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與幸福往往是人們追求東西,但同時也是被人們最常誤解的東西.什麽是自由?有些人說:“自由就是可以隨心所欲的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有些人說:“自由就是可以在自己不願意做的情況下能說不”.人們誤以爲這些是自由,所以自由也是最常被我們誤解和濫用的東西,就像很多人以爲,自由就等于爲所欲爲,其實這樣的誤解,使我們遠遠地偏離了自由應有的方向,而淪爲了欲望的奴隸。
爲什麽自由它不應該等于爲所欲爲,什麽叫做爲所欲爲?爲所欲爲,那就是做你的欲望支持你做的事情,爲欲之所爲,那才叫做爲所欲爲,所以爲所欲爲說到底,你不是自由的,你是被你的欲望支配著,你是被你的欲望牽制著,你是被你的欲望牽著鼻子走,你是被你的欲望奴役了。所以你會發現,你被別人奴役的時候,你會說不自由。但其實很多人擺脫了他人的奴役之後,最後用自己的欲望奴役了自己。
你根本不是自己的主人,你之前的不自由的感覺是來自于他人的束縛,你感覺受他人束縛之所困,受他人束縛之所累。現在,他人不束縛你,後你的欲望開始束縛你自己。所以你開始變得受自我欲望之所困,受自我欲望之所累。
所以爲所欲爲說到底爲欲之所爲,做欲望讓你做的事情,你是被你的欲望牽著鼻子走,你是被你的欲望指揮著,所以你不得自由。
真正自由的人,他內心永遠是平和的,不管他在做什麽,他仍然是安甯的。哪怕你給你的很多行爲套上自由的名義,如果內心充滿了這種焦灼,充滿了一種絕望的掙紮,充滿了一種對抗,一種糾結,一種痛苦,不就自己騙自己嗎?
在《肖申克的救贖》的電影情節裏。有一個關了大半生的犯人,他最大的悲哀就是要被釋放了,因爲他已經不知道監獄外的世界怎麽生活了,他已經習慣了監獄的節奏、監獄的生活。換一個生活世界,就要徹頭徹尾換一種生活方式了。這個老頭後來自殺了,他無法適應外面這個世界,他離開太久了。他來到現實世界之後,他感覺自己是一個局外人,格格不入,他沒有辦法融入這個世界,監獄裏的生活有它的節奏,他已經跟上了這種節奏,他不覺得自己是奴隸。當他跑到外面的世界,他感到外面的世界那麽大,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節奏,沒有統一的節奏,他找不到他自己的節奏,讓他內心無法平靜,他找不到他自己。在監獄外的這個自由世界,他反而覺得是奴隸,是不自由的。所以,自由不自由,說到底是自己內心的舒適度。你要是發自內心認同了一個東西,哪怕要受到管束,你也不會覺得有什麽不自由。相反,給你再好的物質生活,讓你什麽都能做,什麽夢想都能實現,但是你不認同這種生活,你在這種生活當中找不到喜悅,你還是會覺得不自由。一個人的生活跟它的外部環境是大還是小,他的物質條件是豐富還是平窮,是沒有必然關系的。他對自己的認同感和對外部世界的適應性,決定了他內心是否感到自由。
就像那些非常窮困的孩子,他在山區裏沒有玩具,沒有手機裏面的遊戲可玩,但是他在玩泥巴,玩捉謎藏的時候,未必覺得不快樂。 人的外在可以比較,你可以說這個更富有,那個更貧窮,但從人的內心快樂程度、幸福程度、自由度來說,可能是不相上下的,很難說哪個更優越,甚至可能是貧窮的孩子反倒更接近那種天然的童趣、歡樂和自由。現在很多城市的小孩被關在非常大的房子裏,出行都是在車子裏,他真的更自由麽,他所看到的世界是手裏的手機,他的快樂就真的多于一個手裏拿著一瓶螢火蟲,手裏抓著一個小蚱蜢,或者就是手裏捏著一塊橡皮泥的 鄉村小男孩?
有些影視節目把貧窮山村的小孩子請到富裕的大城市,然後記錄下他們在大城市裏的種種驚愕表現,美其名曰“讓他體驗生活”。總覺得這類東西特別不善良, 就是一群無良局外人在冷眼看戲、高高在上俯視蟻族衆生放大自我的心理優越感,卻沒有設身處地站在那些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小孩子的心特別敏感,尤其對周圍人異樣的眼光。異樣的眼光具有極強的殺傷力,就是用無聲的方式在說明你和我們不一樣,你是一個異類,它在制造一種孤立。現實生活中, 物質條件的差異使得一些人會用一種異樣的眼光去看一個物質條件不如自己的人。而 貧窮的小孩到城市裏,很多時候真正 讓他感覺到自卑的 不是物質條件的差異,這只是一個外部現象和次要因素,最重要的原因是由此導致的那種異樣的眼光和異樣的對待。小孩子很簡單,他就是想和其他小朋友一樣,無論是身體上還是心理上,這是一個個體渴望融入一個集體的天然情感,否則他一直在集體之外,孤孤單單,這就是孤立。 孤立伴隨著不自由感和不快樂感 。所以我覺得真正對一個小孩好,不管是窮小孩還是富小孩,就不該將他差別對待,去掉他身上所有的附加值,他就是個小孩子。把他當個小孩子對待,當成童年時候的自己來對待。每個人都曾是個孩子,但長大之後,就忘記曾經自己是孩子了——自己原來也是脆弱而敏感的,對周圍環境是膽怯的,但越長大變得越麻木,就忘記了。
當然,這不等于說我們要分成兩個世界,窮小孩和富小孩,互不往來。 錯誤不在于世界之間的互動,而在于互動時的人心。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 異樣的眼光折射了異樣的心態 , 是這種心態制造了自卑、不安和不自由,而這種心態就是“勢利”。其實人與人除了在精神品格上有天壤之別,其他比如物質、學曆上的 差別 並沒有 我們想象得 那麽大,所以別太拿自己當回事。
所以人格教育可以分兩方面,對于物質條件好的,要學會平視,把任何人當成跟自己一樣的人來看待。物質條件好,很好,但不代表你的內心世界就比別人更豐富充實。條件不好,要努力,同時內心要強大,別人可以用異樣的目光看你,你可不要用異樣的眼光看自己。
真正的自由者,愛富不嫌貧,富也好,貧也好,它並不會影響你內心深處的這種自如和舒展。貧和富對于真正的自由者來說,它只是帶來了不同的生活方式而已,僅此而已。拿得起,放得下,才叫自由。對于財富也是一樣的,對于真正的自由者,你要富,你是個自在的富人;對于真正的自由者,你要窮,你是個自在的窮人。對于真正的自由者,你要濃,濃得濃而有味;對于真正的自由者,你若是淡,也是淡而有味啊,不同的滋味而已。所以不必刻意地去與衆不同,你本來就不同,你一生下來就很獨特,你的基因排列組合是世界上唯一的,你的生活閱曆、家庭背景,你的父親、母親,你是唯一的。在世界上每一個你都是唯一的,你已經那麽與衆不同了,做自己就會讓你特別不同,何必需要去刻意地標新立異?自然狀態的你便是獨特的,便是不俗的,而追求不俗,是所有俗人的特征。沒必要,做你自己。內向有內向的好,外向有外向的好;清淡有清淡的好,濃郁有濃郁的好。做你自己,你是唯一的,沒有能夠取代你。所以很多時候刻意追求不俗,或者刻意追求與衆不同,反而是在模仿別人,你就成了一個赝品了,你知道嗎當你不去模仿任何人的時候,每一個你都是一件世界上的真品。所以很多時候我們要矯正,自由不是某種特定的言行模式。自由是什麽?自由是一種心態,自由是一種清明安和的心境,自由就是你找到了你生命的節奏,從此以後,你按照生命的節奏去生活,自由就是你永遠朝著陽光,但是你按照自己的時間開放。你是一個有著自己開放時間的小花,陽光雨露滋養著你,但是你按照自己的花期,在牆角靜靜地開放。
當人沒有找到最重要的東西時,才會把那些次要的東西當成最重要的東西去追求。 最重要的東西一定是能使你幸福的東西。能使你幸福的東西或許有很多,但最核心的那個 一定是精神上的東西。 因爲幸福歸根到底是一種精神的狀態。再多的物質對此終究也是無能爲力。
教育就是讓我們找到自己最重要的東西。 內心的強大不是雞湯,所謂內心強大的東西就是你找到了那個對你來說最重要的東西。因爲是精神上的東西,所以它無法被剝奪;因爲是最重要的東西,所以它足以成爲你的精神支柱。什麽叫“精神支柱”?當你什麽都沒有了,你還有它。它是你生活的意義。找到了它,很少還會有什麽力量能夠真正傷害到你。這才是我所說的內心的強大。
當一個人真正找到了 自己生活的意義,他會感到心安與幸福,這時別人所擁有的東西是不會引起他的羨慕或嫉妒的。 人想要的東西似乎很多,其實只是迂回地在尋找那個真正能使他幸福的東西。 人們不斷地追求物質,也是因爲人們誤以爲物質的豐富能填補精神的虛無,我們總以爲得到的物質越多就會變得更幸福。然而很多富有的人依然感到抑郁,有人說是因爲他得到的越多,他越感到物質的力量很有限,他對這一條獲得幸福的道路越來越感到迷茫和絕望。
每個人生活當中只要守住一樣東西,守住那個對他來說最要緊的東西,幸福最核心的東西。 當你守住了這一樣東西,同時其他什麽都有當然很好;當你不得不有所舍棄時,那麽爲了那個最重要的東西,守住這個“一",其他次要的東西都可以舍棄,生活也會因此變得更簡單一些,糾結也會更少一些。
人們在面對困難的時候往往會出現幾種情緒,生氣;抱怨;不安;害怕;等等…因爲這些都是人們不想要的東西,越遇到不想要的東西出現就會越想著怎麽逃避,但是逃避往往不能解決問題。當解決不了問題時,就會出現負面情緒,而這些負面的情緒就是會打破心裏的平靜,讓你産生感到不安,所以就會和困難作對抗,越是作對抗內心就越感到不自由。所以才會有些人選擇放棄自我,走極端選擇自殺,放棄寶貴的生命。這些行爲不僅對自己不負責,而且對關愛他的人不負責。所以學會與困難和解,是人生心靈道路上極其珍貴的必修課。真正有幸福能力的人,當遇到不幸的時候,會勇于面對困難,他會與不幸和解,因爲他知道,只有從容才能保持內心的平靜。
物質有貧富,靈魂不分貧和富,靈魂只分幸福和不幸福。 當一個人開始思考精神世界的問題時,其實他是在開始思考他自己,開始尋找他自己。或者冥冥中他意識到他遠離了自己精神的核心。一個人如果不去真誠地面對這些生命中真實的問題,那麽生活會在某個意想不到的時候報複他。突然有一天,他發現自己內心莫名有種冷感,對什麽都很無所謂,對自己或對世界都很麻木。
身體上任何一個部位的麻木都是一種病症, 當我們某根手指麻木的時候,我們把它特別當回事,會到處求醫。 但我們很多人正在變得內心麻木,人們不但意識不到這才是最嚴重的疾病, 反而覺得這是成熟, 這樣不可笑嗎? 當我們的手指碰到針,碰到火感覺不到痛,缺乏痛感的時候,你知道自己生病了。而當我們看到這個世界的苦難或者不公正,你的內心卻感覺不到痛,沒有痛感的時候,我們卻覺得這是一種強大,這才是病入膏肓。這表明一個人正從一個活生生的生命變成一塊石頭,變成一個無情感的物體。你的存在變得就像一堆碎石頭,支離破碎,從中已産生不了奇迹。當生命開始變得麻木和無情,你也正在變成一個死掉的東西。“哀莫大于心死”,身體的死亡只不過是可見的物理現象和生理現象;那些 身體沒死心死了的,正在經曆另一種不可見的無形的死亡,變成 行屍走肉,現在常說的“喪屍”。所以按照這個說法,其實世界上有很多喪屍,沒有痛感,只是麻木。
比痛苦更大的悲傷,或者說世界上最大的悲傷不是痛苦本身,而是對一切都很麻木。 世界上比痛苦更大的悲傷就是無痛感本身。 你要是還會心痛,說明你的心還活著,你還活著。等到有一天沒有什麽東西能讓你嚎啕大哭,沒有什麽東西能讓你心痛,你也就死了其實,哪怕你活著,你也死了。 心死了是真的死了 。
所以一個自由不自由,完全就是遵從你內心最初的選擇.人雖然能騙倒別人,但是往往騙不了自己內心的選擇,因爲人最後往往會選擇內心最感到舒適,最感到自由的方向.當你做選擇之後就別後悔當初的這個選擇。無論你選擇物質也好,精神也好,由你的意向去決定這個選擇吧,選擇物質,可以讓你有條件生存,因爲這個外在世界是現實卻又那麽的真實。選擇精神,可以讓你心靈安定,從容,又幸福。不過最好是在你賺取物質的同時也要修煉好內在的心靈,因爲這是兩全其美的事情.
真正的自由者,沒有一套言行的固定格式,它只是自然流露、率性而爲。他不是活出了人們口中那個所謂的自由,其實他只是活出了他自己,而正因爲他活出了他自己,所以他才會活得那麽自如、自信、自在、自由,而這才是一個人最大的獨特性和真正的魅力所在。真正的自由者,並不像書裏,或者電影裏描述的,那麽狂熱,那麽激烈,內心充滿與世界對抗的掙紮力量。完全不是這樣的,真正的自由者,總是平靜的,他有他自己的節奏,並且他總是按照他自己的節奏去獨立地思考,去鄭重地生活。真正的自由者,並不刻意標新立異,但不論他是否與衆不同,他總能保持平靜。而恰恰是這種平靜,使他如此與衆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