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日本和韓國向美國提交的F-35戰機訂單總數已經超過了400架。這意味著,未來的亞太地區將最少服役400架F-35。如果再算上美國常駐和輪換的F-35機群,那麽未來F-35戰機在亞太的總規模,將超過600架。
對于我們的一線防空部隊來說,如此數量的F-35戰機毫無疑問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尤其是殲20戰機上的重擔更是不輕。隨著F-35年産量的逐漸增高,我們的空軍急需大量的殲20戰機來挽回劣勢。
和F-35戰機不同,殲20戰機航程更大,作戰半徑更廣,能夠搶在F-35戰機之前就完成遠程突擊的任務。眼下,我們的空防思路已經發生轉變,攻勢防空的基礎已經形成,殲20完全能夠趁著F-35戰機還未起飛,就將它的地面基地摧毀。
對于殲20戰機的如此優勢,F-35戰機只能是幹瞪眼。目前,F-35戰機的最大作戰半徑不超過1200千米,如果是對陸打擊和對海突擊的話,甚至都不會超過700千米。在這樣的情況下,它是無法威脅到殲20所處的陸基機場。
所以,從這點來看,未來殲20戰機的總産量要多少,並不是依靠F-35戰機的服役數量而定,而是根據我們本身的打擊需求出發。從這點來看,在四代機還能繼續湊合使用的情況下,殲20戰機生産400架左右就已經是夠用了。
如果未來四代機的産量減少,那麽五代機的殲20則會增産,二者在定義中形成掎角之勢,在高性價比的基礎上,衍生出更爲強大的戰術力量。這樣做,也能直接避免我們陷入“軍備競賽”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