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勢論市
可悲的是,只要這個世界還有人幻想著投資可以一勞永逸,馬多夫式的騙局便會一再出現。人們對目前的超低利率環境已很厭倦,
一旦有高回報的投資機會出現時,理智往往容易被蒙蔽,即便知道可能是一個騙局,還是抱著僥幸一試的心理。
這年頭投資不僅要擔心風險,還要提防騙局。
不久前有兩則新聞抓住了我的眼球,其中一則是創投公司偉高達創投(Vickers Ventures)被爆陷入新加坡史上最大宗的詐騙案,成爲投資騙局的受害者。
從事鎳金屬(nickel)投資與交易的Envy Asset Management和Envy Global Trading月前因涉及10億元投資騙局而被新加坡商業事務局調查,兩家公司的董事黃有志也被捕,並在上個月被控上國家法院,他面對的多項控狀包括制造虛假的鎳買賣交易。
偉高達創投的資産管理規模近10億美元,創始人陳誠錦在投資界頗有名氣。他以個人身份參與了EGT的投資項目,而偉高達創投的兩個基金也在相關鎳交易中有所投資。陳誠錦告訴媒體,投資前所做的初步盡職調查,並沒有發現這些項目有任何不當。
正當我在想,如果連基金經理都會掉入投資騙局,更何況是一般人時,電郵彈出了另一則同樣令人瞠目結舌的新聞——大華銀行的一名職員落入假公安騙局,導致1166名中國籍客戶的資料外泄。
銀行的初步調查發現,該名職員只透露了相關客戶的姓名、身份證件號碼、電話號碼,以及存額,並未透露他們的銀行賬號,而銀行的資訊科技系統也仍然安全。
盡管如此,這次事件還是值得關注。很多疑問將有待警方完成調查後才會有答案,例如這名職員在提供客戶資料之前,是否征詢過上級的同意?這關系到銀行的風險監控,與本文主題無關,所以不在這裏討論。我好奇的是,銀行時不時發出電郵提醒客戶慎防騙局,不要落入網釣陷阱等,而該名職員作爲銀行的一分子,怎麽也會落入假公安騙局?
雖然第二個騙局無關投資,我想說明的是,兩個受害者都是最讓人意想不到的——一個是有經驗的基金經理,一個在風險管理嚴謹的銀行工作。如果連他們都會因爲不慎而上當,一般人更有必要打醒十二分精神小心防範。
其實,基金經理或金融機構成爲騙局受害人並非新鮮事。史上最有名的投資騙局應該是2008年被揭穿的馬多夫(Bernard Madoff)騙局,讓衆多金融機構和投資基金蒙受650億美元的損失;主謀馬多夫剛在4月14日在獄中去世,享年82歲。
如果不是2008年的金融大海嘯,馬多夫始于上世紀90年代的騙局或許到今天還在流轉著。
馬多夫有身份有地位有名氣,所以大家不疑有他。他並沒有吹噓超高的回報率,在當時10年國債收益率仍高于6%的年代,他只是向客戶保證無論逆境或順景都可保持10%的回報率。
事實上馬多夫從未幫客戶投資,而是利用所得本金支付回報,也就是所謂的龐氏騙局(Ponzi)。金融大海嘯令不少面對資金問題的投資者紛紛贖回本金,2008年12月初,一名客戶要求贖回70億美元,馬多夫無錢退還,才揭發了這起世紀騙局。
可悲的是,只要這個世界還有人幻想著投資可以一勞永逸,馬多夫式的騙局便會一再出現。人們對目前的超低利率環境已很厭倦,一旦有高回報的投資機會出現時,理智往往容易被蒙蔽,即便知道可能是一個騙局,還是抱著僥幸一試的心理。
加密貨幣價格瘋漲
墜入相關騙局者劇增
就像加密貨幣投資,且不說人們因爲劇烈的價格波動損失了多少錢,事實是全球跌入加密貨幣投資騙局的人同樣不計其數,但我們還是不時讀到又有人上當的新聞。從比特幣到以太幣到最近的狗狗幣,價格瘋狂暴漲讓大家都想搭上加密貨幣列車,別有用心者就是看中這一點,以各種名堂推出投資計劃,但其實只是挂羊頭賣狗肉的龐氏騙局,人們投入的資金最終會跟著投資平台一起消失而不知所終。
這跟多年前打著外彙交易旗幟的公司是一樣的。這些公司聲稱研發了穩賺不賠的軟件,只要把錢交由它投資,保證每個月可得到一筆可觀回報,骨子裏卻在經營龐氏騙局。騙徒的手法大同小異,換了包裝還是有人上當。
加密貨幣本身就很虛無,作爲一種交易代幣還可以接受,但是作爲投資,我非常懷疑。因爲懷疑,所以我沒有致富。當年第一次接觸到比特幣時,它只不過幾百美元,這讓我很懊惱,若不是始終對它抱持著懷疑的態度,銀行存款應該已經百倍千倍地增加了。
不斷錯失的經驗讓我在讀到一些回報可觀的投資時偶爾也會心動,但我的疑心讓我沒有采取行動。然而,面對網絡世界鋪天蓋地的報道,不知哪一天自己的信念會被動搖?
投資本來就有風險,傳統風險是估值的風險,也就是我們對某項投資産生了錯誤估值,便會面對價格大幅下跌的風險。時代的變遷衍生了新的風險,社交媒體已被證明能迅速推高或拉低股價,對于互聯網驅動的“模因”(meme)投資,公衆更應該提高警惕。投資者在讀到任何報告或報道時,須有判斷能力,不是人家說什麽就買什麽,特別是通過社交媒體分享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