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國家的財政實力的雄厚與否,關系到一個國家的統治是否能夠穩定。這個重要性在我國古代封建王朝表現得更加明顯,細數我國古代封建王朝的興衰成敗,有多少王朝崩潰與國家財政危機,明朝末年,王朝危機十分嚴重,國家財政的崩潰,更是加劇了危機的蔓延,最終,苦于財政不支的壓力,曾經風光一時的明王朝也在四面楚歌當中滅亡,從這個角度來看唐朝滅亡的原因,也有異曲同工之妙。接下來我們將從藩鎮割據這個角度,來看唐憲宗時期的“錢荒”問題。
一、唐憲宗時期的時代背景分析介紹
1.削平藩鎮,一度中興
唐憲宗李純,在剛剛登基之初,頗有雄心壯志,據《舊唐書》當中記載稱:“讀列聖實錄,見貞觀、開元故事,竦慕不能釋卷”,唐憲宗李純以太宗皇帝爲榜樣,立志再次開創大唐盛世,首先對于唐朝當時的最顯著問題之一的藩鎮割據進行處理。
唐憲宗在位時,先後平定的四川節度使劉辟、淮西節度使吳少陽等叛亂,唐憲宗李純對于藩鎮的一系列措施與手段,極大的震懾了哪些心懷不軌、野心勃勃的藩鎮節度使,有力的加強了中央集權,維護增強了中央的權威,曾經一度出現過元和中興的大好局面。
2.爲政先明後暗,與玄宗如出一轍
唐憲宗和他的祖先唐玄宗的爲政風格幾乎如出一轍。唐憲宗在取得了一些成就後,開始慢慢的驕縱起來,追求長生之道,重要宦官奸臣,曾經中興的局面慢慢的被破壞。據《新唐書·宦官列传》当中记载“吐突承璀,字仁贞……擢累左监门将军、左神策护军中尉、左街功德使,封蓟国公”。區區宦官居然能夠成爲統兵大將,封侯拜相,由此可見唐憲宗的荒唐之行爲。
二、唐憲宗時期“錢荒”的主要表現
1.中央財政收入銳減,財政壓力日益加大
衆所周知,當一個時期出現大規模的“錢荒問題時,會影響一個國家的財政收入,特別是在我國古代封建社會以銅銀作爲衡量財政的標准的時代。俗話說,谷賤傷農,而大規模的“錢荒”問題的出現,必然會導致物價顯著下降,從而影響百姓收入,自然而然的就會對國家財政收入起到不良影響,據《唐代財政史稿》當中記載稱:“元和時期的財政收入不足德宗朝十分之五六”。這就恰恰作戰了唐代出現“錢荒”的這一個問題。
2.唐憲宗時期出現了顯著的物價下降現象
當一個時期出現了顯著的錢荒問題,會有一個顯著的表現特征就是當時的物價水平會顯著的下降,但是這不代表百姓生活水平是上升,恰恰相反,很有可能會加劇百姓的貧苦。據《中國古代貨幣史》當中記載稱:“在唐朝有三個時期出現了顯著的物價下降的現象,其中一個就是貞元元和時期,”。由此可知,就可以佐證在唐憲宗時期出現了顯著的物價下降的顯著,同時也反映了當時的錢荒問題。
3.當時出現了銅貴物賤、市場上銅錢流通急劇減少的現象
我國古代封建王朝一直以銅錢作爲主要的流通貨幣之一,用作主要的商品交易媒介,但是我國一直是一個缺少銅礦的國家,而且在但是,全國主要的産銅地之一的西南地區被藩鎮與當地少數民族所占據,更加加劇了憲宗時期的錢荒問題。也就加劇了憲宗時期銅錢流通供不應求的現象。除此之外,在我國古代封建王朝時期一直有厚葬的風氣,這一風氣也加大的當時銅錢流通減少的問題。
三、從中央與藩鎮關系分析唐憲宗時期錢荒問題的原因
1.中央主要以安撫的手段處理藩鎮問題
雖然在唐憲宗時期打擊收複了幾個不聽中央號令的地方藩鎮勢力,但是,就總體而言,當時的藩鎮割據程度遠遠沒有到唐朝末年一樣嚴重,大部分藩鎮至少在表面上是聽從中央的調令的。
據我國著名的曆史學家張國剛所著的《唐代藩鎮研究》當中寫到:“唐朝後半段的大部分時期裏,……只有河朔等極個別藩鎮割據,但也施行唐朝的政策法令,“須借朝廷官爵威命以安軍情”由此可見,雖然當時的藩鎮有割據的風險,但是遠遠沒有到危及國運的地步,因此,對的地方藩鎮的態度以安撫爲主,往往賞賜大量的銅錢財物。
由于唐代的中央政府對待地方藩鎮主要以安撫爲主,唐憲宗時期,雖然通過武力震懾了地方藩鎮,但是,唐代中央政府的對于地方藩鎮的態度還是以安撫爲主,武力爲輔的方針。衆所周知,唐代的藩鎮就類似于地方的獨立王國,節度使擁有地方軍權、財權等。
據《資治通鑒》當中對于節度使的記載稱:“節度使掌總軍旅,”地方藩鎮往往大量的囤積銅錢,招兵買馬,而且唐憲宗時期的藩鎮數量還是比較多的,大量銅錢被藩鎮囤積,就加劇了市場的“錢荒”問題。
2.政治勢力的大規模行賄以及地方藩鎮對抗中央加劇錢荒
在唐朝中後期的基本的政治格局就是中央政府與地方藩鎮的對立沖突問題,但是,在當時由于節度使往往位高權重,不是當時的人通過大量的銅錢賄賂來謀求節度使的職務,安祿山就是通過大規模的行賄楊貴妃和楊國忠等人,從而取得邊疆三鎮節度使的職務,而安祿山在任也大規模囤積銅錢,招兵買馬,,自始至終這裏的銅錢絕大部分都沒有進入市場進行流通,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除此之外,地方的藩鎮勢力爲了對抗中央,在轄區內大規模的實行“重商”政策,給與商人一定的優待,促使商人大規模向藩鎮地區流動,而這一舉措也會加劇錢荒的出現,憲宗時期,“飛錢”的出現就是最好的證明,據《新唐書·食货志》当中记载称:“……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及诸军、诸使、富家,经轻装趋四方、 合券乃取之, 號飛錢。”唐憲宗也明令禁止使用飛錢,從中可以透視出中央與藩鎮的交鋒,反映出嚴重的錢荒問題。
四、唐憲宗時期應對“錢荒”的措施
1.千方百計增加市場的貨幣流通量
衆所周知,所謂錢荒,簡單來說就是市場上流通的銅錢與社會實際需求量差距甚大,造成了銅錢供不應求的現象。其中,解決這一個問題的主要措施就是增加市場上的貨幣流通量,首先,在憲宗時期,通過大規模的增加銅礦的開采力度來增加貨幣流通量。
根據唐憲宗時期頒布的一條法令《禁采銀坑戶令采銅助鑄诏》當中記載稱:“其天下自五嶺以北,見采銀坑,並宜禁斷。恐所在坑戶,不免失業,各委本州府長吏勸課,令其采銅,助官中鑄作。”就可以反映出唐憲宗爲了應對“錢荒”問題所做出的努力
2.減少銅錢退出市場量
除了在千方百計增加市場貨幣的流通量以外,唐憲宗還采取種種措施以減少貨幣退出量,首先,唐憲宗明令禁止私人囤積銅錢,據《資治通鑒》當中記載唐憲宗的舉措稱:“富家積錢五千貫這死,王公重貶,乞五分之一與告者”。
由此可知,唐憲宗對于私人囤積銅錢的行爲嚴厲的進行打擊,除此之外,鑒于在我國古代有鑄造銅器以顯示身份地位的習慣,唐憲宗還嚴厲的禁止大規模的鑄造銅器的行爲,希望通過這一個手段來達到減少銅錢的流失,以增加銅錢的市場流通量。
唐憲宗時期應對“錢荒”的舉措,除了上述措施以外,還有一些其他的舉措,例如,禁止大規模的銅錢出境的現象的發生,明令禁止銅錢有廣州、泉州等外貿口岸流出境外。還有就是嚴厲打擊以劣幣驅逐良幣的行爲的大規模發生。
首先,唐憲宗嚴格打擊“阡陌錢”的現象,然後,就是明令禁止用錫紙錢代替銅錢的行爲現象的發生,據《冊府元龜》當中記載稱:“元和十年,定諸軍,以禁犯鑄錢之令”。由此可知,唐憲宗通過限制大規模流通銅錢退市的現象的發生,以抑制“錢荒”問題的嚴重化。
五、總結
以中央和藩鎮的關系來看唐憲宗時期出現的“錢荒”現象,可以發現,唐憲宗時期的“錢荒”現象是中央政府與地方藩鎮割據勢力博弈的結果之一,也反映出日益緊張激烈的中央與地方關系,唐憲宗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來應對“錢荒”現象,總的來說就是開源節流,廣泛的增加銅錢開采,與此同時,也限制市場流通銅幣的大規模退市現象的發生,對于今天的我們有一定的啓示。
參考文獻
1.《新唐書》
2.《舊唐書》
3.《資治通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