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未年,據氣象專家研究,是中國曆史上最寒冷的時期。加上三國爭雄,戰亂不斷,中原大地“千裏無雞嗚,白骨露于野。”且大軍過後,必有凶年,故瘟疫流行,十室九空。醫聖張仲景就生活在這一時期。
張仲景名機,字仲景(150——219),與曹操、劉備、華佗爲同時代人。仲景年輕時,父母希望他博取功名,不贊成他學醫。囑咐仲景去見同鄉名士何颙,希望何先生給他一些鼓勵。何颙是當時的伯樂,他曾見過曹操,歎日:“漢朝氣數已盡,安撫天下的人一定是你。”仲景見到何颙,得到的評價是:“你用心精密,但氣韻不高,可以做一個良醫。”
仲景見當時天下大亂,並痛心于家族中二百多人十年中死了三分之二,乃發奮著書,搜集古人著作中和流傳民間的有效方劑,用十年時間,寫出了不朽的<傷寒雜病論>。這本書是中醫發展史上的偉大裏程碑,是曆代中醫師們的必讀之書。
公元210年,仲景開始爲自己的著作寫序,闡述自己的身世,醫學的原理和人人都應該重視的養生之道。此時,江南的桂樹散發出濃郁的辛香之氣,渤海沿岸和黃河沿岸竄出青綠色的麻黃,荒山坡和路旁草叢裏柴胡長出一朵朵黃花,遼闊的邊疆大地正生長出采挖不盡的甘草。富繞的大地呀,你産出的一草一木,都是救命的靈藥。張仲景向當時和後世的人發出諄諄告戒:
“人們啊,你們只知道追逐名利,巴結權貴,爲了名利什麽也不顧了!這不是舍本求未嗎?皮之不存,毛將安附?你們一旦患了重病,這才如雷轟頂,什麽面子也不顧了,在醫生面前唯命是從,甚至把荒唐的傳言奉爲圭臬,你們把本來應該享用的壽命抛棄了,把一生的積蓄送給庸醫,任其擺布。最後,病人終于倒下,毫無知覺了,鮮活的血肉化爲灰燼,埋在黃泉之下,在陰雨天能聽到啾啾的鬼哭聲,這是多麽令人痛心啊。到了這地步,還談什麽榮華富貴和權勢?你們不愛護生命,仿佛站在萬丈懸崖邊上和結著薄冰的深潭上,昏昏沉沉,麻木不仁,真是危險極了!”
仲景的<傷寒論>很不好懂,一千八百年來,無數醫家都在學習它和研究它,寫出了二、三百種研究著作。但正文之前的序言,情辭懇切,感人至深。是警世的黃鍾大呂,是悲天憫人的詠歎,是先哲發自肺腑的勸勉,是愛護生命的詩篇。應該是一付讓我們不再謀虛逐妄的清涼劑,是治療貪腐的項後一針。
那麽,<傷寒論>是一本什麽書呢?它是在<黃帝內經>醫理的指導下,在前人對于藥物的充分理解的基礎上,總結了東漢以前行之有效的方劑學經驗,按照自然界外邪侵入人體引起的不同疾病,以及疾病的發展和傳變,分析病機,指導治療的一本書。這種治療是用了複方,多種藥物巧妙組合協同發揮作用。不僅能治外感,也能治療內傷。全書共113方,這些方劑是中醫學的瑰寶,被稱爲“經方”。<傷寒論>經過曆代中醫學家闡發和不懈的探索,已經是氣象萬千。誰也不敢說已經掌握了它,那怕其中一個方劑,也無人敢說完全掌握了,不敢說某方已盡其用,誰也不敢說某方只能治某一種病,或說某病必須用某方。異病同治,同病異治,“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症治之”,運用之妙,存乎一心,這是先師的告誡,也是中醫難學之處。正如<傷寒雜病論序>所說:“非自才高識妙,安能探其至理哉?”唯苦心力學之士,或可窺其門徑,登堂入室,須俟君子。中醫人任重道遠,願中華醫藥發揚光大,爲人類建康造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