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收一放之間,如何才能有效抗疫又能讓經濟正常運作,真是一個艱巨的挑戰。(法新社)
作者 思路敦煌
自從我國近來每日病例持續過千,我們的國號就無奈地登上了各大國際媒體,成爲分析對抗疫情措施的國家個案。專家們困惑有之,不解亦有之。
事實上,對新加坡老百姓而言,我們又何嘗不是感覺措手不及?在數字與現實之間,我們該如何應對?
我基本同意官方提出的“與冠病共存“的大方向。
基于該策略,每日新增病患人數已不重要,關鍵是確保重症和死亡率必須偏低,守住醫療體系的正常運作。如同“與傷風感冒共存”那樣,即使每日數千人患病也不必驚慌,只要醫療體系不至于不甚負荷即可。
政府爲推動檢測作爲生活常態,從10月1日起,開設20家快速檢測中心(Quick Test Centre),提供公衆自費進行冠病檢測。(路透社)
然而我認爲,當局犯的最大失誤就是,實施“居家康複”的首周,官方自己就亂了陣腳、人手不足、人民沒能得到當局的及時回應、宣傳與安排也不到位,引起人民恐慌,結果無論有無症狀都往醫院沖。
官方習慣以數據來說故事,然而每日新增數據已嚇壞人民。 沒能在事前讓人民有時間做適當的心理建設是症結。一向習慣有政府出頭的民衆,現在反而産生了一種“怎麽到頭來又成了我的事”的心態。
也有前線人員感到困惑,目前到底是要怎樣?爲何提倡“與冠病共存”,卻又一直加強“清零”政策時的防疫措施?
新加坡疫情升溫,政府本周一(9月27日)再度收緊防疫措施,其中包括將社交聚會與餐館堂食的人數上限,從五人減少至兩人。(路透社)
其實,政府8月倡導邁入地方性流行病必須經過四個階段。目前僅只是第一階段而已,當然還須一邊保留加強版的防疫措施,一邊慢慢走向開放。
正確來說,我們正在進入一個無比艱難的過渡期,國人(包括我自己在內)仍未積累足夠助我們過渡到對岸的心理力量。
我國比較不同的是,隔離現在多轉成居家,當局卻忘了超前部署這一塊,而這一塊恰好是新加坡的短板。小屋全家共住,不是每個單位都有超過一間廁所,就算有也一般只是在主人房。感染冠病的若不是住在主人房,而是家中其他成員或房客,又該如何執行?
當局似乎也還沒將心理因素,例如遲疑、抗拒等反應考慮進來。這就足以讓人民因不知所措,而産生了抵抗心理。
近來媒體一直曝光居家隔離或進入護理設施隔離的不愉快案例,顯示了後勤支援與硬件嚴重趕不上疫情變化的速度,也跟不上基本需求。這樣的情況發生在新加坡實屬遺憾,也令人感到失望。
一些被納入居家康複計劃的患者向媒體申訴,他們不是聯系不上衛生部,就是遲遲得不到回複,要不然就是拖了好長一段時間才獲得當局聯系。(聯合早報)
MTAzLjE2Ny4xNTAuMTA1
更讓人措手不及的是,當局很快又調低居家康複的年齡,做家長的還未理清該如何安排小孩居家學習、自己居家辦公,家中就突然出現了確診病患,于是又得立即處理如何才能讓孩子與染疫家人共住的種種安排,想想都捏一把冷汗!
從商家的角度來看,他們在這個過渡階段必須承擔龐大的檢測成本,尤其是那些工作隊伍龐大、人員衆多的公司。隨著社區感染病例不斷攀升,他們只能窮于應付。不少公司不免覺得,還不如直接封城,或者加速進入地方性流行病模式,減少檢測的需求與程序。
一收一放之間,如何才能有效抗疫又能讓經濟正常運作,真是一個艱巨的挑戰。
我認爲在病毒依然肆虐的當兒,我們還不具備放下高度戒備的條件,必須繼續進行檢測和追蹤。
與此同時,在公共知識普及方面,側重點或許應該轉向醫療最新發展,例如那些更新更有效的檢測方式(新加坡研發的呼吸檢測儀,預計12月面世)、有效的新藥物、鼻腔噴霧疫苗、血清與疫苗合體的研發成果等等。
這些報道不但正面,也有助于加強人民普遍的心理期盼,看到各方各界其實都在努力朝著戰勝病毒的目標邁進。
魚尾獅公園周末的人群。(海峽時報)
很多專家表示,要有效對抗德爾塔變種毒株,國民至少要達到80%至90%的疫苗接種率。我國雖已達到,卻在那時迫不及待開放堂食和電影院,留下遺憾。
基于新加坡的國情,房子偏小,我認爲居家康複其實並不太現實。與其這樣,還不如確保官方醫院,包括社區護理中心有靈活的空間可以增設床位和醫療設備。
另一方面,國人將冠病視爲普通疾病的心理建設也是不足的。可能之前對這種疾病産生了太多恐懼,現在唯有依靠更廣泛和深入的宣導,不斷完善的硬件和醫療配備,才能讓我們一步步走到真正“與冠病共存”的那一天。
我知道官員也是凡人,也跟百姓一樣在疫情中積累經驗或犯錯,“摸著石頭過河。但是我們還是必須將錯估或錯誤減到最低最少,這樣才能平穩過渡到目標中的“與冠病共存”。
就算是專家梁浩楠醫生,也曾向媒體透露出“遲早輪到自己”的心態。但我們每個人都還沒做好心理准備,去接受這樣的精神“洗禮”,去坦然面對即將到來的那一次“審判”。這點心理建設仍有待加強。
現在唯有依靠更廣泛和深入的宣導,不斷完善的硬件和醫療配備,才能讓我們一步步走到真正“與冠病共存”的那一天。(路透社)
無論如何,身爲一介草民,我十分配合政府的大方向,也不會錯過每一項關于抗疫的措施、國際形勢或者醫療信息。這是對自己的責任,也是對社區的責任。
政府也一樣,只要將宏觀調度做到位,在硬件(後勤、床位和醫療設施)和軟件(心理防衛)上推己及人,任何人都會願意配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