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增千例確診病患的新加坡,未來的防疫之路走向如何?
新加坡政府本來的計劃和願景是好的,放寬防疫措施,恢複經濟,與新冠共存。但是放寬防疫措施後,本地的新增確診病例最近卻以四位數飙漲,讓民衆憂心忡忡。
專家說
傳染病專家認爲,公衆是時候承擔更大的個人責任,以及重新思考冠病與人類的關系。
隨著更多人接種疫苗,並非每名冠病檢測呈陽性的人都需要入院治療。多數患者可以居家隔離,用溫度計或血氧儀等簡單工具監測他們的體溫和氧氣水平,再開決定是否有必要住院。
目前新加坡每日新增的冠病病例中,有95%沒有症狀或症狀輕微,無需住院治療,因此本地醫療系統仍有足夠能力處理嚴重病例。大約40%患者在家中康複,15%至20%在醫院,其余則在在社區護理設施。
封鎖?NO!
冠病已經爆發了一年,我們明確的意識到,它是不能被消滅的。
隨著每個國家和每個個人認識到這一點,封鎖措施已經不再是上策,更重要的是,公衆必須承擔更大個人責任。
這意味著人們無需等待政府指示,自行決定是否走出家門同其他人見面,以及在感到不舒服時進行檢測。
可現實是,這一點其實很多人還無法接受。
這是因爲,目前政府仍然承擔了過多的社會職責,安全管理措施一改再改,讓公衆感到困惑。
“他們被告知冠病非常危險,即便他們身體狀況良好並已接種疫苗,他們也不能一家三口出去喝咖啡。但若真的受感染並發燒,他們卻要留在家裏而不要導致急診部負荷過重。對一般人來說,這是難以理解的。”
國大楊潞齡醫學院醫學系教授戴爾弗斯爾如是說。
只要病例沒有以倍數增加,現有的政策就足以協助新加坡過渡到冠病成爲地方性流行病的階段。
民衆勿恐慌
當更多人接種疫苗後,專家也認同,冠病不應該被視爲一種危險和致命疾病。政府要做的,是需要明確地向公衆傳達冠病是一種輕度疾病的信息。
戴爾弗斯爾教授表示,信息的轉變意味著即使社區病例真的達到數千起,人們也不應恐慌。
““如果有1000名身體健康的30歲和40歲患者接種了疫苗,那無需擔心。這些人極不可能需要醫療協助,所以你不應該因爲幾千人被感染而感到恐慌。””
專家認爲,如今需要關注的數字是那些在加護病房的病人、需要氧氣的病人,以及未接種疫苗者、年長者和免疫力下降者。
沒有人通過追蹤和隔離措施來處理地方性流行病,如骨痛熱症,關鍵在于管理這些病例,以盡量減少重症患者的負擔。
政府將加大投入
盡觀政府做好了與冠病共存的准備,但是現階段因爲對經濟的影響極大,所以政府正在投入更多資源,爲本地萬一出現每日新增超過5000個冠病病患的情況做准備。
如果出現每天新增超過5000個病例的情況,其中10%,或500個年紀較大、出現重症或有其他疾病的病患可能需要住院至少一個星期,政府要確保新加坡有能力應付這樣的情況。
實施短期的限制措施是個艱難的決定,不過,由于新加坡的醫療系統和醫護人員面對龐大的壓力,這些措施是必要的。
相關部門的工作人員表示,政府目前的兩大優先考量:首先是穩定醫療護理的程序,包括:居家康複的程序;其次是擴大醫療護理容量,以應付更多的每日病例。
有了短期的限制措施,當局現在能夠全力穩住醫療護理的程序,同時擴大醫療容量。
目前,新加坡整體的防疫策略沒有改變,還是致力于逐步重新開放經濟和社會。不過前提是不會導致,醫療系統承擔太大的壓力。
如果出現緊急情況,以及經濟再度陷入衰退,政府也會毫不猶豫地動用所有財政資源,包括國家儲備來協助企業和工人。
簡單來說,就是防控和經濟一把抓!希望新加坡能順利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