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教育部長陳振聲說,地理環境及人口結構雖然提供了區域經濟體融合的契機,卻不足以“決定命運”,亞細安和中國要確保經濟合作的可持續性,還須拓寬深化貿易協議網絡,連接供應鏈和價值鏈,並培養對彼此的兼容性。
陳振聲昨晚(7月12日)在慧眼中國環球論壇上發表題爲“深化亞細安—中國經濟合作:是命運使然,還是戰略選擇?”的講話。他強調,世界已變得更加複雜,今日互補的關系不一定意味著未來供應鏈和價值鏈的融合,貿易增長和一體化的發展趨勢已不再是理所當然。
陳振聲昨晚在慧眼中國環球論壇上演講時指出,地理環境及人口結構雖然提供了區域經濟體融合的契機,卻不足以確保經濟合作的可持續性。(通商中國提供)
亞細安—中國貿易和投資過去10年增加逾一倍,但這一發展趨勢是否將持續,面臨冠病、科技變革、商業模式和全球供應鏈演變,以及地緣政治帶來的不確定性。
陳振聲闡述,由于東南亞的地理位置,商品與資本、人員與文化數千年來在該區域與中國之間的流動從未間斷。但互聯互通及其便捷化,以及互聯互通新模式的出現,使地理界限變得模糊,促成各國與新的、更廣的及更遙遠的地區建立聯系。
此外,冠病造成人與人在地理上分離,但卻加深數據聯通。因此,規則和條例的互聯互通就更加重要,它構成經濟一體化的基礎。
抓住機遇有三方法
陳振聲接著評估人口結構將推動經濟合作的假設,指出盡管中國和亞細安人口結構自然形成互補,但勞動力密集型産業會自然轉移到勞動力資源豐富國家的說法已越來越受爭議。這是因爲,今天的企業在考慮落腳與投資地點時,將越來越重視自動化、熟練勞動力的供應、知識産權保護,以及調動資本和人才的能力,勞動力和資本市場也日益從區域走向國際。因此,在勞動力供給或勞動成本以外,中國和亞細安須探索及發展新的互補關系。
他分析,中國正通過“雙循環”戰略實現多元化並增強經濟韌性,同時力求提升其供應鏈的自主可控和穩定;亞細安也致力于實現增長源、市場、供應鏈的多元化。
亞細安和中國要如何抓住機遇呢?陳振聲提出三個可行方法。首先是把眼光放遠,在瞬息萬變並充滿未知的局勢中,尋找能夠進行長期投資的夥伴、培養以互惠互利爲前提的夥伴。
其次是建構開放而且具包容性的經濟架構,建立多元的夥伴關系。
第三,陳振聲指出,亞細安和中國也須培養兼容性,除了硬件方面,還包括各項條例和規則,以及數據和軟件的使用。他主張,在自由貿易協議框架下的數碼經濟協議有利于企業數碼化,並且帶動區域數碼經濟的發展。
陳振聲說,要維系雙邊及多邊合作關系,須經各方不懈努力,不斷尋找新的發展領域,開拓新的互補關系,“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工作”。他並總結,“曆史不是偶然,未來不是必然;秉持互惠互信,前景生機盎然。”
記者:王緯溫 藍雲舟 楊浚鑫
如何優先看到“新加坡魚尾文”內容?從“訂閱號消息”點擊“新加坡魚尾文”進入我們的公衆號點擊右上方按鈕將“新加坡魚尾文”設爲星標⭐
新加坡魚尾文已開通視頻號
用微信掃一掃 關注新加坡魚尾文
一只愛生活、文藝範的小魚尾獅帶你了解新加坡原汁原味的風土人情領略小島深處那些鮮爲人知的文化魅力~ 新加坡《聯合早報》旗下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