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病疫情暴發以來,本地醫生似乎養成一種新的溝通方式:
在社交媒體聯名發公開信勸谏。
這種新的勸谏pattern的對象,就是本地公衆。公開信上聯名的醫生每次人數都不一樣,但都以家庭醫生爲主。
勸谏課題從去年2月10日的勸大家出門戴好口罩避免群聚,到今年5月20日的勸家長避免讓18歲以下的孩子接種信使核糖核酸疫苗(mRNA疫苗),到上周六(6月26日)籲請衛生部暫緩爲本地男學生(至少20萬人)接種冠病疫苗,原因是美國一名13歲男生在接種第二劑疫苗三天後死于心髒衰竭。
“我們可否采取更明智和謹慎的處理方式?可否讓美國CDC(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和其他單位有更多時間調查,然後提供高質量數據來說明,青少年接種mRNA疫苗後是否有可能産生致命後果?顯然,我們誰都不希望看到青少年在他們生命的巅峰期,出現疑似疫苗相關的死亡事件。”
上周六的那封最新公開信,是寫給新加坡衛生部冠病疫苗專家團主席王建忠副教授,同時抄送衛生部長。
在信上聯名的五名醫生當中,有一人是鷹閣醫院的心髒專科醫生Wong Wui Min,三人(Kho Kwang Po, AM Chia和IW Yang)曾在5月20日的公開信上署名,一天後又與其他醫生緊急撤回原先的公開信。
與之前的公開信不同的是,這次他們在署名後還補上一句:
僅代表許多憂心忡忡的小兒科醫生、基層醫療醫生、專科醫生、外科醫生和家庭醫生。
冠病疫苗專家團:一面之詞
衛生部今天下午在面簿上發表正式聲明駁斥了這封最新的“醫生公開信”屬一面之詞,內容沒什麽根據。
- 公開信中引述的新聞報道中的該名男生,其實並沒有像聯名醫生所說死于心髒衰竭,美國當局仍在調查死因。(紅螞蟻點開那則新聞來看,確實沒有提到13歲男生死于心髒衰竭,只說他在接種疫苗3天後死亡)
- CDC免疫實踐咨詢委員會在演示文稿中的總結有提到,現有證據顯示,病患接種疫苗後出現的症狀一般都會恢複,而且情況良好,但公開信未提及這點。
- 公開信也未提及,免疫實踐咨詢委員會在同個會議上的討論所得出的結論是:支持青少年接種疫苗,因爲好處大于風險。
- 我國疫苗專家團在6月11日曾發聲明指出,接種第二劑mRNA疫苗的年輕男性,有非常小的概率會出現心肌炎(Myocarditis)和心包炎(Pericarditis),但接種疫苗的好處大于風險。
- 針對31個國家的129項研究的數據分析顯示,1萬零251名感染冠病的孩童中,有22.9%須接受加護病房治療,3.6%病逝。單在美國,自疫情暴發後感染冠病的約400萬名孩童中,則出現了約380起死亡病例,年齡介于12歲至17歲。
- 孩童感染冠病後,有可能會出現“兒童多系統炎症綜合征”(Multisystem Inflammatory Syndrome in Children,簡稱MIS-C)及其他長期殘疾。
- 研究顯示,只接種一劑疫苗,對德爾塔(Delta,原稱B16172)變種毒株只能發揮33%保護作用。若要保護孩童免受嚴重冠病及其並發症影響,必須接種兩劑疫苗。
- 美國通報的數據顯示,接種mRNA疫苗後出現心肌炎的情況很罕見。這些極少數的案例,幾乎所有都已得到解決。
專家團表示能理解家長們的擔憂,因此同意衛生部把新加坡的疫苗接種列爲自願性質,但仍極力鼓勵人們接種,不過建議青少年和年輕男子在接種第二劑疫苗後的一個星期內避免劇烈活動,若感到胸口疼痛、氣喘或心跳異常,應盡快求醫。
新加坡有六人打疫苗後出現心肌炎或心包炎
新加坡衛生科學局至今共通報了六起接種疫苗後出現的心肌炎或心包炎病例,其中四人是年齡介于18至30歲的年輕男性,另兩人則是40歲以上的男子和女子,多數都在接種第二劑疫苗後的幾天內發生,目前都已康複或出院。
在美國,25歲及以下年輕男性在接種第二劑mRNA疫苗後,每10萬劑疫苗當中會出現1.6例心肌炎和心包炎,這與在新加坡觀察到的過敏反應風險近似。
據媒體報道,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已經修訂了輝瑞BioNTech和莫德納兩款疫苗的說明書,加入“可能引發罕見心髒炎症”的警告。
美國當局是在當地接種輝瑞或莫德納疫苗後,出現1000多起心肌炎和心包炎的病例後,決定修訂提供給醫療機構的疫苗接種說明書。
賴建文:寫信的醫生再度誤導公衆
自冠病疫情暴發後就一直在社媒上忙辟謠的國家傳染病中心傳染病研究培訓與教育部主任賴建文副教授,今早也在個人面簿上寫道:這五名醫生並不代表本地的大部分醫生,而且他們再度發表了誤導公衆的言論。
“他們捏造了關于美國兒童不幸死亡的故事,那份新聞報道根本沒有提到心髒衰竭,只說正在展開調查。以色列一開始也不建議爲兒童接種疫苗,現在卻急著爲兒童接種,因爲德爾塔病毒正在學校內肆虐。我們的學校難道沒有暴發疫情?我們的政府正致力于保護兒童,這些醫生卻叫我們要停止這麽做?!?!”
家長分兩派
即使有衛生部出來澄清、疫苗專家團發聲明、國家傳染病中心辟謠,留言區中還是能看出,五名醫生的公開信確實戳中不少家長心中最大的恐懼。但留言的人還是能比較理智地討論,也提供了不同角度去看待所謂的風險。
“爲了我們的孩子和孫子們,(醫生的呼籲)值得考慮(延後)。只是再等一陣子,沒必要趕著進行,這樣就不用擔心,日後也不至于後悔。”
“在制定政策者眼裏,或許只是0.001%,但在父母眼裏,那名孩子就是100%。”
“當你說好處大于風險時,你真正的意思其實就是,死幾個人沒關系,因爲能拯救很多很多人。”
“在衡量了利弊,收集了孩子感染冠病後可能出現的各種後遺症,然後想想那一名在接種疫苗後死亡的男生,我決定讓兒子繼續接種第二劑疫苗。”
也有家長說,他的兒子12歲女兒14歲今年8月將接種第二劑疫苗。他也很擔心,但有鑒于死亡風險真的很低,爲了讓孩子們能得到保護,他還是願意讓孩子們接種第二劑。
“如真有不測,也只能說是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