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80年代初的新加坡,被譽爲“亞洲四小龍”之一
新加坡共和國,簡稱新加坡,舊稱新嘉坡、星洲或星島,別稱爲獅城,是東南亞的一個島國,政治體制實行議會制共和制。新加坡北隔柔佛海峽與馬來西亞爲鄰,南隔新加坡海峽與印度尼西亞相望,毗鄰馬六甲海峽南口,國土除新加坡島(占全國面積的88.5%)之外,還包括周圍63個小島。
新加坡島開始受到重視是在14世紀,來自室利佛逝的王子拜裏米蘇拉在該區域建立了馬六甲蘇丹王朝,後來葡萄牙人在1613年焚毀了河口的據點。8世紀至1824年,新加坡屬柔佛王國的一部分。
1819年,英國不列顛東印度公司雇員史丹福·萊佛士登陸新加坡,並開始管轄該地區。1824年,新加坡正式成爲英國殖民地,最初隸屬于英屬印度殖民當局管轄。
1867年,新加坡升格爲海峽殖民地,受英國直接統治。隨著蒸汽船的發展以及蘇伊士運河的開通,新加坡成爲航行于歐亞之間船只的重要停泊港口。1870年代前後,當地橡膠種植業發展蓬勃,新加坡也成爲全球主要的橡膠出口及加工基地。
到19世紀末,新加坡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繁榮,當時的貿易增長了八倍。一戰結束後,英國也在新加坡斥資五億修建了一個海軍基地,時任英國首相的溫斯頓·丘吉爾還稱新加坡爲“東方的直布羅陀”。
1941年日軍開始出兵東南亞地區,作爲英國在東南亞的政治經濟中心,日本必須拿下新加坡才能徹底把英國人趕走。1942年2月15日,英軍總司令白思華宣布無條件投降,逾13萬名英國、澳洲、印度等守軍淪爲階下囚,這是英國軍史最大浩劫(新加坡之戰)。日本在接管新加坡後改名爲昭南島。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經曆了3年多的苦難,隨著日本的投降,新加坡人和居住在新加坡的華人無不高興。據不完全統計,在日本占領超過3年的期間約有2萬至5萬名華人慘遭殺害。戰後,多個地方相繼發現被屠殺者的遺骸。
961年5月,馬來亞首相東姑阿都拉曼公布了想把新加坡、馬來亞、文萊、砂拉越和北婆羅洲聯合起來組成馬來西亞。對此,李光耀決定舉行全民投票,最後71%的人投了贊成票。于是在1963年9月,新加坡脫離了英國的統治正式加入馬來西亞。
1965年8月9日,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成爲一個有主權、民主和獨立的國家。建國以後,新加坡人民的集體危機感成經濟奇迹原動力,靠著勤奮的打拼在逆境中求得生存。成爲經濟發達的“亞洲四小龍”之一。攝影:Doi Ku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