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8月9日,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成爲一個有主權、民主和獨立的國家。
獨立,對任何一個國家的人民來說,都是一個盛大節日;可是這一天,新加坡人心情沉重,時任新加坡自治政府總理的李光耀也情不自禁掩面痛哭。
而馬來西亞人則歡呼雀躍,載歌載舞慶祝,因爲他們終于甩掉了一個包袱,清除一個定時炸彈。
如今新加坡獨立一半個世紀,經過努力奮鬥,經濟迅速騰飛,變成一個地區強國,成爲亞洲四小龍之一,人均GDP達到6.4萬美元,甚至超過了美國,是馬來西亞的6倍左右。
面對這樣的結果,馬來西亞人作何感想,現在他們會因當年將新加坡趕出聯邦而後悔嗎?
面對繁榮富強的新加坡,馬來西亞人心裏五味雜陳,肯定會妒忌新加坡的繁榮,但大多數馬來西亞人是不會因爲當年將新加坡趕出去而後悔的。
之所以這樣說,是有原因的。
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本來就不是一個國家,就像當年的巴基斯坦和孟加拉一樣,都是英國殖民的産物,是水火不相容的兩個國家。
巴基斯坦的主要民族是旁遮普族,信德族,巴丹族,主要宗教是伊斯蘭教;孟加拉國的主要民族是孟加拉族,主要宗教是伊斯蘭教、印度教、佛教和基督教。
而新加坡的民族以華族爲主,馬來人人數居于次要地位;新加坡的第一宗教是佛教;伊斯蘭教居于次要地位;馬來西亞恰恰相反,馬來人爲第一民族,華人人數居其次;馬來西亞的大多數人信奉伊斯蘭教,信仰佛教的人稍少。
所不同的是,當年的孟加拉和巴基斯坦是在英國人操縱下合並在一起的,當時兩國人民就不情願,屬于強扭的瓜。
因此,合並之後的兩國次摩擦不斷,最後巴基斯坦爲了挽留孟加拉(東巴基斯坦)不惜大打出手;雙方經過一場惡戰,印度也赤膊上陣、推波助瀾,孟加拉才獨立出去。
而當初新加坡人是在二戰之後,經過公投,甘心情願跟馬來西亞組成聯邦的;馬來人對此也非常高興,完全接受。
當初新加坡爲什麽願意加入馬來聯邦?馬來西亞後來爲什麽又要將新加坡人趕出聯邦呢?
新加坡和馬來西亞都曾是英國的勢力範圍,兩地在19世紀先後成爲英國殖民地,被英國殖民者統治。
兩地的差別是,英國對新加坡的統治是全面的,對馬來西亞的統治是部分地區,當地還存在著土邦部落被蘇丹統治。
二戰期間,日本通過發動太平洋戰爭,占領了東南亞;後來在美軍的主導下,將東南亞各國解放,英國在這裏的殖民統治宣告結束。
英國不甘心退出曆史舞台,在戰後希望卷土重來,恢複自己在該地區的影響,所以産生了將其在馬來半島的殖民地合並在一起,建立馬來聯邦的構想。
而美國等西方國家,也希望成立一個聯合體抗衡社會主義中國。
1945年9月,英國工黨內閣于正式批准了“馬來亞政策指示草案”,這個草案最要緊的兩條是:
一,將各個土邦更加緊密地聯合起來建立馬來亞聯邦。二,剝奪馬來各個土邦蘇丹主權,使其徹底喪失對馬來亞的統治權。
在英國的主導下,馬來亞聯合邦在1946年底宣告成立。
新成立的聯合邦由9個馬來州屬和槟城及馬六甲2個州,共11個州組成。
馬來亞聯邦擁有行政方面的自主權,軍事和外交上的權力被英國控制。
自此,英國象征性地恢複了對馬來半島(除了緬甸和泰國)的統治。
但是英國人的美夢不久便落空了,因爲在二戰之後,人民覺醒了,國家要獨立、民族要解放已經成爲勢不可擋的時代潮流,馬來人也開始了爭取獨立的鬥爭,把英國人搞得焦頭爛額。
握不住的沙,只好揚了它;1957年8月31日,英國內閣經過激烈辯論,允許馬來亞聯合邦獨立。
需要指出的是,這時候的新加坡並不在聯邦之內。
二戰後期,盟軍趕走了日軍,英軍在1945年9月卷土重來返回新加坡;但是戰後的新加坡跟戰前截然不同,已經物是人非,人民要求自主地方呼聲越來越高。
在此情況下,英國政府不得不做出讓步,給新加坡人一定程度的自主權,以維護穩定。
此後的數年間,新加坡經過選舉,成立了議會,並在1953年底修改憲法,享有較大的自治權。
對于這個結果,新加坡人並不滿意,李光耀領導的人民行動黨開展了不懈的鬥爭。
經過艱苦談判,英國政府不得不再次做出讓步,在1959年允許新加坡成立自治邦,舉行全國大選。
結果李光耀領導的人民行動黨在51個立法議院議席中贏得43席,在同年6月5日,李光耀出任新加坡首任總理。
到此爲止,新加坡事實上已經獲得獨立,成爲一個主權國家。
既然如此,新加坡爲什麽還要加入馬來亞聯邦?
需要說明一點,組成聯邦的構想是馬來西亞方面首先提出的。
1961年5月27日,馬來亞首相東姑阿都拉曼率先提出了馬來西亞聯邦的設想。
這個聯邦除了馬來亞,還包括新加坡、文萊、沙撈越和北婆羅洲(沙巴)聯合起來組成的大聯邦計劃(文萊沒有加入)。
馬來亞首相提出這個設想,是受時局影響,爲了遏制馬共在那裏的發展,擔心政權被共産黨顛覆。
當時馬來半島活躍著一支馬來亞民族解放軍,是在馬來西亞共産黨領導之下,他們的宗旨是開展武裝鬥爭,將人民從英國殖民者統治下解放出來。
東姑首相擔心星火燎原,在那裏出現一個跟古巴一樣的社會主義政權。所以他想建立聯邦,共同對付馬共。
因爲馬共非常活躍,不僅在馬來亞,在新加坡也有很大影響;只有組成聯邦才能采取統一行動,遏制馬共發展。
盡管如此,還需要各方同意;正像俗話說的,一只手拍不響。
東姑首相之所以能如願以償,是因爲得到了新加坡的積極響應。
李光耀同意加入聯邦也不是心血來潮,而是經過深思熟慮,有自己的如意算盤。
首先,是爲了對付馬共滲透。
當時新加坡不是鐵板一塊,除了執政的人民黨,還有左翼和右翼政黨。
馬共的主張得到了左翼政黨,甚至也得到了新加坡人民黨內一部分人士的同情和支持。
李光耀擔心這樣下去,會影響新加坡的穩定,危及自己的統治;所以他主張加入聯邦,抱團取暖。
其次,是爲了新加坡經濟發展。
新加坡資源貧乏,只有淡水和森林資源。
相比之下,馬來西亞資源豐富。該國的橡膠、棕油和胡椒的産量非常高,出口量也居世界前列。馬來西亞的錫和石油儲量也非常高;此外當地的鐵、金、鎢、煤、鋁土、錳等礦産也有較高儲量,還盛産熱帶硬木。
兩國合並後,新加坡資源不足的短板就能彌補。
不僅如此,馬來西亞面積是新加坡的兩倍,人口也比新加坡多三倍以上,兩國合並之後,能爲新加坡産品提供廣闊的市場。
新加坡加入聯邦之後,可以與馬來亞取長補短,互通有無,消除各地之間的貿易壁壘與經濟競爭,對新加坡經濟發展産生積極影響。
因此,李光耀領導的政黨對加入馬來西亞聯邦翹首以盼。
而新加坡人民在李光耀的影響下,也對加入聯邦充滿期待。
因此,在關于加入聯邦舉行公投中,有超過七成的新加坡民衆投了贊成票。
馬來亞和新加坡組建聯邦,堪稱是你情我願,水到渠成。
1963年9月16日,馬來西亞聯邦正式成立,聯邦的百姓奔走相告,像過節一樣高興。
可是好景不長,兩年之後這個被寄予厚望的聯邦就解體了,成爲新加坡人的痛苦回憶。
之所以如此,既有經濟原因,也有政治原因。
經濟原因是新加坡人覺得自己吃虧,要上關稅的40%(後來增加到60%%)給中央政府,協助聯邦其它地區如婆羅洲及砂拉越的防務。
新加坡産品在聯邦的其它地區無法正常銷售,遭到“歧視性對待”。
如此一來,加入聯邦就失去了意義,新加坡人心裏的不滿情緒逐漸增加。
馬來人同樣也感到不滿,一是覺得新加坡在繳稅時不積極,經常拖欠;二是馬來亞的工業基礎非常薄弱,新加坡工業快速發展犧牲了馬來西亞的資源。
政治原因則是新加坡是以華人爲主(華人占70%,馬來人占23%),馬來亞是馬來亞人爲主(馬來人占67.4%,華人占24.6%);彼此代表的是各自的利益,種族矛盾無法調和,都不願意做出讓步和妥協。
最讓人擔憂的是,馬來亞華人人口總數僅次于馬來人,新加坡的馬來人人口總數僅次于華人,彼此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新加坡的馬來人和馬來亞的華人都覺得自己受到歧視,各自的政黨都覺得對方幹涉了自己的“內政”,鼓動種族騷亂。
馬來西亞憲法規定新加坡公民和政黨不能參加馬來亞的大選,馬來亞的公民和政黨也不能到新加坡從政;但是彼此都向對方地盤發展,都挖對方的牆角,沖突不可避免,矛盾不斷加深。
馬來亞的主要政黨巫統、馬華華會、印度人國大向新加坡滲透,在1961年組成了新加坡聯盟,並參加了1963年的新加坡大選。
新加坡人民黨也不甘示弱,以牙還牙;在1964年3月1日,宣布成立全國性的政黨,參加3月份舉行的馬來西亞大選。如此一來,引起了巫統恐慌,如果人民黨獲勝,新加坡人李光耀必然成爲首相,馬來亞就會變天。
兩個政黨的敵對情緒勢必傳染給民衆,種族矛盾到了不可調和地步,終于爆發。
1964年7月21日,覺得受到歧視的新加坡馬來人,在紀念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誕辰的遊行中跟華人爆發了激烈沖突,整個新加坡陷入恐怖之中。
在這次席卷全國的暴力沖突中,22人死亡,461人受傷。事件發生後,李光耀把矛頭對准巫統,指責這個馬來亞的執政黨煽動民族敵對情緒,應該對暴力沖突負責。
9月2日,新加坡再次爆發種族沖突事件,共有13人在這次事件中身亡,105人受傷。
1965年5月3日,李光耀發表講話,宣稱“馬來人……三分之一的新移民是最近100年內移來的”。
他的講話被認爲是對馬來亞人的公開歧視,是火上澆油。
巫統內的激進分子甚至主張對李光耀繩之以法,對他實施逮捕。
如此一來,一場大規模的種族沖突將會在聯邦爆發,畢竟馬來西亞也有400萬華人。
但作爲溫和派的首相東姑經過反複權衡之後,作出了痛苦的決定:好聚好散,把新加坡從聯邦之後“請出去”。
日後,東姑回憶道,“我已經在早些時候向作爲李先生代理人的吳慶瑞先生提到過,唯一的選擇是分開。”
但李光耀並不願意分開,他動情地說“我不可能是一個馬來人,但我可以是個馬來西亞人,我希望是建立一個包含多元種族的馬來西亞。”
但東姑的決心已定:“我打定了主意,我們各走各的路,互不打擾。”
1965年8月9日上午10時,新馬分離議案在馬來西亞國會以120:0的表決結果獲得通過。
實際上,新加坡是被開除出了馬來西亞聯邦,大大出乎新加坡領導人李光耀的預料。
據報道,當李光耀向新聞界宣布新加坡獨立的時候,聲音哽咽,“因爲他半生爲之奮鬥的理想破滅了”。
他甚至說“1965年8月9日對新加坡人民來說,不是什麽值得慶祝的日子”。
李光耀當時對新加坡的前途非常悲觀,他在回憶錄中寫道:
“前途是渺茫的……我們分了出來,一切都得靠自己。”
但是新加坡雖然資源貧乏,但是地理上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是連接印度洋與太平洋的馬六甲海峽的出入口。因此新加坡以航運、轉口貿易爲依托,大力發展商業、通訊和旅遊業,經濟蓬勃發展,創造了積極奇迹,把馬來西亞遠遠地甩在後面。
那麽,馬來西亞人會後悔嗎?肯定不會後悔。
因爲兩國的民族結構不同,宗教文化矛盾突出,聯邦的存在會影響到經濟發展。
馬來西亞聯邦跟美利堅聯邦不同,美國建國初期大多數居民都來自英國,種族和文化差異不大。
後來美國雖然成爲一個多種族國家,但移民是漸進的,後來的移民得到了融合。而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原本不是一個國家,聯邦在成立之初,就有華人和馬來人兩大族群,馬來人和華人種族不同,宗教不同,文化和價值觀也截然不同;如果不分開的話,民族矛盾無法調和,利益分配難以讓各方滿意,勢必會引起社會長期動蕩,兩地的經濟也難以健康發展。
可以確定地說,如果當年不分家的話,馬來亞聯邦的經濟不但不能達到新加坡那樣的水平,甚至連馬來西亞現在的水平也難以達到。
不管怎麽說,兩國能和平分手,沒有像巴基斯坦和孟加拉那樣大打出手,對兩國人民來說何嘗不是一件好事,有什麽可後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