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開家長會,媽媽們湊在一起聊得最多關于孩子的話題便是:孩子性格的好壞。有人說自孩子太害羞,很少在公共場合主動打招呼;有人說孩子太內向,跟周圍小朋友顯得格格不入;當然也有家長糾結于孩子太過人來瘋,沒有女孩子該有的矜持樣。
家長會有這些苦惱,是因爲我們對性格有一種習慣性的誤解,認爲性格有好壞之分,也一直在無形中給孩子這種壓力。殊不知,大人這種隨意的評價和負面的聲音,對孩子來說是非常糟糕的暗示,一旦父母給孩子貼上了“性格不好”的標簽,孩子便容易變得不自信和否定自己。
前陣子大火的動畫電影——《哪吒》中有一句台詞:“人心中的成見是一座大山,任你怎麽努力都休想搬得動。”在電影中,人人都把哪吒當妖怪,不管他怎麽努力都是一樣的結果。所以,他放棄了,自暴自棄的說:“他們把我當妖怪,我就當妖怪給他們瞧瞧!”如果周圍人都能對哪吒少一點刻板印象,多一點包容,那會不會是另一種結局呢。
俗話說,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父母常常希望孩子外向一點,無非是想讓他在班上更受歡迎,以後進入社會能更快的融入。但根據觀察發現,人際關系的廣泛與否,未來事業的成功與否,都和向內外向之間並沒有必然的聯系。就像是遊泳,他們只是用的不同的泳姿,但都可以到達終點。
比如,同樣作爲畫家,凡·高和达·芬奇就是典型的内向性格者,而毕加索和卡罗则是非常典型的外向性格。所以,你看,只要是自己喜欢的事情,和性格是否外向没有一点关系。
那我們應該怎麽對家裏的小孩因材施教,尊重他們的性格特點呢?這些性格特點又是什麽原因形成的呢?是天生的?還是後天的,帶著這些疑問,我看了德國知名性格咨詢專家、語言學家、知名分析師西爾維亞·洛肯的经典作品——《性格拼圖》。
作者認爲內向或者外向——在錯綜複雜的“性格拼圖”上,它們只是小小的一塊。這張性格拼圖決定著我們每個人的發展方向、興趣愛好、日常感受等。它有一個特別的遊戲規則:我們只能和他人一起完成拼圖。這個規則的含義就是:性格總是受到三個因素的影響——生物遺傳、社會環境以及個人意識的探尋。
首先第一個因素:生物遺傳。
生物遺傳即內向者和外向者的大腦差別。內向者的大腦相對于外向者來說,有更強的血流和更活躍的腦電活動、較長的神經通路、較敏感的杏仁體和較不敏感的伏膈核。所以這些特定的大腦區域與神經遞質的相互作用下,使得內向者更能積極處理內心活動、對環境也更敏感,相比較外向者,內向的人比較容易緊張。而外向者,在處理外部刺激時表現得更強,更趨向于追逐獎勵和令人興奮的事情,他們喜歡冒險、喜歡新的感官刺激和新鮮體驗。
各種各樣的差異使內向者和外向者在不同的領域具有優勢,當然,他們各自也有不同的障礙、需求和苦難。但是,在“自然環境”中,性格不可能被分爲內向和外向兩個清晰的類別,優勢和障礙也不是哪種性格獨有的,不過,性格的傾向性可以通過大量觀察得出。
我們只有在平時的生活中多用心觀察孩子,才能更了解孩子的性格特點。
第二個因素:社會環境。
很久以來,科學家一直在爲一個問題爭論:先天遺傳和社會環境,究竟哪個對人類性格的影響更大?如今,我們發現了答案——二者相輔相成。
沒有誰生下來就是一件完美的成品。嬰兒大腦的神經元連接是在出生後才發育完成的,它必須經過與撫養人的交流才能完成。所以,大腦的這一特性決定了其對社會環境的高度適應能力,而不同的環境因素又影響著性格的形成。
一般來說,和睦的家庭環境,確實會影響孩子的性格,在充滿愛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會更加具有樂觀、積極、自信等性格特征。
第三個因素:個人意識的探尋。
影響性格的第三個因素,同時也是最具有吸引力的因素:通過自由意志做出決定的能力。
我們不能選擇自己的生理特征,也無法完全決定所處的社會環境,但是,我們能做到一點,自主的做出選擇,選擇生活的意義和價值。
這一點對育兒來說,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個人意志,理解他,成爲他背後的依靠,不管是內向也好,外向也罷,那都只是他自己獨有的性格特點,我們能做的,就是尊重他就好了。
在我們生活的所有領域都存在著內向者和外向者的傑出代表,他們都成功地自主選擇職業道路,並且收獲了被大家認可的成績。我們應當正確的認識孩子的性格,它們只是孩子在以後做決定時,更傾向于選擇的方向而已。
了解了性格形成的原因,作爲父母,最關心的當然是,怎麽樣可以根據孩子的性格特點來輔導孩子學習。
在很多的班級和教育機構中,外向者有時看上去遙遙領先:他們樂于表達、經常發言、在小組討論中表現突出……總之,他們在課堂上有很高的積極性,也更容易得到老師的贊賞。這種現象證明了一點:外向者比內向者更引人注目。但是,如果仔細觀察,你就會得到完全不同的結論。
在小學階段,外向者比內向者表現更好,但是這種情況會在高中和大學之後發生反轉。在解決問題時,外向者傾向于簡潔實用的途徑和快速的行動,他們很善于將知識轉化爲行動力,學習的內容越抽象、越專業,這種外向能力的優勢就越弱。而內向者的安靜、專注力、意志力、分析性思維等優勢能幫助他們處理複雜的學習內容。
所以,父母在輔導作業時,要根據孩子的性格特征,幫助孩子選擇學習方法,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
一、內向者的學習。
1、由內而外
·顺序:先理解,再运用。
·避免误解:安静往往意味着思维的活跃。
·工具:在学习过程中加入写作环节。
2、對刺激敏感
·学习速度不要太快:为学习、提问和过度提供足够的空间和时间。
·降低不断变化的环境刺激:培养习惯和规律,做好信息过滤的准备。
·注意提供课间休息,避免干扰,与听讲人互动。
3、注重安全感
·介绍环境和可预见的学习过程。
·允许犯错误,提供足够的结构和引导。
·遵守诺言。
二、外向者的學習
1、由外而內
·顺序:先获得感官经验,再处理信息。
·工具:加入口头表达环节,可以和内向者的写作环节同时进行。
2、喜愛刺激
·避免无聊:变换学习形式和方法,提供尽可能多的感官体验渠道。
·允许活跃的学习氛围和快节奏的进度。
·强调积极解决问题。
·控制清晰的规则和陈述,允许即兴反应。
3、注重獎勵
·利用竞争等元素设计紧张有趣的学习过程。
·用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实现能量管理。
·明确展示学习内容的实用性。
·遵守诺言。
輔導孩子學習,我們最終拼的不過的心態,在這件事上我一向很佛系,也接受孩子很有可能就是一個普通人的事實。盡管如此,我還是願意多學習一些知識,多了解一點孩子,即使他是一個普通人,但也希望他做一個樂觀、自信的普通人。在孩子成長和學習過程中,我認爲,父母只需要在其中起到循循善誘、監督和鞭策的作用即可,不要給孩子額外的,關于性格是否外向的壓力。
美國哲學家拉爾夫·沃尔多·艾默生说过,不要試圖讓每個人都像你一樣,一個你已然足夠。內向者的溫柔、安靜的智慧,謹慎、傾聽的能力,這些性格特征可能是無比珍貴的。同樣珍貴的還有外向者的熱情、勇敢的行動力,真誠的關懷。我們要做的只是發現孩子的與衆不同,珍視他的特別之處,因爲那是獨一無二的他。
洛肯博士在《性格拼圖》一書中,爲我們提供了一個觀察自己的獨特視角,同時能讓我們反思關于對待孩子性格差異上的糾結和苦惱。內向或者外向的性格特征可能會深刻地影響著孩子,但是它不會決定孩子的生活,它只是孩子在做決定時更傾向于選擇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