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報業控股出版的報章,包括《聯合早報》、《海峽時報》等。(聯合早報)
作者 倉吉
本星期一(5月10日)在國會裏,當通訊及新聞部長易華仁發表了有關新加坡報業控股集團重組計劃的部長聲明後,工人黨秘書長畢丹星起來提出一個有點“抵死”的建議: 成立特選委員會,讓新加坡人表達“對新聞獨立性的期許”。
國會反對黨領袖兼工人黨秘書長畢丹星。(GOV.SG)
懂得廣東話的人都知道“抵死”的含義,不怕死,不知死的話說出來,就是存心跟別人過意不去,跟人找茬。
作爲國會裏的反對黨領袖,問一些“抵死”問題,就是他的責任。
他的這個建議在網上果然博得不少點贊。
反對黨議員要作爲有建設性的反對黨,就必須從不同角度,或是與政府相反的角度思考政策和國家議題。
畢丹星以《新報》在1997年大選期間一則封面爲例,對“新聞平衡”提出質疑。
畢丹星在國會舉例的剪報。(新報)
他的言外之意是,這則封面報道缺乏平衡,在競選的敏感時刻,開出一個協助選民如何投票的清單,在于告訴選民,如果他們投票給人民行動黨,就等于支持組屋翻新、教育儲蓄,以及良好品格的議員。
1997年是個什麽牛年馬月?說遠不遠,說近不近。
是香港回歸大陸的那一年,是第二代領袖吳作棟14年總理位子坐到一半的那一年。
今天則是第四代領導正在積極暖身准備上位的時候,畢丹星所舉的例子未免有過時之嫌,他竟拿第二代當家時候的事向第三代和第四代領導追問,難道他找不出更近更新的例子嗎?
所以,畢丹星的意見聽起來更像是借機吐槽,抒發一下陳年怨氣。
通訊及新聞部長易華仁。(GOV.SG)
好一個易華仁部長,沉得住氣,沒有take umbrage(這是我這幾天剛學到的英文單詞,忍不住秀一下。若用大陸普通話翻譯就是“冒火”,文雅得多,用本地方言翻譯好像比較難聽)。
部長連消帶打地回敬,指畢丹星“試圖從討論中撈取政治資本”。
他義正詞嚴地說,新聞報道最終追求的不是政治姿態,而是實質內容。
他說“如果我們能做到這點,不單是在新聞媒體方面,也包括在這個國會議事廳內,我想我們正朝建設一個更強大的國家邁進。”
畢丹星想必不會就此服氣服輸,部長所謂的“政治姿態”留下一個下回分解的空間。
這場“交鋒”,只是一碟小菜。
報業控股新聞中心。(新明日報)
新加坡報業控股集團的改革大計,是本地報界百年一遇,是傳統媒體發展的分水嶺,接下來還得得到股東的通過,國會未來也將針對改革計劃的細節進行辯論。
MTExLjY1LjU4LjEwMA==
本地傳統新聞媒體在重組之後,資金來源包括傳統的和訂閱收入、政府的注資,加上捐助者的撥款,因此,傳統媒體的“獨立性”成爲整個改組計劃的核心問題。
社會大衆、政界、商界、學界等等,都關心在新的模式下,媒體能否保持“獨立性”,也是很自然的反應。
可以想像的是,未來的本地傳統媒體也將受到各方的嚴密監督,它們是否獨立公正,不同利益相關者手上都會有一把衡量的尺。
媒體的政黨傾向,也將會是一個敏感課題。
前內閣部長許文遠(右一)將出任新擔保有限公司主席。他(5月11日)到報業中心與報業控股董事長李文獻醫生(右二)、執行總裁伍逸松(左一)和副執行長陳康威(左二)會面。(聯合晚報)
即將出任“擔保有限公司”(CLG)主席的許文遠,一位從政19年的前部長,他對《聯合早報》說,新聞室的獨立是轉型先決條件,“既然如此,我們爲何要削弱新聞室的獨立?”
維護媒體的“獨立性”是他此次複出的使命。 天降大任于斯人,斯人曆經大風大浪也要說一聲:
“推動媒體的轉型任務是沉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