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宣布將把漸進式薪金模式擴大到餐飲業等行業。(聯合早報)
作者 李國豪
新加坡政府最近宣布將推出一連串政策以提高低收入員工的工資。
政府預計,未來兩年將有94%,或26萬7000名本地低收入員工的工資獲得提升。
所謂低收入員工,指的是新加坡收入底層的20%群體,人數多達28萬3000人。他們的收入僅是本地中位數的0.54倍。 和其他發達國家,如芬蘭(0.77倍)、日本(0.75倍)、韓國(0.69倍)及美國(0.62倍)相比,我國低收入員工和全國中位數的差距明顯更大。
低收入員工勞資政工作小組的報告指出,從2009年到2019年,低收入員工與全國薪金中位數的差距只有些微改善,與此同時全國薪金中位數卻以每年約3%的速度增長。
顯然,低收入員工薪金增長的速度跟不上全國其他群體的腳步。相關話題近日就在本地輿論圈引起熱議。
本地低收入群體薪資和全國中位數的差距比其他發達國家大。(海峽時報)
誰來掏錢(Who will pay)?
提升低收入員工薪金的成本勢必得從一些人的口袋裏掏出。
總理李顯龍在國慶群衆大會說,身爲消費者在這個過程中必須獻一份力,爲我們喜歡的東西,例如泡泡茶或肉脞面多付一點錢。
李總理在國慶群衆大會上宣布提高低收入員工薪金的政策風向。(海峽時報)
商家恐怕會將部分成本轉嫁給消費者,進而引起連鎖反應,推高本地的物價水平。
本地媒體近日就開始報道,小販中心的雜費及清潔費可能增加,肉脞面漲價的日子或許離我們不遠了。
通訊及新聞部的一項調查發現,本地有39%的受訪者願意爲提高低收入群體的薪金,在平日消費時多付一些費用,另有42%受訪者對此表示中立,顯示多數國人尚未做好心甘情願掏錢的准備。這是人的天性,無可置喙。
第一、我掏的錢能否進到低收入員工口袋?
進一步爬梳本地網民的言論,則可發現他們心中其實有另一層顧慮:
“即使我願意付費,誰能保證這些錢一定會進到低收入員工的口袋裏呢?”
讓我們設想一個情境:
某商家每個月能售出5000份單價50元的商品,每份商品成本爲40元,未扣除人事成本前的每月總盈利爲5萬元。
在新政策下,商家爲了給低收入員工加薪,每個月多出5000元人事成本,他決定調漲商品售價,他的公告卻是這樣寫的:
“爲因應政府提高低收入員工的政策,本店商品將從原本的50元調漲至60元。”
這意味著每份商品的盈利將從原本的10元增至20元。前後結算下來,該商家未扣除人事成本前的每月總盈利爆增爲10萬元。
重點來了,商家的總盈利在漲價後足足多出5萬元,但其中只有5000元是用來填補給低收入員工加薪的缺口,其余4萬5000元非但沒有幫助到低收入員工,反而還進到資本家的口袋。
當然,以上只是一個省略其他因素的簡化情境,但如何避免提升低收入員工薪金的美意淪爲圖利資方,造成本地物價過度飙漲,且不合比例造成消費者的負擔,勢必是當局努力提高低收入員工薪金過程中須留心的部分。
同時也不要忘記,低收入員工也是本地經濟市場中的消費者。如果生活成本在這個過程中水漲船高,超出了他們薪資增長的幅度,反倒會因噎廢食,變相加深低收入員工的困境。
消費者多付的錢究竟有沒有進到低收入員工的口袋,是相關政策是否具有成效的關鍵指標,當局必須確保提高低收入員工薪金不會淪爲好心做壞事。
民衆普遍在乎他們多付出的費用是否進到低收入員工的口袋裏。(聯合早報)
第二,對本地員工吸引力不高的行業何去何從?
規定聘用外籍員工的企業須支付本地雇員1400元月薪的政策,以及政府有意進一步收緊S准證及就業准證條例的宣布,也在本地商家引起兩極反應。
在本地主流媒體的報道中,不少商家認爲影響不大,但也有部分例外。
一名投書《聯合早報》交流站的民衆在一篇題爲《工等人的新加坡》投書中,申訴他在聘請本地員工下所面對的難題,尤其是難以讓本地年輕人長期留在工作崗位上。
這類擔憂其實不無道理。
根據人力部的《2020年勞動市場》報告,本地有近一半的低收入工友年齡在55歲以上,他們教育水平不高,同時大多數都從事行政人員、餐飲及零售業等行業。
新加坡人近年來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導致部分被視爲吃力不討好的工作乏人問津(必須強調這類工作並不屬于常被诟病是“外國人搶走本地人飯碗”的PMET職位)。
隨著年紀偏高的老員工逐漸離開工作崗位,老板們如何在外籍員工政策日益收緊的情況下,填補足夠的本地員工,將成爲一大難題。
部分行業面臨著難以聘請到本地員工的挑戰。(聯合早報)
當局或許可在未來考慮將外籍員工條例依不同行業及不同崗位做更細致的劃分。政府把普遍收入較高的金融服務業的就業准證門檻獨立于其他行業,並設下更高的標准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另一方面,也應著手改善藍領工作等工作崗位的外部形象及待遇,透過創造社會共識來提高本地年輕人投入相關領域的意願,以避免陷入又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的循環。
爲了拉近本地的收入差距,全體社會掏錢是難免的了。但如何盡可能緩解生活成本提升給全體國人帶來的壓力,以及確保整個社會所付出的成本能確實幫助到低收入群體,將決定這筆錢究竟掏得值不值得,會否心甘情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