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的照片均爲“黑白的觸動”作者所攝,版權所有,未經允許,嚴禁盜用!
和睦
青海湖的二郎劍景區,有一座高大的動物雕塑頗爲引人注目:在藏八寶浮雕和蓮花座上,一頭大象馱著一只猴子,猴子背上蹲著一只兔子,兔子頭上站著一只小鳥。
我已經不是第一次見到這組形象了,在香格裏拉的迪慶博物館中,在西藏的寺廟民宅中,在西甯的塔爾寺中,它們或出現在壁畫裏,或躍然于唐卡上,或凝固在雕塑中,讓人不禁想到,這四個動物一定是有故事的。
(迪慶博物館大廳的壁畫)
(塔爾寺中的雕塑)
後來我知道了,這四個動物叫“和睦四瑞”,來源于藏區人民寄予美好寓意的一個故事:
相傳在古印度,佛陀化身爲一只鹧鸪鳥,居住在噶希森林,森林裏還生活著一只猴子、一頭大象和一只兔子,它們和睦互愛,過著安詳美滿的生活。這得益于一條互敬的約定:以一棵尼枸盧樹的成長曆程作爲確定長幼的依據。
大象第一次見到樹時,枝葉和其身體一樣大;猴子第一次見到樹時,樹枝與它的身體一樣高;山兔在這棵樹又小又嫩的時候,就常舔食葉子上的露珠;而這棵樹還是一顆種子時,是鹧鸪鳥將它銜來栽種在這裏。
于是,年齡最小的大象馱著猴子,猴子背著山兔,山兔頭頂上是最年長的鹧鸪鳥。四個動物情如手足,互敬互愛,過得極爲和睦。森林裏的其他動物也紛紛仿效,一時間,動物世界出現一派友愛和睦的景象。
這個故事出自《釋迦牟尼本生傳》,是信佛的藏族人民家喻戶曉的傳說,寄托著對團結和睦、和平甯靜的美好願望。
“和睦”,是青海之行給我的第一個印象。
從拉薩到西甯的火車上,重山峻嶺逐漸遠去,一望無際的青海湖出現時,離西甯已經不遠了。
雖然同是位于青藏高原的城市,西甯和拉薩很不一樣,這裏依然有藏傳佛寺和藏族同胞,但還有隨處可見的清真寺、清真飯館、回族的服飾和風情。
(中心廣場上的廣場舞是藏舞)
(廣場中心的百姓大舞台上展示著各民族的服飾)
(東關大街的著名景點東關清真大寺)
(南關清真寺的夜色)
除了少數民族風情,西甯和其他的內陸城市一樣,車水馬龍,繁華喧嚷。
(西甯夜色)
(中心廣場附近一座過街天橋中的迷幻色彩)
(中心廣場街角)
(麒麟灣公園的夜色)
(新甯廣場是西甯的“文化聖地”,東側是青海省博物館,南側是美術館和圖書館,這裏可以逛上一天)
在諸多現代化的場館建築和鱗次栉比的高樓大廈中,潛藏著悠久的曆史。西甯素有“西海鎖鑰”和“海藏咽喉”之稱,是青藏高原的東方門戶,也是古“絲綢之路”南路和“唐蕃古道”的必經之地,自古就是西北交通要道和軍事重地,以及河湟文化的發祥地。
南門外的青唐城遺址訴說著絲綢古路曾經的繁榮,市中心的莫家街走過了六百年的風雨起伏。
(莫家街的牌坊,如今是西甯一條有名的商業街,入夜後很繁華)
高原之城中,不同的民族和睦而居,古今的風華和諧共處,而有一處地方卻將民族風情和悠久曆史納于一體,它就是東關清真大寺。
東關清真大寺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曆史,是我國西北地區最大的清真寺之一,也是伊斯蘭教世界第五大者瑪提(即坊區或會衆,指一座清真寺所轄的教衆),據說可以同時容納6萬穆斯林進行禮拜。
(東關清真大寺不僅是穆斯林禮拜場所,也是伊斯蘭經學研究的最高學府,寺中常見到穆斯林長者聚在一起討論經學)
寺內大殿高大寬敞,可同時容納3000多穆斯林進行禮拜。殿內和整個大寺處處都顯得古樸雅致,莊嚴肅穆, 富有濃郁的伊斯蘭特色。
城市中的人群和建築彰顯著民族和文化的和睦,而遠離城市的山河原野則彰顯著人與自然的和睦。在新甯廣場的美術館中我了解到,這種和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通過很多正義善良的英雄們不懈的努力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換來的。
青海西南可可西裏的藏羚羊曾遭到盜獵分子的猖獗捕殺,一度瀕臨滅絕,嚴重地影響了當地的生態環境,爲了拯救藏羚羊,可可西裏巡山隊員與盜獵者鬥智鬥勇,在極端的生存環境中(海拔5000米以上)奮力堅守。從2009年起,可可西裏再也沒有發生過一起盜獵案件,藏羚羊的數量逐漸恢複,可可西裏的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環境也在逐步恢複,並且于2017年申遺成功,成爲中國的又一處世界自然遺産。
青海是我國的“水塔”,長江、黃河和瀾滄江均發源于此,三江源的生態比較脆弱。近幾十年來,由于天災人禍等許多自然和人爲的因素,整個青藏高原的生態環境明顯惡化,三江源隨著全球氣候的變暖,冰川、雪山逐年萎縮,衆多江河、湖泊和濕地縮小、幹涸,荒漠化和草地退化問題日益突出……
爲了保護三江源的生態,國家建立了三江源自然保護區,啓動了一系列保護和建設工程,通過人工增雨、禁止外來物種入侵等措施,使三江源的生物種群得到了恢複,生態得到了改善。
青海湖是維系青藏高原東北部生態安全的重要水體,也是控制西部荒漠化向東蔓延的天然屏障,這裏設立了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通過建立監測站、修複濕地、打擊破壞生態違法行爲等措施,青海湖的濕地面積和植被覆蓋率持續增大,物種多樣性得到了有效保護。普氏原羚是青海湖獨有的極瀕危物種,通過有效的保護措施,觀測到的個體數量在逐年上升。
在市區感受過了人文的和睦,我們再去青海湖感受一下自然的和睦。
青海湖
從西甯出發去青海湖的路上,一座高大的女性雕塑非常吸睛,司導說這是文成公主的雕像,我們所走的,是她當年進藏的路線。
雕塑附近有一條河喚作“倒淌河”,有一座山喚作“日月山”,都有著與文成公主相關的傳說。
文成公主進藏時曾經過此山,在山頂回首故鄉,東望不見長安,西望一片蒼涼,悲從中來,淚如泉湧。公主的眼淚化作了一條河流涓涓向西,就是如今的倒淌河。
悲恸的公主一邊流淚,一邊取出臨行時皇後所賜的日月寶鏡,竟在鏡中看到了長安的景色,離鄉之苦不禁更濃,不慎失手,把寶鏡摔成兩半,落在兩個小山包上,東邊的半塊朝西,映著落日的余輝,西邊的半塊朝東,照著初升的月光,這就是日月山的由來。
一路上吸引眼球的不僅是雕塑和傳說,還有日月山一段險峻的盤山公路,不長的一段路上,兩次看到了山下翻毀的車輛。司導說,這段路,每個月都有貨車翻下去,是全國最危險的路段之一。
順利通過了險路,不久就到了青海湖畔。
青海湖是中國最大的內陸湖,面積4583平方公裏,有四個香港大,環湖路線有360公裏,每年七月中旬,這裏都會舉辦盛大的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
青海湖到底多大?單純的數字可能太抽象,我們從觀感作個比較。
之前給大家分享過的納木措是西藏數一數二的大湖,也是中國第三大鹹水湖,可湖對岸的雪山還是依稀可見。
而站在青海湖畔遠眺,和站在海邊遠眺沒有什麽區別,遠方除了水,就是天,根本看不到本該在對岸的草原和群山。
青海湖的藏語叫“措溫布”,意思是“青色的海”,這個名字真是太貼切了——青海之湖,如海之湖。
把目光收回至湖岸兩側,仍然有“海邊沙灘”的錯覺,鷗鳥翔集,“海浪”翻湧。
只有當你望向背後的山嶺和草原,見到湖畔的牦牛,才確信這裏是內陸高原。
(騎著高原之舟拍照,幾乎是青藏每個湖邊必備的項目)
(一頭正在休息的牦牛,不要打擾它,雖然看上去憨厚敦實,生氣起來,輕則牛軀一震,重則不堪設想)
這裏不是雪域,而是草場,所以有牦牛,也有駿馬和綿羊。豐美的水草是它們的天堂,動物們都顯得悠閑自在,一派和諧。
(成群結隊的羊)
(閑庭信步的馬,偶爾還會在泥草中打滾)
(活潑可愛的小狗)
(小巧玲珑的漁鷗)
有羊群,自然就有牧羊人,果然在羊群後面,傳來一聲清脆的口哨和飒飒的鞭聲。牧羊人是牧羊女,身姿健美,英姿飒爽,皮鞭利落,呼哨爽朗……
當年西部歌王王洛賓在青海的金銀灘草原對一位牧羊卓瑪一見鍾情,創作了那首《在那遙遠的地方》,歌中唱到:“……我願她拿著細細的皮鞭,不斷輕輕打在我身上……”
我想,這樣的牧羊女,任何人都願意依偎在她的身旁,哪怕作一只溫順的綿羊。
眼睛裏是沙鷗翔集、羊馬閑庭,耳朵裏是爽朗清脆、波濤連綿。
這樣的青海湖畔,我可以整整坐上一天……
但是司機不可以,他還要載著我們一行人去下一個地方——茶卡鹽湖。
茶卡鹽湖
西甯到青海湖時路過了日月山,青海湖去茶卡鹽湖的路上翻越了橡皮山。
之所以要提到橡皮山,是因爲前往茶卡鹽湖的遊客大多都會在山口稍作停留,這裏有經幡、可以騎馬,也可以觀賞美麗的高山牧場和悠閑吃草的羊群。
(騎馬的藏族小夥)
下山後向西約60公裏,看到馬路標牌上醒目的“茶卡天空”,就來到了茶卡鹽湖景區,茶卡鹽湖號稱是“中國的天空之鏡”。
中國有很多湖泊湖水清澈,倒映個藍天白雲不在話下,因此也稱爲“天空之鏡”,但茶卡鹽湖是我見過最像鏡子的“天空之鏡”,不是因爲湖水清澈,而是因爲它的顔色。
一般的“天空之鏡”是這樣的:(雲南泸沽湖)
茶卡鹽湖是這樣的:
因爲湖中有白色的鹽,讓湖面更像一面潔白的鏡子。
“茶卡”是藏語,意爲“鹽池”,顧名思義,這裏産鹽。很久以前,這裏是海洋,後來由于板塊運動,青藏高原隆起,部分海水積留在低窪地帶,形成了很多鹽湖,茶卡鹽湖就是其中之一。
茶卡鹽湖因盛産“大青鹽”而聞名,這種鹽粒大質純,鹽味醇香,但經過處理才可食用。這裏年降雨量小,蒸發強烈,所以含鹽量極高。
(湖水中有大顆鹽粒,進入需穿特制的鞋,光腳會硌腳)
因此,茶卡鹽湖不僅是景區,也是産鹽之地,而且是柴達木盆地衆多鹽湖中采鹽最容易的地方,只要揭開十幾厘米的鹽蓋,就可以從下面撈取天然結晶鹽。
茶卡鹽湖采鹽的曆史極爲久遠,早在公元前206年,這裏生活的羌族人就已經知道采鹽食用。近代的茶卡鹽廠建于1950年,一開始用人工開采,後來研發出了泵式采鹽機,後經改造,形成了下圖中的小型采鹽船,實現了半機械化作業,是上世紀80、90年代采掘日曬鹽的主要設備。
(在景區可以乘坐小火車,如今的觀覽工具是三四十年前采鹽工人深入采鹽區的交通工具)
(這個小車站像不像《灌籃高手》裏的經典場景)
(《灌籃高手》場景截圖)
作爲産鹽之地的茶卡鹽湖就說這麽多,下面看看作爲“天空之鏡”的茶卡鹽湖。
茶卡鹽湖被國家旅遊地理雜志評爲“人一生要去的55個地方”之一,被CNN評“30個中國最美的地方”之一,還享有“中國天空之鏡”和“中國最美星空”的美譽,盛名之下,是怎樣的美呢?
白天的茶卡鹽湖是“天空之鏡”,湖面空曠、地勢平坦,具有極強的反射能力,如同一面爲天空梳洗打扮而准備的鏡子。漫步白茫茫的鹽濱,湖水熒光清淺,天空蔚藍廣袤,靈湖靜谧,雲天影映,在這樣的背景中,不論你身著何樣衣飾,都是美不勝收。
鮮豔的紅色鮮豔奪目:
性感的黑色性感撩人:
而古樸的漢服雖然素淡無華,卻與水天相融,飄逸典雅:
晴夜的茶卡鹽湖是“星空之鏡”,浩瀚的銀河倒映湖中,宛如珍寶散落湖面,與天際相映生輝,仿佛夢幻而奇特的童話世界。
(圖片來自網絡)
另外,茶卡鹽湖還有世界上最大的戶外鹽雕藝術群,雕塑的形象有成吉思汗、西王母和周穆王瑤池相會、我國古代最早開采鹽的巫鹹國……各種鹽雕在藍天白雲和茫茫鹽海的映襯下熠熠生輝,讓人歎爲觀止。
其中西王母的鹽雕講述了鹽湖的由來:傳說西王母爲解救苦難中的黎民百姓,派1000位仙女日夜保護百姓的安全,鹽湖中的鹽就是仙女們操勞留下的汗水。
(成吉思汗鹽雕)
景區中還有景頗族的鹽雕、蒙古族的敖包(石碓),在各種民族景觀中,最顯眼的要數藏族的穆瑤洛桑瑪女神雕像,她是藏傳佛教中的護法女神,且主掌天下美食百味之首的鹽。
穆瑤洛桑瑪女神一側的廣場上堆滿了風馬旗,這是藏族的標志性景觀,不僅是茶卡鹽湖,從西甯出發後的一路上,我們見到了不少風馬旗,可見,在藏族占少數民族人口最大比例的青海,藏傳佛教是重要的文化組成部分。
下面將要介紹給大家的塔爾寺,就是藏傳佛教的聖地之一。
塔爾寺
雖然在西藏看過了不少藏傳佛寺,但塔爾寺還是驚豔了我,驚豔我的是“藏藝三絕”中的酥油花。
(塔爾寺酥油花館中的酥油花,因內部不允許拍照,這張照片來自網絡)
“藏藝三絕”又稱“塔爾寺藝術三絕”,包括堆繡、壁畫和酥油茶,是塔爾寺最引人注目的景觀。
堆繡是塔爾寺獨創的藏族藝術品,是唐卡的一種,把綢緞制成的佛像、花卉、鳥獸等填充以羊毛或棉花,再堆在布幔上,有明顯的立體感。
(堆繡,圖片來自網絡)
壁畫是各殿宇牆壁上的繪畫,有的繪于布幔上,有的直接繪于牆壁和棟梁上,色彩鮮豔,經久不變,內容大多取材于密宗經典,有濃郁的印藏風味,與漢畫很不一樣。
(壁畫,圖片來自網絡)
酥油花是用酥油(即手工制成的黃油)加上各色顔料制成的油塑藝術品,起源于西藏,是“藏藝三絕之冠”。
酥油花已有六百多年的曆史,據傳,當年宗喀巴大師在拉薩召開祈願大會時,有一晚夢見荊棘變成明燈、雜草變爲鮮花、珍稀之寶光彩奪目,爲了再現夢境,組織僧人用酥油和礦物原料捏塑成色彩鮮豔的樹木花卉供于諸佛菩薩前,延續至今。
(酥油花館)
上面提到的宗喀巴大師(1357~1419),來頭可是不小,他是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創始人,我們都知道達賴和班禅是藏區的宗教領袖,而一世達賴和一世班禅都是宗喀巴大師的弟子。
塔爾寺是宗喀巴大師的誕生地,最初這裏只有一座宗喀巴大師紀念塔,後擴建成了規模龐大的寺院,先有塔,後有寺,故名“塔爾寺”。
(塔爾寺正門)
塔爾寺在藏語中被稱爲“衮本賢巴林”,意爲“十萬獅子吼佛像的彌勒寺”。
傳說宗喀巴離家赴藏學法多年,其母香薩阿切思兒心切,讓人捎去自己的一束白發,意在告訴他老母已白發蒼蒼,希望他回來一晤。宗喀巴爲佛教事業決意不返,給母親捎去一幅用自己鮮血畫成的自畫像和獅子吼佛像,並在信中寫到:“若能在我出生地點用十萬獅子吼佛像和菩提樹爲胎藏,修建一座佛塔,就如同我見面一樣。”後來,其母與衆信徒按宗喀巴的意願,用石片砌成一座蓮聚塔,這便是塔爾寺最早的建築物。
(塔爾寺出口的白塔)
除了藏藝三絕,塔爾寺的宗教建築也吸引著世界各地的遊客和信徒前來朝聖觀光。
位于寺前廣場的八寶如意塔是進入後最先看到的景觀,又叫“善逝八塔”,建于1776年,是爲紀念佛祖釋迦牟尼的八大功德而建造的。
往裏走來到了護法殿,又稱“小金瓦寺”,初建于明朝崇祯四年(1631年),寺中回廊陳設野牛、羊、熊、猴等動物標本,象征一切惡魔鬼怪已被神征服。
其中有一匹白馬標本,相傳三世達賴喇嘛從西藏拉薩到青海塔爾寺騎著這匹白馬,朝拜塔爾寺之後,三世達賴要去蒙古傳經說道,這匹白馬卻怎麽也不肯走,于是便留下來,不久,馬不食而死,後人把它當神馬,供奉在此。
寺中回廊牆壁上有壁畫,內容是護法神保護佛法、護佑衆生的場景,殿中主供的也是保護正法、驅除邪惡的護法神。
(小金瓦寺)
再往裏走是塔爾寺的主殿,被譽爲“世界一莊嚴”的大金瓦寺。整座大殿金碧輝煌,莊嚴大方。殿內迎面矗立著一座大銀塔,此處即宗喀巴誕生的地方。
(從時輪壇城遠望大金瓦殿)
寺中還有大大小小的許多殿宇:釋迦佛殿、彌勒佛殿、九間殿、遍知殿、度母殿…….每一座都各具特色,篇幅原因,就不一一介紹了,大家去青海旅遊時可以親自看看。
(時輪壇城中的轉經筒)
塔爾寺中還有醫明經院、密宗經院、時輪經院、大經堂(顯宗經院)四大經院,藏有很多珍貴的醫典和佛經,也培養出了很多在醫學和佛學上造詣頗深的高僧。
最後,我們再回到塔爾寺中的這座“和睦四瑞”雕塑,很多人並不清楚背後的故事,但依然被吸引拍照留念,吸引他們的,是輝煌的雕像、是碧綠的自然、是灑脫的陽光、是安然的小貓——不正是雕塑所傳達的和睦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