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鏡曉娴
爲什麽有80%的人勤勞而不富有呢?
中國人每年上班平均時間達2600個小時左右,而996上班族更高,達3500小時左右,一年總時間才8760個小時。這個真的比小蜜蜂還勤勞,遠超于其他國家的工作時間,但爲什麽大部分人還是不富有呢?
著名華人經濟學家、耶魯大學終身教授陳志武老師認爲,這源于缺乏對國家的制度和經濟學的了解。如果說在君王時期,勤勞而不富有是可以理解的,因爲國家體系限制了個人的發展。
衆所周知,乾隆時期是盛世王朝,乾隆中期1766年,國家收益高達4937萬兩銀子,約11.4億美元。而在2007年,尚德電氣創始人施正榮一年收益14億美元。一個民營企業家,收入比乾隆盛世一國收入還高,這是源于中國經濟發展和國家體制逐漸完善下的結果。
今天超過乾隆中期國家收入的企業家數不勝數,但如果把施正榮、馬雲等人放到乾隆時期,創造超于國本收入的概率就小了很多。
比如,你讓施正榮去乾隆皇朝,或者讓馬雲去,可能最後的命運,多數會跟紅頂商人胡雪岩的結局差不多。而最好的不過做到功成身退,如春秋末年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範蠡。
但曆史上能功成身退很少,除了範蠡,其次僅有春秋時期孫武和西漢張良。爲什麽呢?國家體制不支持、不允許啊,過于出挑會被扣上叛逆的帽子啊!
陳志武教授在他的著作中《財富邏輯1:爲什麽中國人勤勞而不富有》說到:“在國家體制不完善的時候,個體是很難崛起的,因爲多數只能靠勞動力創造價值。而發展中國家,卻可以通過無形資産創造價值。這兩者創造財富能力的差距,是用幾何倍數來計算的。”
但在當今知識付費時代,我們可以看見無數個出生普通的家庭,通過知識變現,創造的巨額財富,這也是源于國家的制度之下。
所以,曆史王朝勤勞而不富有尚情有可原。但今天,如果你很勤勞卻不富有,那一定是你創造收入的方式不對,一定是你的知識體系不夠完善,影響了你對于當下世界的認知,影響了你創造財富的能力。那怎麽辦呢?
陳志武教授從經濟學的角度建議,你可以這樣安排你的一生。並寫成了一本書,就是《財富邏輯1:爲什麽中國人勤勞而不富有》。
那如何才能提升創造財富的能力呢?
001、年輕時積累人力資本:人脈是財富的根本
一個就讀于哈佛商學院的學生,上學時候的收入跟普通人差不多,但畢業之後他的收入高于普通學校的數倍。學校就這麽重要嗎?俗話說,千裏馬常有,伯樂不常有,你不把自己貼上千裏馬的標簽,又如何吸引來伯樂呢?況且伯樂又那麽少。
所以,上好的大學真的很重要。當然也不是唯一出路,沒能上好大學的,可以後期通過努力提升學識,在某個領域做到超過90%的人,那你獲得的人脈一定不會差。
無論在哪裏,人脈和資源都傾向于頂尖人才。就如冠軍和亞軍雖然只是一步之遙,資源配比卻天壤之別,這就是冠軍思維。
解決方案:以利他價值觀,積極主動多冒泡,多做組織者(即管理),少做參與者(即學員)刻意積累人脈。
002、職業初期創造自我價值:超過90%的人才有價值
2009年金融危機的時候,一夜間倒閉了奢侈品代工廠,廠裏的工人自然也就失業了。代工廠是國家工業體制下,以勞動價值創造財富的模式;而工人的收入模式自然也是勞動創造價值。但奢侈品牌就不同了,屬于無形財富創造價值,擁有絕對掌控權。
很多人在開始上班的時候,會用收入來選擇工作,甚至有些用環境和距離來作爲選擇工作的衡量條件。但無論怎麽選擇,也就是多幾百少幾百的事,都屬于勞動創造價值模式。
勞動創造價值有多慘呢?就好像996上班一族,典型的勤勞而不富有。
但大部分人都無法避免這個過程,因爲要生存啊,即便知道自己的時間是賤賣,作爲弱勢群體也只能委屈求全,這個階段應該怎麽過呢?
解決方案:十年挖一口井,不要一年挖幾個坑。在勞動創造價值時期,除本職工作外,一定要提升自我價值,選擇一個領域深挖成爲專家,建立個人品牌價值標簽,日子就會好過的多。
003、職業中期把東西變成金錢:把人力和價值轉換金融資本
讀書時期或用冠軍思維積累的人力資本,和你努力提升的自我價值,通過工作或者創業,把他們轉換爲金融資本,進入無形財富創造價值時期。
什麽是無形財富創造價值呢?比如,奢侈品代工廠就是勞動創造價值的典型代表,做得再好東西不是你的。而奢侈品就屬于無形財富創造價值的代表,品牌的價值高于産品本身價值。
對于企業是這樣,個人也是同理。你的個人品牌價值,要遠高于你的勞動價值,沒有個人品牌的襯托,你一個小時可能幾百元。反之,你一小時可能是幾千、幾萬甚至幾千萬。
比如巴菲特一頓中飯的時間,價值2119萬元,是巴菲特先生的勞動價值嗎?不,是巴菲特先生的個人品牌價值,這就是無形財富創造價值的力量。那對于普通人而言,如何把人力資本和自身價值轉換爲金融資本呢?
解決方案:提升自身價值曝光率。如今時代,酒香也怕巷子深,你要會吆喝,要讓盡可能多的人知道你能把一件事做到超越90%的人,因爲人是産生價值的根本。
比如我一年讀365本書,寫365篇書評,我一個人悶頭在家裏寫,不讓任何人知道。那我的這個個人品牌標簽就無法産生價值。所以我通過各種渠道,讓盡可能多的人知道,我在閱讀寫作上能超過90%的人,自然就會吸引90%的人獲得不了的財富和資源。
004、職業上升期跟未來的自己借錢:把未來財富變成今天奮鬥的資本
陳志武教授在《財富邏輯1:爲什麽中國人勤勞而不富有》提到:“把未來財富轉換成爲今天的資本的能力,是一種超前的創造財富邏輯思維”。什麽意思呢?
年輕時是最沒錢的時候,但卻是最需要花錢的時候,要戀愛、結婚、養孩子、買房子車子等等。到老了反而對于金錢的需求沒那麽多了,所以我們就會跟銀行貸款來買房買車,這種就叫做把未來的財富轉換爲今天的資本。
還有一種情況也叫做把未來財富轉換爲今天資本,就是很多人借花呗、刷信用卡等等。我們可以把未來財富轉化成今天的資本。這種思維和能力都值得學習,但不能把借來的資本花在享樂上,要花在提升你的品牌價值和無形財富生産上。
解決方案:什麽時候可以跟未來自己借錢,把未來財富當做今天奮鬥的資本呢?你需要用一到兩年的時間,去驗證和實踐你的個人品牌和市場需求的匹配度,匹配度高就可以全職投入。
全職投入可能會前期收入較少,所以需要未來財富來作爲你的生活保障,但一定要謹記先驗證後行動,建議看《精益創業》了解如何驗證市場需求。
005、不惑之年建立投資組合式收入系統:把你的財富轉換爲複利效應資産模式
當你有了一些財富的時候,你最需要做的就是把財富轉換爲金融資本,創造被動收入系統。從經濟學的角度說,就是你需要把勞動性收入,轉換爲投資組合性收入,什麽意思呢?
是指你需要學會投資,需要像巴菲特那樣賺錢。但並不是讓你單純的去炒股,大多數人對于炒股投資的概念就是,從股票市場跟著感覺選一只股票,最後都被莊家割了草。
你知道巴菲特是如何選擇股票的嗎?從行業考察,到企業考察,再到企業的CEO和企業文化,以及企業的盈利模式、財富報表等多項研究分析,得出這家企業投資的安全空間,和獲利預估。
之後再決定是否購買這家企業的股票。即便這樣,巴菲特也不是能保證他所有投資都成功的,總有偶爾的失策,但90%左右都是成功的。對比之下,普通人購買股票投資,你是否感覺其實就是在送錢給莊家,是吧。
解決方案:普通人如何把財富轉換爲金融資本呢?一是定投,定投可以産生複利效應,掌握定投技巧,幾年就可以把你的資産翻幾番。二是投資,如果你沒有經驗,就去購買哪些跟經濟發展趨勢同步企業的股票,比如BAT,即百度、阿裏巴巴和騰訊。三是用你輸得起的錢投資項目,即做投資人,扶持創業的人,但在投資前你需要學習和建立跟投資相關的知識體系。
006、安享晚年,貢獻自我價值厚德載物:能力範圍內對社會做力所能及的貢獻
什麽是爲社會做貢獻?比如建希望小學、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有能力甚至幫助地區和國家,這些都是爲了提升一個人的德。俗話說,德不配位,必有災殃。企業家一定要去提升企業的德和個人的德,方能厚德載物。
解決方案:在能力範圍內小到可以贊助貧困學生、大到建立學校、公益圖書館等等。總之,善爲德之本,日行一善,德行千裏,以德爲本,方得始終。
最後共勉:把未來的財富變成今天的資本,創造美好未來
最後聊一下陳志武博士在《財富邏輯1》中對于創造財富的三個維度。首先是深度,就國家而言,深度的階段是通過工業技術提高效率來創造財富的,而匹配到個人就是,提升技能專業度勞動創造財富。
其次是廣度。廣度階段國家是以勞動的價、體、量的總體上升來創造財富的,而個人把自己的價值從價、體、量提升曝光率跟國家在廣度階段創造財富是同樣道理。
最後是長度。長度即證券制度下的金融資本主義,國家通過預期的未來財富,刺激內需,變成推動當下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而個人則把自己未來財富,用于當下的奮鬥資本,提升自我價值和個人品牌影響力,最終通過工作、創業、投資把自我價值轉換成爲財富。
在當下這個時代的制度下,今天財富和未來的財富之間的距離縮短了,甚至沒有了距離。未來財富通過某種手段和渠道,可以變成今天的資本,讓年輕人有更多的空間和機會,能借到錢,爲自己的未來去奮鬥,去創造更多的可能性。
所以,有人說當下這是最好的時代,你成功了就可以長期持續收獲自己的勞動果實;但如果你失敗呢,可能你就會成爲勤勞而不富有的人。
但奇怪的是,這麽多人渴望財富,追求財富,卻很少有人去學習如何獲得財富。只停留在羨慕或者本分勤勞的朝九晚五之中安于現狀,不敢有夢想或有夢不敢追,我想這才是當下勤勞而不富有的根本原因。
我非常喜歡一句話:“如果十年前是種一棵樹最好的時機,那麽,其次就是現在。”不要遲疑,從閱讀建立知識體系開始,找到一個領域,十年時間挖一口井。慢慢去踐行陳志武教授建議的人生過法,我相信只要去做,結果一定不會差,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