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東征西討,手下人才濟濟,其中秦瓊、尉遲恭,都是不可多得的“萬人敵”。玄武門之變,尉遲恭親手殺死李元吉,脅迫唐太祖李淵,將李世民送上了皇位。可以說,沒有尉遲恭,也就不會有唐太宗。但李世民晚年,尉遲恭卻閉門謝客16年,整天學習音樂,煉丹修道,換來了子孫200年富貴平安。
劉武周亂,以爲偏將。與宋金剛南侵,得晉、澮等州,襲破永安王孝基,執獨孤懷恩等。
尉遲恭,本是劉武周的部下,他們占領了李淵起兵的太原地區。盛怒之下的李淵,派遣唐將李孝基、獨孤懷恩、于筠、唐儉等人,率軍收複山西。尉遲恭、宋金剛,大敗唐軍,生擒李孝基、獨孤懷恩、于筠、唐儉等人。
李世民得知消息後,命令秦瓊、殷開山,在美良川截殺尉遲恭。美良川一戰,尉遲恭慘敗于秦瓊之手。唐軍不僅救回了俘虜,還剿滅了尉遲恭的大軍。
武德二年,秦王戰柏壁,金剛敗奔突厥,敬德合余衆守介休,王遣任城王道宗、宇文士及谕之,乃與尋相舉地降,引爲右一府統軍,從擊王世充。
第二年,宋金剛逃亡突厥,李世民派人招降尉遲恭。李道宗、宇文士及,奉命入城,勸降尉遲恭。尋相、尉遲恭,走投無路,決定歸降李世民,合擊王世充。
行台左仆射屈突通、尚書殷開山曰:"敬德慓敢,今執之,猜貳已結,不即殺,後悔無及也。"王曰:"不然。敬德必叛,甯肯後尋相者邪?"
尋相等昔日同僚,紛紛逃離李唐,害得尉遲恭備受猜忌。屈突通、殷開山等人,勸說李世民:尉遲恭武力超群,和咱們不是一條心。要盡早除掉,以絕後患。
尉遲恭永遠忘不了,那一天李世民,解開了他身上的繩索,將他帶到了自己的房間。那個還有著幾分青澀的少年,握著自己粗糙的手掌,說道:“大丈夫意氣相投,這點委屈不必放在心中。我不會聽信讒言,害死你這樣的英雄的”!
是日獵榆窠,會世充自將兵數萬來戰,單雄信者,賊骁將也,騎直趨王,敬德躍馬大呼橫刺,雄信墜,乃翼王出,率兵還戰,大敗之,禽其將陳智略,獲排槊兵六千。
李世民帶著,歸降不久的尉遲恭,扮成獵人勘察地形。看著身旁的李世民,尉遲恭覺得,心裏暖洋洋的。這就是被信任的感覺嗎?從那時起,尉遲恭的心中,只有一個李世民。誰要傷害李世民,就先從尉遲恭的屍體上,踐踏過去。
突然,一陣馬蹄聲傳來,單雄信率領騎兵,追殺而來。後面,還跟著王世充的幾萬步兵。危機關頭,尉遲恭猛拍李世民的戰馬,自己則沖向了單雄信。
尉遲恭大吼一聲,將單雄信擊落馬下。正好秦瓊,帶領援兵而來,他們聯手沖向了王世充。唐軍與鄭軍,展開了激戰,王世充大敗。唐軍擒獲了陳智略,活捉了6000鄭軍長矛兵。
王顧曰:"比衆人意公必叛,我獨保無它,何相報速邪?"賜金銀一箧。
慶功宴上,李世民滿眼含淚,對衆將說道:你們都說尉遲恭會反,可我還是保下了他。今日尉遲恭舍命就孤,因果循環何其之快?從此,尉遲恭成爲李世民心腹。
隱太子死,敬德領騎七十趨玄武門,王馬逸,墜林下,元吉將奪弓窘王,敬德馳叱之,元吉走,遂射殺之。
後來,玄武門之變中,尉遲恭義無反顧的站到了李世民身旁。他勸秦王不要坐以待斃;他抓來了房玄齡、杜如晦,讓他們出謀劃策;他一箭射死了李元吉;他帶甲面見了李淵;他看著李世民登上了皇位。
論功爲第一,賜絹萬匹,舉齊府金幣、什器賜焉。除右武候大將軍,封吳國公,實封千三百戶。
玄武門之變,尉遲恭首功,除了大舅哥長孫無忌,秦王府再無一人,如他舍生忘死。看著萬匹絲綢、滿屋金銀,做了吳國公的尉遲恭,並沒有太多興奮。
他漸漸地意識到了:當年解開他繩索的那個青年,已經徹底長大了。經過玄武門的洗禮,他可以獨自面對一切困難了。他不再需要掣肘了,尉遲恭想做最後一件事,讓他更快成爲一位聖君。
嘗侍宴慶善宮,有班其上者,敬德曰:"爾何功,坐我上?"任城王道宗解喻之,敬德勃然,擊道宗目幾眇。
酒席之上,尉遲恭“發瘋”了,他一拳打在了勸架李道宗的眼上。他酒氣熏熏,擺起了老資格,一副居功自傲的模樣,大聲嚷叫:“你們有什麽功勞,憑什麽坐在我上面”?
太宗不怿,罷,召讓曰:"朕觀漢史,嘗怪高祖時功臣少全者。今視卿所爲,乃知韓、彭夷戮,非高祖過。國之大事,惟賞與罰,橫恩不可數得,勉自脩饬,悔可及乎!"
李世民“發怒”了,他大聲說道:我以前看漢史,總覺得劉邦屠戮功臣,刻薄寡恩。今天看了你尉遲恭的所作所爲,才明白韓信、彭越之死,並不全是劉邦的過錯。你要明白,一個國家,是有法度的!尉遲恭低著頭,告罪離開了,但他的心中無限歡喜。他從李世民的身上,看到了無上的威嚴;也從群臣眼中,看到了深深的恐懼。
敬德晚節,謝賓客不與通。饬觀、沼,奏清商樂,自奉養甚厚。又餌雲母粉,爲方士術延年。
一場酒席,不歡而散,尉遲恭成了李世民,告誡衆多功臣的榜樣。從那之後百戰猛將尉遲恭,消失在了長安城。16年,整整16年,尉遲恭將自己鎖在了宅院內。他不見賓客、不談國事,終日學習音樂,迷戀方士之術。長安城中的人們,都要忘卻這位大唐名將了,可李家人卻記住了尉遲恭。
顯慶三年卒,年七十四。高宗诏京官五品以上及朝集使赴第臨吊,冊贈司徒、並州都督,谥曰忠武。給班劍、羽葆、鼓吹,陪葬昭陵。
唐高宗顯慶三年,尉遲恭病逝,享年七十四歲。唐高宗李治,罷朝3日,昭告所有五品以上的京官,赴尉遲府吊唁。追封他爲司徒、並州都督,谥號“忠武”,陪葬昭陵。
從李世民解開繩索起,尉遲恭就陪伴秦王左右。他力戰單雄信,搏命玄武門,之後拳打李道宗,閉門十六年。李世民需要的時候,他是最勇猛的將軍;唐太宗繼位之後,他成了被遺忘的臣子。尉遲恭用一種粗狂的智慧,在李世民和繼任者心中,種下了感激的種子。
他死之後,兒子尉遲寶琳接任,鄂國公之位。孫子尉遲循毓,擔任過潞王府參軍。孫女尉遲氏,嫁給了秦瓊的兒子秦有道。余後諸者,雖未青史留名,但也都是官宦子弟,平安富貴200年。
權力是一時的,智慧是永恒的。中國曆史的偉大之處,就在于——王侯將相甯有種乎!周朝之後,再無貴族,或者說人人都是貴族。我們失去了,一群擁有貴族身份的人;卻産生了一片,可以傳承智慧的淨土。
人人皆可爲君子,人人皆可雄如龍,而其中關鍵就是——智慧。書本上的、書本外的、帝王將相的、平民百姓的,各有各的智慧,各有各的生存方式,這就是我們的文化根基。
曾國藩曾經說過:“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
他能以中人之資,而成一代“聖賢”,就在于日夜勤學苦讀。曾國藩的書桌上,常年擺著一本奇書——《智囊全集》。此書爲明代馮夢龍所作,從先秦到明代,記錄著1238則名人智慧故事,取材于帝王將相、士子儒生,專門分析他們的錦囊妙計。
曾國藩日夜捧讀,紀曉岚倒背如流,康熙只允許內部流傳,都是爲了傳承《智囊全集》中智慧。因爲,唯有智慧,才是“英雄不問出處”的立身之本。
需要《智囊全集》的朋友,可以點擊下方橫條,直接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