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28日,接到顧立民先生于5月22日逝世的消息,享年86歲,令人感慨萬千。訃告上的那張照片,正是多年前我爲他拍攝的一張人頭照。想起新加坡的華樂,能夠發展至今天的規模,其中不乏顧先生灑下的汗水。
人民協會華樂團的前生是人協文工團華樂隊,創立于60年代末期。當時我以笛子考進了這個華樂團,指揮是對我一生影響極大的音樂恩師馬文,我算是早期第一批團員。可惜當時的人民協會並無意發展華樂,只是當成一個社區型的小樂隊。失望之余,馬文老師于1971年辭職回去香港,由李雪嶺先生接任,幾個月後又請到來自香港的吳大江先生當客卿指揮。吳大江的到來,給本地華樂注入了一股新氣象,對本地華樂的影響極大,對我個人的影響也很大。我在樂隊中吹奏笛子,位置在樂隊的正中央,對他指揮及訓練樂隊的方法,看得一清二楚,得以在暗地裏偷師。那是70年代初期,在他的指揮下,我參加過幾場大演出後就離開人協華樂團,後來還與友人創立一個新的樂團——掘新民族管弦樂團。
任人協華樂團指揮
1974年人協文工團華樂隊正式改名爲人民協會華樂團,吳大江受聘成爲指揮,把樂團搞得有聲有色,1975年帶領樂團到香港演出。不久後香港成立了香港中樂團,吳大江受聘回香港,任中樂團第一任指揮。這段期間人協華樂團由傅金洪擔任短期指揮,後來接任的是林哲源先生。林哲源搞過多場演出,包括他辭職前的一場中西樂表演。
1982年顧立民先生接任人協華樂團指揮之職。那時我早已經不在樂團中了,但顧立民先生還經常邀請我聆聽他們的音樂會。偶爾我也會去看他們排練,所以對樂團的情況多少有些了解。
我與顧立民先生之間的交往只屬于君子之交,偶有來往,也多是音樂上的交流。不過後來也曾經到他府上做客。他對人誠懇和氣,性格比較保守拘謹,但對樂隊的訓練有自己的一套。在和他交往的過程中,也學習到了不少中國民樂團的訓練方法以及了解到許多中國內地民樂發展的訊息。
顧立民指揮早年的人民協會華樂團
受李炯才先生之邀
那個時期到新加坡來的中國音樂家相當多,顧立民是屬于那些比較勤勞實幹、腳踏實地的一類。他的性格憨厚、純樸、爲人厚道、不多話、不搞人事關系,這在藝術界中是非常難得的。雖然有個時期曾經受到小部分本地人的排擠,但他堅持原則,爲樂團盡心盡力,工作到60歲退休爲止,是人民協會華樂團曆任最久的指揮。
顧立民在1951年就加入中國重慶歌舞團從事打擊樂,其創作的《龍舞》被評爲最優秀節目。1957年被遴選進入中國青年藝術團,參加莫斯科舉行的第6屆世界青年聯歡節比賽,參與創作演出的舞劇《放飛》獲銀質獎章。1961年至1978年,顧立民擔任重慶歌劇團指揮兼樂隊副隊長,指揮過著名歌劇《劉三姐》、《紅珊瑚》、《海峽》、《洪湖》等。
1978年,顧立民遷移到香港,加入香港中樂團,同時任教香港中文大學校外部,講述“中樂指揮”及“中國敲擊樂研究”等課程。1980年2月受新加坡當時的文化部長李炯才先生之邀,到新加坡擔任人民協會華樂團指揮,至1996年爲止。
90年代在香港指揮樂團與高胡演奏家余其偉協奏
下班後仍幫助團員排練
1983年開始,顧立民應邀擔任教育部主辦的青年節校際音樂與舞蹈比賽的評判。他也是國家藝術理事會藝術咨詢小組委員,南洋藝術學院音樂系顧問和布萊德林聯絡所華族傳統藝術中心策劃委員會顧問,對發展與推廣本地華樂不遺余力。
顧立民接任人協華樂團指揮後,吸收了原來的部分業余人馬,再加上一部分從解散的國家劇場信托局屬下華樂團的團員,組成了一個小型的職業樂團。最初的全職團員共有20位,幾年後發展到31位。此外,還有幾十位業余的樂員。平時一些社區演出或小型音樂會,由全職的團員出場,需要用到大型樂隊的時候,就由全職團員加上業余團員一起表演。
顧立民非常注重樂隊音色的統一性,他有一雙相當靈敏的耳朵,所以他排練的時候,經常練了又練,直到聲音能達到他的要求爲止。爲了樂團的進步,他甚至在下班之後,叫那些演奏上碰到困難的團員留下來,幫助他們個別排練,解決問題。由此可見他是一位非常勤勉,對樂隊有要求的人。顧立民在任時策劃了許多不同類型的活動如音樂會、藝術活動、比賽等,又從中國引進許多有分量的華樂曲,大大豐富了本地華樂演奏的曲目。
腳踏實地的訓練方式
顧立民本身是學打擊樂的,但在指揮樂團的時候,他並沒有特別強調打擊樂。相反的,有時候我覺得他把打擊樂的聲音壓抑得過低了。這可能是因爲華樂的打擊樂雖然很有特色,但是往往個性太強而産生嘈雜的聲音。所以對非常注重音色的顧立民,就在有意無意之間把打擊樂的聲量壓得很低。這樣一來,樂隊的音色就顯得比較和諧,但對某些民間音樂來說,聽起來卻又顯得不過瘾。不過由這一點可以看出,他對樂器的音色以及和諧方面非常注重。
對樂隊的訓練,顧立民的做法是穩紮穩打、腳踏實地。在那個時代,需要的正是像他這樣的一種方式,將一個音色較爲嘈雜的業余的樂團慢慢的磨練,過渡到一個音色比較統一與和諧的專業樂團。在這個過程中,他花費了很大的精力,也看到了努力的成果。所以說,沒有人協華樂團,就沒有今天的新加坡華樂團。
人協華樂團在顧立民的指導下,慢慢從業余進化到專業的水平。上個世紀新加坡的華樂從60、70年代的萌芽期逐漸進入80年代的發展期,需要的正是像他這樣腳踏實地的音樂工作者。1993年,人協也任命潘耀田爲副指揮,1994年又請到了當時是上海民族樂團的指揮瞿春泉出任人協華樂團副指揮。
80年代攝于郭永秀家。前排左起:笛子演奏家詹永明、 顧太太、顧立民、郭婉欣、笙演奏家及指揮家瞿春泉、郭永秀;後排左起:郭太太、劉太太、作曲家劉斌和吳啓仁、揚琴演奏家魏硯明和瞿建青
對本地華樂起承先啓後的作用
1996年,顧立民正式退休。當時新加坡的總理吳作棟先生,發起組織一個能代表新加坡的專業華樂團,並于1997年1月1日正式成立了新加坡華樂團,同時也請到中國著名指揮胡炳旭任樂團指揮,文化工作者張振源任行政總監。這個樂團以人協華樂團的團員爲基本構架,同時向世界各地招攬人才,成爲各聲部齊全的大型民族樂團。而新加坡華樂團的名譽贊助人,正是現任總理李顯龍先生。
新加坡是蕞爾小國,沒有足夠的聽衆,也不需要兩個專業的華樂團。所以新加坡華樂團成立以後,人民協會華樂團也就完成了它的曆史任務而消失了。繼顧立民、瞿春泉之後接棒的是胡炳旭先生,然後就是葉聰先生,一直到現在。
顧立民先生在新加坡整個華樂發展的過程中,起著承先啓後的作用。他爲今天的新加坡華樂團奠定了穩固的基礎,對本地華樂壇的貢獻有目共睹,這是我們應予肯定的。
(作者爲本地詩人兼音樂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