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綿將近兩年的疫情,遇上 PSLE(Primary School Leaving Examination,小學離校考試)改變計分規則,本來考完就能歇口氣的小六生家長們又不得不投入到對新規的研究中。失去了經過多年打磨的 T-score 截分點的參照,只能摸著石頭過河,心裏多少有些沒底。 (圖源:教育部長陳振聲臉書)新加坡教育部從 1980 年1起開始給出考生每一門考試的分數(在此以前,僅顯示“通過”或“不及格”)並引入T-score 的計分方式,用于將學生分配進入不同教育模式的中學(或源流)。簡單講,考生的單科原始成績通過T-score 的加權計算,最終的分數直接反映了每一個孩子在整體考生裏的明確排位,差一分就失之交臂。而新規下的 AL 計分制,則是將考生的原始分數進行分段,分數越高,AL 計分越小。圖表 1 AL 計分1 Primary School Leaving Examination, by Sim, Cheryl,https://eresources.nlb.gov.sg/infopedia/articles/SIP_2016-07-08_114217.html圖表 2 T-score 和 AL 計分對照圖 2 整理了以曆年來錄取分數排在前 14 位的中學指導劃線,也就是家長們心目中的第一梯隊和第二梯隊的學校。在新計分系統下,4 分最優,而“四大名校”的錄取分數在 6-7 分的區間。而提供直通車(IP)的學校裏,9 分幾乎是底線。教育部在解釋爲何要這樣調整的時候,是爲了讓考生(和家長)不要過分看重考試分數,尤其是最後那一分。事實上,考生們是不是真的可以不再在意最後那一分,還是像家長們普遍所說的,換湯不換藥呢?我們用幾個案例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1.單科成績十分優秀,但其它三門科目都很普通的考生。在男孩裏,這樣的考生不少,大多是數學或科學十分突出。在 T-score 的計分系統裏,這樣的考生可能還有不少 IP 學校的選擇,但在新計分體系下,選擇就非常有限,甚至都有些危險了。考生 A 數學極其優異,科學也能到 A,但語言類,英語和母語都普通,這樣的考生在 T-score 裏仍然能以優勢科目拿到 257 分,如果是一位新加坡籍的男生,他基本屬于四大的尾巴,第二梯隊的頭,有至少有七所以上的 IP 學校選擇。換算成 AL 計分,他只剩第二梯隊的三所學校。如果該考生的語言類再考低兩分,他與 IP 便無緣了。但在 T-score 計分下,他依然在第二梯隊的中部。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在新計分系統下,嚴重偏科的考生是受到影響最大的群體,新系統相當的不友好。 2.兩門語言類突出,另外兩門理科則普普通通。女孩子多是語言類科目有優勢,而數學和科學則平平,有見過母語考出接近滿分,而數學卻連 80 都很難達到的例子。我們來看看這樣的考生在新計分規則下是怎樣的。當兩門語言類的成績穩定在 90 以上,也就是 AL1,另外兩門在 2-3 之間。總分區間 7-8 分,女校裏除了萊佛士女校以外,選擇余地仍然非常大。和之前的 T- score 計分相比,只有個別學校有偏差。所以,這樣一類考生,如果有兩門成績能拿到 90 以上,另外兩門保持在 85 上下,差異不會和 T-score 特別大。但很可能還需要一點好運氣,因爲如果其中一門少考一分,或者有兩門都卡在了計分段的最高一分,那麽 AL 的總成績就會有很大的波動。 同樣是這個考生,英文和數學各少考了一分,放在 T-score,總分也只少了有一分,基本構不成大的影響。而在 AL 系統裏,一下多了兩分,那幾乎就是 RI 變成 RV 的結果。所以,這種情況下,新系統的運氣成分其實是比 T-score 更高, 除非考生能十分穩定的發揮在某個水平線之上。3.四門平均,都不是很突出,但都能達到優秀。 盡管看起來四門都優秀遠比一門突出難,但事實上,四門拿到 90 以上的考生基本離不開家長的支持和監督以及長時間養成的有規律的學習習慣,而一門突出的考生通常是在某方面有天賦,或者學習全憑自己興趣的“聰明孩子”。前者 是可以在一定基礎上加以培養而達成的目標,後者卻不一定能。 可以看出,四門均優的考生幾乎是新系統裏唯一比 T-score 有優勢的。如果是女生,260 在舊系統裏幾乎與四大無緣,而在新系統裏卻可以通吃。也就是說,AL 新系統最厚待的是四門平均優秀的考生。結合以上三個案例,可以得出以下幾個結論,家長也可以通過這些結論來調整考生的學習計劃:
第一, 單科特別突出的考生必須要提高短板,AL 的積分系統不再給 90 分以上的優秀任何獎勵。也就是說,“成績好”的定義是好到 90 分即可。偏科考生至少要將弱勢學科提高到 85 左右的範圍,才能拿到 IP 學校的入場券;第二, 側重文科或理科,即兩門優秀的,穩定拿到 90 以上,而另外兩門則要目標在 85 以上,穩定在 80 以上;第三, 新系統的最終指向就是全面發展,四門都好,四門都不需要特別好,畢竟考生的精力是有限的,這時候分布在每一門上的時間安排就顯得更加重要了。
如此這般在 AL 系統下填報志願就比在 T-score 下更需要技術含量了。因爲 AL 下一定會有很多同分學生,優先錄取的秩序分別是: 1、國籍:公民>PR>外國人;2、選校順序;3、電腦抽簽。 落到每個考生的頭上,能左右的只有一點,就是填報志願時的選校順序。 如果要確保 IP 學校的錄取,那麽在這個梯隊內一定要拉開檔次。也就是說,第一志願報了萊佛士,第二志願絕對不要浪費在華中上,反之亦然。第二志願甚至連德明都不能輕易嘗試,可以看的是公教或淡馬錫這些截分點更寬松的學校。所以認准第一志願,少一分是最重要的。如果剛剛壓線,則要有足夠的心理准備去到下一個梯隊的學校。 分析到這裏發現,原來教育部的初衷也許達到了。機會和運氣成分的增加,也許是另一種方式讓學生和家長感受到,除了最頂尖的那一批考生可以毫無懸念的進入最好的學校之外,剩下那些並不是十足把握的,幾分可上幾分可下的,必須要徹底放平心態:人生的隨機性也許無處不在,而一次考試的決定性並不像你想的那麽重。 (圖源:Unsplash) 看回最初宣布這項新規時,教育部曾明確指出新規的目的是不再排位,強調學生的全面發展,並且希望借此弱化 PSLE 在個人升學道路上的決定性作用。這麽看來,這的確是重要的一步。 如果把教育看得更加長遠一些,我們不難發現,最終在行業裏的翹楚,絕大多數都是在很早的時候發現了自己的興趣或專長所在,並在一個領域做深做透。而這樣的人才,中學在名校的比例其實遠低于我們對成功人士的想象。 (圖源:Unsplash) 再退一步說,教育的終極目標是什麽?就是從名校到名企嗎? 我相信從理智出發,大多數家長都不會這麽認爲,但因材施教卻是教育裏最難的級別。誰都知道學習成績優異,但沒有自己的主見,一切以不出錯爲指導,最終還是淪爲打工人,但在接受高等教育之前,大部分華人家長還是很難接受一個成績沒那麽好,但處處有自己的主見(意味著可能處處與家長作對),敢于探索也敢于失敗(意味著不按常規出牌)的孩子。 所以,家長們養育孩子的過程也是充分認知自我的過程,相信孩子,發掘孩子自身的特點並加以引導,不過分迷信分數和名校可能才是家長們自我救贖的唯一出路。
欲了解更多關于PSLE 計分新規,可加微信號:xinjiapoyan11,也歡迎大家掃碼進入“新加坡教育群”交流。
(圖文由新加坡華洋國際教育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