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和君咨詢的資深合夥人徐玮,先給大家拜個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除夕夜就有多位客戶和投資機構致電我們,溝通具體的應對策略。我們研究認爲,新冠肺炎並不可怕,舉國上下同心協力,一定能夠被快速制服;但是更嚴峻、更長遠的考驗是新冠肺炎帶來的經濟影響,必須妥善應對。所以我們在大年初三就快速發布了《新冠肺炎的經濟影響與應對策略》的初版。
現在分享是在初版基礎上更進一步的研究內容,一共分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快速看一下2003年非典疫情帶來的主要經濟影響;第二部分是對比新冠肺炎疫情與非典疫情的幾個重要背景;基于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研究,我們會在第三部分給出項目組對新冠疫情長期經濟影響的幾個基本判斷;第四部分是給政府和企業家建議幾條近期可以采取的具體行動。此外還有一些大家比較關心的重要內容,例如餐飲行業、企業人力資源安排等方面的應對策略和具體操作,後續會安排我們的同事進行專門的講解。
一、以史爲鑒:2003年非典疫情帶來的主要經濟影響
(1)首先我們以GDP指標的變化,看看非典疫情在宏觀尺度上對經濟的重要影響
2003年的非典疫情始發于2002年11月,在2003年一季度擴散開來,2003年4月到5月達到頂峰,到了2003年年中得到控制,2003年三季度後非典疫情就基本結束了。非典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主要集中在2003年二季度,在總體上並沒有打斷當時中國經濟上升的勢頭。
我們看數據:2003年我國GDP總值大數是十三萬億(137,422億元),同比增速是10.04%;2003年一季度GDP增速是11.1%,是1995年一季度以後單季度的最高增速;但是受非典疫情的影響,2003年二季度GDP增速出現明顯下行,GDP增速爲9.1%,降低了2個點,但是下降持續的時間比較短;到了6月份非典疫情解除,各個行業生産活動快速恢複,三季度GDP增速就基本回到正軌啦。
圖:2003年二季度GDP明顯下行,但下行時間持續較短
資料來源:Wind,光大證券研究所
(2)第二,我們看一下非典疫情對三大産業的影響
2003年非典疫情對三大産業的影響差異很大,值得關注。2003年全年,一産對GDP增長的貢獻率是3.1%、二産的貢獻率是57.9%、三産的貢獻率是39%。在2003年二季度,一産同比增速回落了1.1個百分點,二産增速回落了1.9個百分點,三産增速回落了1.8個百分點。進入2003年三季度後,隨著非典疫情得到控制,二産增長迅速恢複到2003年一季度的水平,而三産恢複速度相對較慢,一直到2003年四季度才出現明顯改善。可見非典疫情對三産的影響更大、更深遠。
圖:2002-2003年一二三産受非典疫情影響增速對比
資料來源:Wind,光大證券研究所
在一産方面,雖然被疑爲傳染源的部分農産品在非典疫情期間銷售受到較大影響,有一些國家暫時禁止從我國進口肉蛋類食品;但整體來說,非典疫情對一産的影響不大。二産以制造業爲主,一季度加速上升,二季度高位回落,其中下滑比較嚴重的是輕工業,重工業也有一定程度的下滑;5月份非典疫情最嚴重的階段過後,工業增加值增速出現了反彈,到了三季度就已經企穩回升。
(3)第三,我們重點看一下非典疫情對三産的影響
三産受非典疫情負面影響最大的行業主要包括: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住宿和餐飲、旅遊、租賃和商務服務、教育、文化、體育和娛樂等。這些行業的基本特點是:具有出行和聚衆的屬性;並且負面影響快速、直接,影響幅度很大;特別是對旅遊、餐飲的負面影響最爲突出。批發和零售反而大幅度地增長,這是因爲在非典疫情期間,民衆大量購買各種防疫用品、食品和生活日用品。
圖:第三産業細分行業在非典疫情前後實際 GDP 增速情況
資料來源:Wind,天風證券研究所
值得注意的是:非典疫情對消費的抑制非常明顯,主要集中在2003年二季度。回落幅度較大的消費品包括:通訊器材(-54.5%)、汽車(-52.2%)、珠寶(-42.1%)、服裝鞋帽(-30%)、文化辦公用品(-21%)。在非典疫情期間逆勢增長的商品主要是藥品類和生活日用品;網絡購物平台如京東、淘寶,借助非典疫情刺激得到了較大發展。但是隨著非典疫情平息,消費開始報複式增長,並且在2004年創了新高。
圖:2002-2003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當月同比
資料來源:光大證券
(4)第四,我們用上證指數看二級市場,在非典疫情期間,表現較爲優異
從2002年12月廣東大規模爆發非典開始,到2003年5月北京宣布非典疫情解除,上證指數期間漲幅10.1%;如果從2002年12月到2003年7月底全國非典疫情告終,上證指數期間上漲3.3%。非典疫情更新期間對大盤造成幅度不小的巨震,但是二級市場整體在非典疫情期間並沒有表現出單邊下跌的行情。但是當下我們不建議用有限的個人資金與二級市場博弈,非常不理智;即使是醫藥股,根據2003年非典疫情的經驗,也會存在空頭陷阱。
圖:2033年上證綜指走勢一覽
需要說明的是:上述數據都是來自國內各個研究機構公開數據,我們簡單做了彙總。數據不一定准確,但是足夠說明趨勢、說明問題。
(5)最後,我們要看到非典疫情對我國公共事業管理體系建設和完善有著非常正面和積極的影響。正是因爲經曆了非典疫情,我們才更有信心應對和制服當前的新冠疫情。這些積極影響包括在執政理念、管理體系、信息公開、綜合協調、國際合作和公共衛生等多個方面的改進。
一是在執政理念方面,非典疫情集中凸顯了我們國家在增長速度和增長質量、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城市發展及農村發展等方面的矛盾。
二是在管理體系方面,非典疫情暴露了行政管理體系中缺少"特殊狀態"管理職能,包括完善的應急准備體系、體系化的應急預案、強有力的應急指揮和協調機構等等,造成了應對危機的低效性。
三是在信息公開方面,政府信息的發布原則、法規制度和技術手段遭受了嚴重挑戰,嚴重傷害了政府的公信力。一方面是因爲政府系統的內部信息是單向和垂直傳遞的,存在信息失真;另一方面就是"內緊外松""內外有別"的信息發布原則。
第四就是在綜合協調方面,非典疫情放大了"條塊分割"的弊病,就是善于縱向管控,拙于橫向溝通。自上而下的政令抵達非常快速,領導一句話,第二天村委會主任就能帶著基層幹部挨家挨戶敲門。但是橫向工作聯動就比較困難。政府各個部門工作的目標函數不一致,統籌效率很低。在企業裏,我們有OKR可以協調,而政府只有嚴格的KPI考核。
第五就是國際合作。2003年是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第三年,在經濟剛剛開放的同時,我們對公共事務國際合作還非常陌生。非典疫情加速了我們國家公共事務治理國際化的進程。
最後,也是最令中國受益的,就是政府開始重視公共衛生的建設,既包括基礎設施,也包括法律法規,例如:制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預案、國務院出台《公共衛生突發事件應急條例》和《突發事件應對法》等。
二、今昔對比:新冠肺炎與非典疫情的不同背景
(1)一是今天中國已經是一個在全球經濟格局中舉足輕重的"十億經濟體"
2003年,我國GDP總值大數是十三萬億(137,422億元),同比增速是10.04%,排名世界第6位,占世界GDP比重爲4%左右,僅相當于日本的1/2;一二三産占比爲3.1%:57.9%:39%。
2019年,我國GDP總值大數是100 萬億(990,865億元),同比增速6.1%,排名世界第2位,總量爲排名3-6位國家的總和,占世界GDP比重爲16%左右;一二三産占比爲7.1%:38.9%:53.9%。從一二三産看,一産增加值大數是7萬億(70,467億元),比上年增長3.1%;二産增加值大數是38萬億(386,165億元),增長5.7%;三産增加值53萬億(534,233億元),增長6.9%;一二三産占比爲7.1%:38.9%:53.9%。
值得注意的是:一是三産占比有非常明顯的提升,占比增加了14.9%。二是三産的增長速度是最快的。
(2)二是今天我國老齡化程度明顯提高
2003年年末全國總人口爲129227萬人;2003年,我國65周歲及以上人口9692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是7.5%。
2019年年末全國總人口140005萬人;2019年,65周歲及以上人口17603萬人,占總人口的12.6%。
值得注意的是:65周歲及以上人口占比有非常明顯的提升,占比增加了5.1%,相當于提高了67%。
(3) 三是我國人口在地域分布上更加集中,千萬人口以上大城市數量達到15個
截至到2017年,全球有32個城市的人口超過了千萬;截止2018年底,中國常住人口超過1000萬的城市有15個,這些城市包括:重慶(3102萬)、上海(2424萬)、北京(2154萬)、成都(1633萬)、天津(1560萬)、廣州(1490萬)、深圳(1303萬)、武漢(1108萬),武漢人口增長非常快,從2015年到2018年增加了47萬,年均增加15萬;石家莊(1095萬)、哈爾濱(1086萬)、蘇州(1072萬)、臨沂(1062萬)、鄭州(1014萬)、南陽(1001萬)、西安(1000萬)。
我們可以注意到:城市的疫情發生程度與人口規模是高度正相關的。
(4) 第四,今天中國是一個人口和經濟高速流動和密集交互,充滿活力的國家
2003年中國全年完成貨物周轉量57,152億噸公裏;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33億噸;旅客周轉量13,795億人公裏。
2018年中國全年貨物運輸周轉量205,452億噸公裏。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133億噸;全年旅客運輸周轉量34,213億人公裏,全年旅客運輸總量179億人次。
值得注意的是:多數指標都有三倍以上的增長。
2003年也是是中國高速鐵路發展史的起步之年。2003年10月12日, 秦沈鐵路作爲中國第一條客運專線鐵路正式投入運行。線路全長404公裏,設計速度爲200公裏/小時,初始開行列車速度160公裏/小時。至2019年底,中國高速鐵路營業總裏程達到3.5萬公裏,居世界第一,開行列車速度250-350公裏/小時。
圖:2003年中國高鐵線路圖
圖:2020年中國高鐵線路圖
我們看看武漢,自古即有"九省通衢"的別稱,武漢高鐵站可直達中國25個省份,覆蓋大半個中國,40多個城市。2019中國各大城市流動人口數量排名中,武漢位居15名,常住流動人口數量287萬人。
根據統計,武漢人口熱門來源地爲:信陽占武漢流入人口總量的1.54 % ;重慶占武漢流入人口總量的1.4 % ;南陽占武漢流入人口總量的1.13 % 。排在前10名的來源城市還有:駐馬店、廣州、周口、北京、商丘、深圳、長沙。
而從武漢流入主要城市的感染數據看,城市的感染人數與流入武漢人口數量密切相關。信陽確診人數爲422例(河南省第1);重慶確診人數211例(全國第6);南陽確診人數爲70例(河南省第2);駐馬店確診人數40例(河南省第4);廣州確診人數137例(廣東省第2)、周口確診人數38例(河南省第5);北京確診人數139例(全國第14);商丘確診人數29例(河南省第6);深圳確診人數170例(廣東省第1);長沙確診人數86例(湖南省第1)。
三、明確規律:正確認識、理性面對
(1)中國會出現越來越多的超大城市,人口密集,經濟交往和人員流動高速高效,未來發生類似的公共衛生疫情事件不可避免
正如,武漢發生疫情正值春運期間,大約幾百萬人要回家過年,因幾百萬人的人口流動規模産生的疫情蔓延更是十分可怕的事情,大大增加了疫情管控的難度[footnoteRef:0]。 [0: 治道|面對肺炎疫情,政府的數據開放還有很大空間.[EB/OL]. 澎湃新聞,2020/1/25]
我們看數據:根據交通運輸部的統計,2019年1-11月,中國中心城市日均客運量超千萬城市5個,超百萬32個,城市內人員流動規模巨大,其中又以公共氣電車和軌道交通爲主,人員聚集特征明顯。
在極光大數據所發布 2018 年中國城市通勤研究報告中,以國內 GDP 排名前十的城市作爲研究目標,結果顯示以北京市平均通勤時間最長,高達到 56分鍾,武漢市通勤時間最短爲 43 分鍾(這次疫情的發源地偏巧是通勤效率最高的武漢)。
2019年春運期間發送旅客近30億,城際間人員流動規模巨大、範圍廣且時間集中。2019年春運從1月21開始,到3月1日結束,共曆時40天。交通運輸部預計,全國鐵路、道路、水路、民航累計發送旅客29.8億人次。其中:鐵路發送旅客4.1億人次,增長7.4%,高鐵占春運總運力七成左右;道路發送旅客24.6億人次,下降0.8%;水路發送旅客0.41億人次,與去年持平;民航發送旅客0.73億人次,增長12%,日均執飛17000班創曆史新高。同時,2019年春節期間出境遊客631.1萬人次,同比增長12.48%,再創曆史新高。
此外,超大城市人口密度大且核心區域人口已嚴重飽和。北京市五環內、上海市外環內區域,人口密度分別高達1.6萬、1.7萬人/平方公裏,明顯高于東京都區、首爾市的1.5萬、1.6萬人/平方公裏[footnoteRef:1]。 [1: 控不住的人口:從國際經驗看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人口發展趨勢.[EB/OL]. 澤平宏觀微信公衆號,2018/9/24]
我們要知道,對于一個國家和全體公民的公共衛生意識而言,單靠抗擊非典和新冠肺炎疫情這樣一兩次的啓迪是不可能完成的。
類似疫情的迅速傳播可能成爲中國城市化道路上的新型"城市病"。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首席經濟學家李鐵認爲,如果說我們過去關注的是貧民窟、社會治安以及公共衛生和環境汙染等問題。那麽在中國的城市化道路上,可以把疫情的迅速傳播也可以列爲新型的"城市病"。
城市人口規模和人口的流動問題,前者給城市疫情的管控帶來了風險,後者則是增加了疫情擴散向全國的風險。兩類問題都值得我們進一步反思,如果發展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同時又無法解決人口落戶問題,必然會造成了這類風險管控的難度。
(2)與美國/歐洲相比,我國一直明顯低估了與季節性流感相關的呼吸系統疾病的危害,需要研究其與新冠肺炎的疊加沖擊。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低估流感的危害,會放大新冠肺炎帶來的恐慌。
新冠肺炎部分特征類似于流感,兩者都屬于呼吸道傳染病,臨床表現有所不同。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的數據,全球每年有多達65萬人死于與季節性流感相關的呼吸系統疾病
我國流感的統計數據非常透明,國家流感中心實時跟蹤流感的發生情況,並發布周報。根據2018年12個月的全國法定傳染病報告統計,2018年全年感染流感的人數爲768,291例,但因流感死亡的人數共計144人。
如此巨大的差距,主要原因是由于統計口徑不同,在歐美等發達國家以及香港地區,傾向于把和流感相關的死亡病例都統計出來,如心血管疾病患者在患流感及其並發症後死亡後,將被納入與流感相關的死亡病例。但在中國統計口徑通常只把其死亡原因歸因于心血管疾病,而不報告爲流感死亡病例。
由于治療流感沒有特效藥,大多數流感患者除非出現嚴重症狀,否則都會在家休息,而非住院治療。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的數據,美國2011-2019年流感感染人群的住院率是1.6%。如果所有出現流感症狀的人都住院的話,住院需求會放大幾十倍,在全球任何城市都會讓醫護人員不堪重負,甚至導致醫療系統的崩潰。
讓公衆獲得充分的信息,平息對流感的無視,對新冠肺炎的恐慌,從而加強自我防護,減少出行聚會,有利于政府防控疫情。
(3)非典疫情和新冠肺炎是對中國這樣的十億經濟體的常規性挑戰,非常類似流感對其他大型經濟體的挑戰。
自《國際衛生條例(2005)》生效以來,世界衛生組織一共宣布了六次 "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HEIC)"。
我們看數據,僅美國每年就有14萬至71萬例流感相關的住院病例,1.2萬至5.6萬人死亡,是影響嬰幼兒,老年人和有合並症患者的最重疾病負擔。根據美國CDC官網顯示,2019年這次流感季節,估計全美大約有1300萬人患上了流感,其中12萬人住院治療,6600人死亡。澳洲流感從2017年底開始在澳洲爆發,蔓延至歐洲、美國,估計多達17萬人感染,致死率是高于以前流感的2-5倍。日本,據醫療機關統計,2018-2019年這個冬季,截止到2019年1月17日共有329萬人次被感染流感,特別是多處養老院的老年人集團性感染,導致多人死亡。
2019年底,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馮錄召教授和余宏傑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統計了中國流感相關死亡率,發表在《柳葉刀》子刊"The Lancet Public Health",如果使用廣義概念來統計死亡人數的話,近五年來我國流感的年均死亡人數約8.8萬人,並且60歲及以上人群受到流感的致命威脅遠遠高于年輕群體。
今天中國政府和人民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挑戰,與流感肆虐全球,各大經濟體飽受流感困擾非常類似。
(4)如何避免被世界其他主要經濟體以疫情控制的理由,隔絕經濟、人員往來,這是中國面臨的巨大挑戰。
事實上,全球化時代中,本國危機極易通過人員流動、空間關聯、經濟和技術聯系等演變爲全球危機,打破國家的地理邊界和制度架構。負面影響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跨國旅遊和國際貿易。更多國家會采取撤離本國公民及限制到中國的航班等相關措施。其次,會對國內宏觀經濟造成短期外部沖擊。經濟是由消費、投資和淨出口構成,對貿易旅遊等跨國活動的沖擊,將直接對淨出口産生負面壓力。國內的消費和投資,也會受到疫情發展的沖擊。此外,改變全球對本國經濟的預期,帶來風險資産價格升高;市場情緒趨于謹慎甚至悲觀等等。
在本文截稿之時,陸續傳來的一些國家以疫情控制的理由,不同程度地與我國隔絕經濟和人員往來,值得重視。
(5)新冠肺炎疫情短期可控,但是對消費者的影響會非常長遠,特別是考慮到前面四條,對線下商業、特別是依靠線下人流的商業模式會有重大沖擊,給新型在線商業模式帶來重大利好。
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短期可控。我們綜合判斷認爲,到二月底能基本控制,三月底疫情會得到大幅度緩解。但是疫情對消費者與商業模式影響會長遠保留下來。(1)新冠肺炎疫情非常類似2003年非典疫情,將會極大地改變消費者的生活習慣,間接帶動了第三方支付、物流乃至團購、外賣等行業發展壯大。當前人們被隔離在家,外賣和電商的需求大增,有望推動線下配送模式的變革,例如:泛娛樂領域變動已現,春節檔大片改成網絡看;教育培訓,從線下移到線上;餐飲堂食轉移到外賣;生鮮電商(每日優鮮、盒馬生鮮)、新型便利店(便利蜂)被更廣泛地接受;再比如,居家辦公、網絡協同工具(視頻會議)等得到重視。大家可以嘗試下華爲的welink的鏈接利用微信傳播,會發生什麽有趣的事情。
(2)消費者品質健康意識的加強,會對很多行業産生深遠的影響,例如:會加強餐飲終端的去中心化、外賣華和零售化。短期內購物中心 、美食街等人群密度大的中心化飲食終端會受到影響,中長期來看,餐飲品牌會更加注重外賣渠道的塑造,甚至推出包裝産品進入零售渠道,降低線下專賣店的風險。
此外。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結束後,預計政府在公共衛生領域會進一步加強管制,對部分企業可能帶來雙殺。例如傳統的批發市場多對多模式,不利于食品安全管控,在疫情下問題暴露,促進加快向美國/歐洲模式轉型;未來將出現批發市場整治、食材B2B、共倉共配、食品溯源等一系列中遊集中化和科技化熱點,餐飲供應鏈領域甚至將崛起多個百億市值甚至千億市值的龍頭企業。
(6)對企業的重大風險主要在兩個方面:一是經營現金流減少,而人員、房租、原料成本是剛性支出,很多中小企業無法過關;第二是風險沿著供應鏈條放大和擴散,或者供應鏈條徹底斷裂(比如因爲過于嚴厲的交通封閉措施,導致物資供應斷絕),進而從中小企業擴散到大中型企業,乃至整個經濟體。
首先,許多中小企業近些年的經營狀況本來已經岌岌可危,再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會讓相當一部分餐飲、交通、旅遊、零售、制造、會務、培訓等諸多領域的中小企業經營更加困難,再加上剛性成本支出、還本付息等問題。甚至一些大中型企業也可能會出現暫時的財務困難。
國家延長春節假期、外地複工員工隔離時間等,對于企業而言,就是工資、社保、房租、存貨、廠房設備閑置、銀行貸款利息……這些都是硬成本。現金流緊張的企業,很多是承受不了的。
其次,就是風險沿著供應鏈傳導。舉兩個例子,一個是某省的行業協會發布公開信,由于一些地方采取了限制交通的管制措施,致使飼料及原材料(玉米、豆粕)調運基本癱瘓,省內各養殖場按往年常規貯備的飼料及玉米、豆粕現已告急,大部分規模養殖場出現"斷糧"風險。另一個例子是蘋果。蘋果在1月28日盤後發布了2020年財年第一季度非常靓麗的財報,但是庫克表示,新冠肺炎疫情給蘋果供應鏈以及銷售帶來了不確定性,以中國爲主的制造基地可能面臨生産中斷。
(7)新冠肺炎疫情爆發會刺激一些産業短期需求快速膨脹,企業加大投入,但是要注意隨著新冠肺炎疫情被控制,快速膨脹的需求可能會突然萎縮,甚至長期一蹶不振。
例如:大衆防護(口罩等)、醫用人員防護(醫用口罩、防護服等耗材)、抗病毒中藥(如:板藍根、雙黃連等)需求均會在疫情爆發期顯著放量,但是疫情結束後,後續需求會突然消失,需要很長時間化解整個社會在消費端的庫存。
(8)對于部分有時令性要求的行業,在疫情得到控制,企業被許可正常開展業務時,留給企業的時間窗口可能會過短或者已經關閉。一般與農業相關,比如春播期的化肥、種植業裏的種子;還有旅遊行業:爲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不管是景區還是酒店等都采取了控制客流、取消團隊預約,甚至關閉、退訂等,旅遊企業的春節旺季深受重擊;一些生産制造行業:即使有訂單,也會面臨物流停運受阻,面臨著供應鏈生産的壓力、發貨管理等一系列的問題。
四、積極應對:近期可以主動采取的行動
(一)給政府的建議:
1、在疫情防控期間和後期,公共衛生事業管理要更多利用科技手段
(1)基于大數據技術加強與12345政府服務熱線等工作的聯動性,及時彙集各縣區公安、教育、交通、住建等單位相關部門數據,運用大數據技術綜合統計分析,實時掌握病源地流入相關數據及本地區發病情況,爲防止疫情擴散、有效網格化防控提供大數據支撐。
(2)充分發揮智慧城市的建設成果,以政務服務APP爲抓手,推進落實疫情防控網上服務,供各個部門共同利用互聯網開展防疫相關工作,提供全國及全省疫情動態、重要通告、防控知識,發熱門診查詢,醫保定點藥店查詢等防疫相關的服務。
(3)運用物聯網、5G等技術加強對疫情的支撐服務工作,在重大應急事件發生後提供快速高效的通信保障。抗擊疫情過程中,政府各部門及相關單位需展開大量溝通協作工作,可基于高清視頻終端進行遠程實時溝通,提高疫情防控應急指揮調度效率和安全性。
2、當下是一個非常好的傳播城市影響力的契機
(1)打造尊重人、以人爲本的城市。在隔離期間,在城市居民集聚區建立糧油蔬菜等配送點,針對老人等弱勢群體要給予必要的生活支持;[footnoteRef:2]對于醫療條件相對落後、疫情認識有所不足的農村地區,充分確保醫療資源供應,並加大疫情防範措施宣傳力度,建設有溫度的城市。 [2: 柯立. 著名經濟學家巴曙松爲武漢抗擊疫情發聲〔N〕.長江日報,2020]
(2)在做好疫情隔離的同時,應充分尊重來自病源地的遊客及返鄉人員,實時關注並保證其正常生活,並在必要時提供相關支持。
有溫度的城市才能在疫情消除後,得到異地企業和人才的充分任何和尊重。
3、最重要的,政府現在就要考慮如何制定妥善的政策,助力企業解決困難。企業家只是錢沒了;政府面對的是"錢沒有了,人還在",更糟糕的局面。
我們看到,爲了減輕疫情對新加坡人造成的財務負擔,1月28日,新加坡政府宣布,受新型肺炎影響而被隔離員工的雇主和自雇傭人士將獲得每天100新幣的政府補貼。
(1)落實對企業的降稅減負政策,降低社保繳費率,降低企業負擔,減少受疫情影響嚴重企業的壓力。支持企業合理融資需求,在貸款審批發放、資金支持等方面提供助力。對不裁員的企業發放穩崗補貼。
(2)幫助解決企業在衛生防疫、醫藥産品采購方面的需求,支持企業安全複工。
(3)兼顧企業和員工利益,落實員工帶薪休假制度的同時,延長的假期及推遲開工的期間內,按一定比例支付基本薪酬而非強制工資,避免企業因負擔過重而在複工後加大裁員。
(4)對于因爲疫情有可能産生重大經濟損失的企業,應盡可能地創造條件,給予支持,比如國際貿易結算不暢通、合同中不可抗力條款認定、防範企業現金流斷裂傳導帶來的放大效應等等。
[footnoteRef:3] [3: 劉曉忠. 共度時艱,不妨對受疫情影響行業"減稅降費"〔N〕.新京報,2020]
(二)給承受負面影響較大企業的建議
1、企業複工要關注員工健康、加強防控,具體內容可以參考政府有關要求,不再贅述。
2、企業家要保持信心。在危機來臨的時候,需要回歸企業能力建設,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而不是等靠要,不是對環境、對疫情怨天尤人。"入海方知天地遠、出水才見兩腿泥",對于有毅力、有能力、有決心的企業家來說,經營環境整體充滿危機,才是真正考驗企業自身實力的時刻,是企業脫穎而出的良機。
3、建立底線思維:儲備現金流保生存、減少出血點。
現金流風險是疫情給企業帶來的最大風險,應將現金流管理納入首要思考的事項,儲備3-6個月所需現金。對于融資性現金流,加快資金回籠;對于經營性現金流,基于最壞打算進行現金流壓力測試和應對預案;考慮上下遊供應商、客戶和員工,安排現金調度;對于企業的成本中心、虧損業務,要有壯士斷腕的決心。
4、重視供應鏈風險。了解客戶端、市場的變化;了解上下遊的狀態;對複工情況,訂單交付,需求和市場等情況要有全面了解;評估履約風險;制定客戶關系維護方案。
5、懷有最好的預期,做足最壞的打算,准備最全的預案。
(三)短期需求膨脹的企業
1、在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下,醫療藥品、醫療器械、醫用耗材、日用品等行業在短期需求急速膨脹。首當其沖的是疫情防控藥品和醫用耗材類。
2、在疫情爆發階段,企業主要面臨問題是如何消化已有的暴增訂單。存在兩大類問題:一是短期內員工難以複工,企業無人可用。需要就近、以合適薪酬進行人員招募,組織起短期內能進行生産操作的員工隊伍,力保恢複滿負荷生産,及時滿足訂單需求。二是原材料供應緊缺,企業可直接對接政府尋求資源配置,解決臨時性的原料短缺問題。
3、關鍵的是,企業要考慮疫情進入消退階段,如何應對需求快速下降。
需要企業進行長遠思考,爲應對需求下降情況做好布局。一是減少原材料積壓;二是要密切關注疫情變化節點,預防産能過剩;三是抓住疫情變化節點,做好消化庫存工作,掌握主動權。從長期來看,企業依靠的依然是核心競爭能力,企業要爲此次疫情過後,可能帶來的大健康産業爆發蓄力,以期實現跨越式發展。
(四)業務線上轉型
1、疫情猶如戰場,進攻才是最好的防守。本次疫情也會對許多行業線上業務帶來機遇,例如教育培訓行業。受到本次疫情沖擊,線下教培機構面臨招生難、家長退費、租金壓力、員工薪資成本等。疫情發生之後,不管主動還是被動,很多教育培訓機構都開始從線下轉向線上教學。具體內容不贅述,和君有專門的支撐服務。
2、即使不實施線上業務轉型,也要爲疫情結束後的現場工作做好充分准備,現在就要將客戶通過各種方式拉入社群交流、溝通、培訓、宣傳等業務交流,利用好網絡協同技術工具。
3、簡單提業務線上轉型的幾個要點
(1)線上業務模式的轉型,本質上是商業模式的一次升級,不僅僅只是業務場景的變化。商業模式的創新是前提。
(2)企業應根據自身企業的能力和業務需要,選用適配的線上平台和工具,並且進行及時更新。員工操作起來方便快捷,能夠快速上手,真正提高效率;同時具有足夠的支撐功能,滿足業務場景需要。穩定高效的工具和平台是載體。
(3)線下到線上,經營管理要及時跟進。例如,組織架構很大可能會從多層級變得日益扁平化,成爲高協同效率的快公司。匹配線上業務的內部經營管理體系是保證。
(4)隨著線上業務的轉型升級,複合型、高素質人才將成爲企業的重要爭奪資源。企業要進行分布式運作和高效管理,由命令型向教練型管理轉變,加強員工的自驅動;而作爲員工也應調整好心態,接受新事物、新業態,不斷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快速提高競爭力。複合型、高素質的員工是核心。
(五)抓住産業整合的契機
産業整合,其實並非疫情之下的必然,而是曆來産業結構變遷和企業成長壯大的基本手段和運營常態。但是在客觀上,疫情的沖擊爲産業整合創造了機遇。中小型的養殖企業、傳統農批市場在疫情過後,很可能面臨不轉型升級就被淘汰的局面;部分上市公司可能面臨股價暴跌。一些優質企業可以借助資産優勢、技術實力和管理能力進一步全面整合産業,通過扶大助強,提升規模效益與精益化運營,實現産業集中度提升,産業長期健康繁榮發展。
例如,幾年前禽流感疫情對于養殖産業産生很大沖擊,某個大型養殖企業開展全面的禽養殖業整合,實現規模養殖場品種優良化、養殖設施化、防疫制度化、生産規範化和糞汙處理無害化,解決畜禽養殖所需的資金流大、中小企業短時間的資金周轉不靈、養殖不規範和生産不安全等問題。
對于很多有實力、有現金儲備的大型企業、國有企業,可以認真研究本次疫情給産業整合帶來的抄底機會。2003非典疫情那年很多老龍頭跌下王座,一批新龍頭崛起江湖。我們知道有一家優秀的企業借此契機快速躍升至行業第二名位置,並占據十多年之久。本次疫情,對于那些有雄心壯志的企業來看,又蘊含著難得的向上的機會,我們正在服務的一個客戶,在全行業都在無限期延長假期的時候,企業高管團隊們不畏疫情提前布局和謀劃。
最後簡單做個總結:
1、非典疫情最深遠的影響是促進了我國公共治理體系完善,形成了對重大公共事件的有效應急機制。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應對中,我國預計將進一步將科技力量引入到國家公共治理體系之中,進一步完善我國公共治理體系。預計未來將對智慧城市、餐飲/生鮮行業管理、醫療和應急物資儲備及生物醫藥技術等方面産生重大推動性影響。
2、在非典疫情之後,中國經濟開始了新一輪奇迹般地增長。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在短期內會有不小的負面影響,但是長期來看,不會改變中國發展趨勢。在國家公共治理體系建設升級、國家醫療和應急物資儲備、國家財政和貨幣政策調整、疫情後續經濟恢複、部分行業整治改進,以及智慧城市爲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推進科技創新等方面一定會帶來深遠影響,很可能是中國一輪新增長啓動的起點。讓我們躬身入局,一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