城內送來了來自襄陽的糧食),但是經過了長達一年的圍困,魯炅和南陽的軍民在戰爭、饑餓、疲勞、疾病的折磨下已經達到了極限。
至德二年五月十五日,魯炅率領數千殘兵打開城門突圍,南下投奔襄陽,經過兩天兩夜轉戰,這才擺脫了田承嗣的追擊,成功轉移。自此叛軍南下長江漢水流域的大門終于被打開了,荊湘門戶洞開後,整個江南地區終于徹底暴露在了叛軍面前。
所以,綜合看來,形勢不是十分危急,而是萬分危急。
李亨能把帝國最精銳甚至可能是最後的大軍交到郭子儀的手中,這就充分證明了他對郭子儀的信任。這些,郭子儀都知道,知道得一清二楚。
因而,那一天的那一刻,郭子儀做出了這樣的表態:
“此行再不成功,臣定會以死報國!”
出發吧!這一戰,不勝,即死!
九月二十七日,唐軍進抵長安城西,在香積寺北面、沣水東岸安營紮寨。
按照之前的部署,十五萬唐軍分爲了前中後三軍。其中猛將李嗣業統領前軍,廣平王李俶坐鎮中軍(郭子儀作爲副元帥在中軍進行輔佐,並擔任實際總指揮),王思禮則爲後軍主將,負責大軍後方安全。
得知唐軍大舉來攻,叛軍方面也全線出動。這一次應戰郭子儀的,依舊是安守忠搭配李歸仁的經典組合,而他們的兵力也有十萬人之多。
這十萬人依據安守忠的部署在唐軍的北面布陣,而作爲叛軍前鋒的,正是李歸仁。
如果說,將狡猾機敏的安守忠比作一只狐狸的話,那麽李歸仁則是凶狠敏捷的獨狼,特別是當他統領著一群精銳騎兵的時候,簡直就像是頭狼在領著自己的狼群搜尋獵物。現在,李歸仁眼中的獵物就是那十五萬唐軍,在他看來,這些士兵就是一群羊,正等待著他去捕食。
于是,兩陣對圓的那一刻,李歸仁率領侍從騎兵搶先一步發起了沖鋒。
面對李歸仁所部的挑戰,唐軍前鋒部隊果斷予以堅決的回擊,令他們沒想到的是,這一次李歸仁好像有些不在狀態,只打了一會兒就匆忙調轉馬頭奔回本陣。
機會來了,如果能當衆擒殺李歸仁,叛軍勢必士氣大跌,一蹶不振,這初戰就能輕松告捷了。于是出戰唐軍加快速度,向叛軍本陣的方向死死追去。
就在唐軍騎兵即將逼近叛軍陣列的時候,叛軍竟然出乎意料地發動了反沖鋒。
接下來的局勢發展就不屬于戰術討論的範疇了,因爲並沒有什麽戰術可言,就是騎兵對騎兵,誰更勇猛,誰更能砍,誰就能取得最後的勝利。
實踐證明,在騎兵對砍這一項目中,來自叛軍的騎士們似乎更勝一籌。
互砍了一段時間後,唐軍就敗退了,然後就是被反殺,被追到了自己的本陣前。在敗回的騎兵的沖擊下,敵人還沒殺到,唐軍自己的陣列就陷入了混亂,連負責後勤的士兵們也受到了驚擾,紛紛丟棄辎重,掉頭就跑。
多虧了這幫辎重兵,讓叛軍騎兵的攻勢暫時緩解。
就在敵騎兵紛紛下馬搶奪戰利品的時候,目睹了開戰以來所發生的一切的前軍主將李嗣業說話了。
“時至今日再不蹈死而求生的話,我們全軍就會被敵人殺得一幹二淨了!”
他的這句話是說給郭子儀的。
郭子儀點點頭,表示同意身爲主將的李嗣業親自出馬。
得到了領導的首肯,李嗣業開始脫掉自己的盔甲,這樣做雖然會降低個人的防禦力,但說句實在的,那是對別人而言,事實證明,裸衣戰鬥的李嗣業戰鬥力會以幾何級數增長,若非不可抗力影響(比如神箭手的狙擊),只有他傷別人的份兒,沒有別人傷他的份兒。
准備好了。李嗣業手持長刀,大呼一聲,突出陣前,逢敵便砍。其刀鋒所過之處,“人馬俱碎”,不一會兒,就有十幾個人被李嗣業當場粉碎。
此時,唐軍不再後退了,叛軍也不再追擊了,陣地上所有的人都被這個移動的人體粉碎機驚呆了。
緊接著,衆人聽到的是一聲震耳欲聾的大喝:出戰!
只見原先唐軍隊伍前列的一部分步兵紛紛亮出了他們的武器——陌刀以及長柯斧。
然後這群步兵以一種特殊的方陣隊形聚集在一起,開始像一堵牆般向前推進。
陣列所到之處人仰馬翻,慘烈無比。
見到陌刀的那一刻,有些見過世面的叛軍將領臉色當時就變了,在汗毛直直豎起的同時,他們幾乎異口同聲地用無比顫抖的聲音,喊出了眼前所見的事物:“這是陌刀隊的陌刀陣,快跑!”
沒錯,這兩千名步兵正是所向無前的陌刀隊。所以想跑就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更何況還有所向披靡的李嗣業。
在前軍主將李嗣業身先士卒的帶動下,唐軍上下士氣大振,全力向敵陣沖殺過去。
要說榜樣的力量真的是無窮的。就連先前不戰而逃過的王難得也難得地拿出了驚人的勇氣。在解救自己部將的混戰中,他被敵人一箭射中了眉骨,登時皮肉撕裂,遮住了眼睛。按理說,這種傷勢應該下火線及時接受治療,或至少簡單包紮下再回來繼續。誰知王難得卻一秒鍾夏侯惇附體,伸手就拔去了臉上的箭矢,順帶連擋眼的皮肉也撕扯了下去,然後滿臉鮮血地沖向敵陣。
在李嗣業、王難得這樣的將領的奮死拼殺下,叛軍開始節節後退。
相信此時有細心的朋友會提問了:那位叛軍中的猛將李歸仁在哪裏?爲何不來救場,順便和李嗣業一較高下呢?
問得很好,所以我馬上告訴你答案:這位老兄在打埋伏。
安守忠不愧是戰場上的老狐狸啊。他唯恐不能全勝,居然提前在唐軍大營的東面埋伏下了精銳騎兵,打算在兩軍開戰,打得難解難分的時候,突然偷襲唐軍的後路。
安守忠很狡猾,但可惜的是,他遇上了很謹慎的郭子儀。
在戰場上,特別是唐軍的背後、側翼及營地周圍,郭子儀安排了許多偵察兵,安守忠的這路伏兵自然逃不過郭子儀的耳目。于是仆固懷恩接到元帥的命令,率領回纥精銳就奔著伏兵處去了。
仆固懷恩一上來二話不說,揮軍就是一通暴擊,叛軍伏兵突然遭到如此凶猛的攻擊,一下子就崩潰了,而經過仆固懷恩和回纥兵锲而不舍的追殺,這批伏兵很快便被消滅。
仆固懷恩清除了唐軍背後的威脅時,李嗣業已經帶著一隊人馬殺到了叛軍的後路。見到有回纥軍不斷繞到敵陣背後,李嗣業信心大振,做好了接著大鬧一場的准備。
于是李猛人在回纥騎兵的配合下猛攻叛軍背後。
在唐軍的前後夾攻下,叛軍漸漸不支,但憑借著超常的戰鬥意志和出色的戰鬥素質,他們居然硬是挺到了黃昏,直到傷亡超過三分之二才徹底崩潰掉。
這一仗,唐軍加上叛軍,總計二十五萬人從午時厮殺至酉時,戰況可謂前所未有的激烈。
戰後依據唐軍方面統計,共斬獲叛軍首級六萬人。這只是叛軍的人頭數,並非是其傷亡人數,因爲據史料反映,還有不少叛軍被打死或不小心摔死在了戰場上的溝塹裏(防騎兵沖陣專用坑),而估計打仗打了整整一天後,唐軍負責清理戰場的士兵們也沒精力把坑裏面的人都擡出來提取首級了,所以結合此戰前後各種史料的記錄,此戰叛軍的傷亡人數至少有七萬,其後因致殘及傷重不治而死者無算。
至于唐軍方面的損失,雖不見明確記載,但根據本人考證,傷亡至少也在兩萬人以上。
香積寺一戰慘敗的當晚,叛軍殘部相繼逃入到了長安城內,直到這天的深夜,呼喊聲與慘叫聲仍然持續不絕。
就在這一晚,仆固懷恩找到了廣平王李俶,提出了一個建議。他認定叛軍肯定要棄城而逃,因此向李俶請求率兩百名騎兵前往追擊。而他給出的承諾也很誘人,即生擒安守忠和李歸仁等人。
但李俶不知出于什麽考慮,居然拒絕了仆固懷恩的提議,以將士們非常疲憊爲由,推脫明天再說。
仆固懷恩氣得跳腳:安守忠、李歸仁都是敵人陣營中的骁將,他們今天本來已經取勝了,只不過事有突然才會慘敗。這就是所謂的天賜良機,爲何要放他們一條生路,讓他們有機會再次統領大軍,成爲我軍日後大患!
李俶沒有回答他,雖然仆固懷恩不停地表示如果放走那兩個人,以後會後悔莫及。又搬出了兵貴神速,不需要等到明天的道理。可是李俶就像王八吃秤砣一樣,鐵了心不肯應允,反倒是笑眯眯地請仆固懷恩回營休息。
仆固懷恩怎麽可能休息好,于是這一夜,不死心的仆固懷恩起身四五次,前往李俶營帳懇請出兵,並就此折騰到了第二天的黎明。而此時,偵察兵已經前來禀報,稱安守忠、李歸仁以及張通儒、田乾真等人均已連夜逃出長安城了。消息傳來,仆固懷恩簡直氣死,而李俶卻顯得並無所謂,似乎並不認爲這算件事兒。
對于李俶打死不派追兵的這一舉動,許多後人都表示難以理解,還有人認爲,他有養寇自重的嫌疑。
但我認爲,以李俶的智商,之所以會做出這樣的事情,絕對不僅僅是爲了自己。
他應該是爲了有更充足的理由,去挽留那個即將歸隱的人。
在李俶看來,如果沒有這個人的指點江山、出謀劃策,唐軍無論如何也無法收複長安。而現在才是萬裏長征的第一步,所以萬萬不能讓李泌中途離場,必須想辦法把他留在朝中,直到叛亂完全平定。
當然,事情後來的發展證明,李泌是個極其守信的人,具體表現即是說走就走,從不留戀。李俶最終還是失敗了。但至少此時此刻,他品嘗到了成功。
至德二年(757年)九月二十八日,唐軍兵不血刃光複長安。
此時,距離叛軍入據長安總計過去了一年零三個月。
唐軍剛剛收複長安不久就遇到了一大難題。這個難題來自于回纥。
按照李亨當初同回纥人的約定,長安城攻克之日,“土地、士庶歸唐,金帛、子女皆歸回纥”。
現在,葉護親自出面,要求李俶兌現承諾。
這實在是件麻煩事啊,如果答應了葉護的要求,立即履行約定,朝廷必然會人心盡失,並遭到前所未有的輿論壓力,但如果不答應,那就是違約,唐朝不但會威信受損,還將失去回纥這一強援,以至于不能如期收複洛陽,甚至引發同回纥的戰爭。
所以說,這對李俶而言是一個巨大的考驗。
不過,李俶已經想到要怎麽辦了。
趁著同葉護一道騎馬商量的機會,李俶突然躥下自己的馬,擋在兄弟葉護的馬前,隨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幹淨利落又規範地完成了整理著裝——下拜——跪好等一系列指定動作。
然後以無比無奈又誠懇的語氣請求道:
“今日我們剛剛奪回長安,如果立即兌現約定不是不可以,但如此一來,東京(即洛陽)的軍民勢必會站在叛軍一邊,與叛軍齊心協力,抵禦我們,那樣的話東京就將很難收複了,所以希望賢弟能等我們奪回東京以後再兌現約定!”
李俶這突然一跪,真的是把葉護嚇得臉色大變,他很清楚李俶的身份,如無意外,此人將是大唐天子、未來的皇帝。現在未來的皇帝跪那兒了,這事兒可就可大可小了。
于是葉護趕忙跳下馬來,向李俶跪下回拜,連聲答應延後履約,並當場表示願繼續助唐軍一臂之力,徑直趕往東京。
一場危機就此在李俶的一拜之下得到了化解。
在長安短暫地停留了三天後,李俶立即統領大軍前往下一個目標洛陽。
長安丟掉了的消息幾乎在傳來的當天就引發了洛陽叛軍高層的一場地震,新當家的安慶緒更是慌張,沒有一點解決問題的頭緒,急得直哭。
但他還沒哭出來,另一個最新的軍情就傳來了:郭子儀統領蕃漢大軍,乘勝追擊,現已兵臨潼關,華陰(今陝西省華縣)、弘農(今河南省靈寶市)兩郡均被唐軍攻克,燕軍直接戰鬥減員數額已累積至五千余人。
郭子儀擺明了是拿出了玩命的架勢,不打下洛陽不會善罷甘休。
“既然唐軍有心拼死一搏,那我們也只好全力迎戰了。”
這句話,是安慶緒的大哥,禦史大夫嚴莊說的。
聽了大哥的話,安慶緒就此下定了決心。
他馬上下令給帶著殘兵敗將逃到了陝郡的張通儒等人,讓他們死守陝郡,然後他又將湊出的十萬大軍交給了大哥嚴莊,委托他趕赴陝郡與張通儒等一道再戰唐軍,不惜一切代價擋住郭子儀南下的攻勢。
十月十五日,廣平王李俶率領的唐軍進軍至曲沃(今三門峽市曲沃鎮),而馬快的回纥軍已經先到一步,完成了對此地南部山區地帶的伏兵清理任務,並順勢駐軍于嶺北。
就是這一不經意的部署,最終挽救了這場戰役。
分開駐紮之後,郭子儀親自統領一部分兵馬作爲開路先鋒。很快他就到達了新店,在這裏,他終于看見了好久不見的叛軍。叛軍是背靠山嶺列下的陣勢,很明顯,他們已經在此等了很久。
一邊要乘勝拿下洛陽,一邊要盡快穩定頹勢,大家都很急,于是二話不說就開打。
叛軍先發輕騎,意圖幹擾唐軍列陣,郭子儀見招拆招,派出兩隊騎兵對敵騎進行驅逐,將其擊退。但叛軍並不死心,很快又再次跑來,郭子儀馬上增派人手,以四隊騎兵驅趕,而叛軍那邊似乎也急眼了,立刻派出二百名騎兵直沖唐軍大陣。
不過這二百人還沒沖到陣前就識趣地往回跑了,因爲郭子儀已經迅速地完成了列陣。
敵騎不戰而走,正是一個乘勢追擊的機會啊!于是郭子儀毫不猶豫地下令全線追擊。
唐軍士氣正盛,行動起來自然毫不拖沓,短時間內,大軍已直沖到叛軍的營陣所在處。
沖進去後,才發現事情壞了,裏面沒人。
就在此時,叛軍突然從唐軍的左右側翼分別殺出,將唐軍包圍在了核心,全力猛攻。
叛軍主力部隊的戰鬥力說實話是要比唐軍主力的朔方軍、安西軍都要強上一截,而在關鍵的決生死時刻,他們的戰鬥力更是實現了超常發揮,所以包圍圈中的唐軍開始逐漸退卻。
唐軍左沖右沖無法突圍,眼看著要被全殲。回纥人的援軍殺來了。
回纥人在駐紮的南山遠遠望見唐軍將要戰敗,馬上舉著白旗從山上殺下來了,但是沒沖多久,他們便遭遇了叛軍在山中提前安排的伏兵。
于是兩軍隨即展開激戰,時間則在激戰中一分一秒地過去,唐軍的壓力越來越大,退卻的迹象也越發明顯。
意識到了這一點,叛軍再度增加籌碼,分兵三千人斷絕了唐軍的歸路。
這招實在夠狠,發現這一情況後,唐軍軍心開始出現動搖,全軍崩潰很可能就在下一秒突然發生。
戰局已經到了千鈞一發的境地,唐軍再這麽打下去,全軍覆沒,那是遲早的事。生死存亡,就差一口氣了。
這口氣唐軍終究緩了過來,因爲李嗣業帶著回纥兵殺到了,來得剛剛好,角度則更給力——他們是從敵陣的背後直接打穿包圍圈進來的,敵陣的西北角已經在李猛人同回纥軍的猛擊下打癱了。
隨著幾支富有回纥特色的箭矢射來,在全力圍攻唐軍的叛軍不禁吃了一驚:回纥軍來了!
客觀地講,回纥軍的戰鬥水平同叛軍主力不相上下,但是,這支千裏來援的回纥騎兵是回纥軍的精銳,所以他們的水平便遠高于叛軍。這一點,唐軍知道,叛軍知道,回纥軍也知道。但叛軍沒想到的是,回纥人急起來,爆發力更強,安排的伏兵很難拖到計劃規定的時間。
現在,是該爲准備不周埋單的時候了。
李嗣業率精騎猛攻叛軍前陣,回纥軍狠抄叛軍後路,包圍圈內的唐軍則乘勢反擊。表裏齊進之下,叛軍大敗,伏屍蔽野(史載:逐北二十裏,斬首十余萬,伏屍三十裏)。
嚴莊、張通儒見敗局已定,立即放棄陝郡,逃歸洛陽,李俶、郭子儀則順勢攻入陝城,並派出仆固懷恩等將各自率領本部人馬乘勝分道追擊殘敵。
嚴莊雖然是長年做辦公室的,但可能拜安祿山小半年的敲打所賜,體質大大增強,居然跑過了仆固懷恩的追兵,且還是頭幾個敗逃回洛陽的高層。
見到安慶緒,嚴大哥啥話也不多說了,就一個字:跑!
安慶緒點頭,馬上命人打好包袱,准備逃出洛陽。
等等,在跑路之前,還有一件事情要辦。安慶緒招招手,叫來了部下囑咐了兩句。
十月十六日深夜,安慶緒帶著親信從苑門棄城北逃。同天夜晚,以哥舒翰、程千裏爲首的三十余名被俘唐將被統一殺害于洛陽。
兩天後,廣平王李俶率軍進入東京洛陽,但洛陽居民所祈求的和平並未隨之到來。
回纥兵依據先前的約定,徑行進入洛陽府庫奪取財物、珍寶,並縱兵在城內大肆劫掠三日。
李俶在根據他人建議又賞賜給了回纥軍一萬匹絲綢,這才滿足了對方的要求。
回纥軍終于收兵回營了,望著殘破不堪的洛陽,李俶那一天沉默了很久很久。
無論如何,不管付出了怎樣慘重的代價,兩京終于相繼光複了。
收複兩京的消息傳來,朝廷一片歡聲雷動,在衆人看來,安慶緒的覆滅只是個時間問題了,大唐很快就要重獲太平,所以實在沒有不開心一下的理由。
但有一個人很清醒,他知道這只是虛假的勝利,戰爭很快便要重新開始,甚至局面可能要更加凶險。不過,他並沒有把心中所想告訴給任何人,因爲已經到了他該離開的時候了。
他來到了大殿外,恭敬地跪好,高聲啓奏道:“陛下!臣李泌有一事相求!”
隨著李泌走入那代表最高權力的大殿,一場大戲已經落下帷幕,但真正的好戲卻才剛剛開始。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這個唐朝太有意思了》(1-7卷),京東套裝滿100減50,當當5折搶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