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這停一下,大家可以拍照。”6日,作爲校外培訓研究領域開創者及奠基人,馬克·貝磊教授在第19屆上海國際課程論壇上報告,他經過多年國際比較研究,列出各個代表性國家和地區,校外培訓也就是“影子教育”規模在總體教育中的占比。
在線上線下與會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及各國學者或多或少有些驚訝:比如韓國“影子教育”規模在小學和中學分別占比81%和56%;新加坡的這兩個比例也在世界上數一數二,達80%和60%;日本初中三年級則占65%,超過傳統意義上“教育”自身的比例。即使英格蘭,在學習生涯的某些時期達到25%比例,而倫敦地區則高達42%,與中國大陸不相上下。
可以說,作爲“影子教育”的校外培訓,絕非中國專利,甚至用貝磊教授的話說,“這不是‘拿筷子’國家的特殊現象。”這位目前擔任華東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國際校外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的外國專家,援引2017年統計數據表明,中國大陸“影子教育”規模約占48.3%,其中學科類占37.8%。從城鄉分布看,一線城市占比43.4%,二線城市占48.8%,其他縣市占41.8%。總體上,城鎮占比44.8%,農村占比21.8%。
貝磊直言,校外培訓是一個愈演愈烈的全球現象,從亞洲、包括北歐在內的歐洲、南北美洲以及非洲,都是如此。正因如此,中國當下“雙減”的“重拳出擊”也受到世界關注,但類似舉措並非世界首例。據其團隊的國際研究發現,一些國家的校外培訓曆史更爲悠久,並且長期活躍,而這些國家的政府也嘗試抑制或規範校外培訓多年。譬如,斯裏蘭卡、埃及、韓國等,分別在1944年、1947年、1955年時都已出台類似“雙減”的相關政策。
不過,一些國家如韓國私人輔導産業目前仍顯得無法動搖。對此,韓國成均館大學教育系教授Bae Sang-Hoon通過視頻在線呈現了2007年以來韓國國家統計局收集的全國課外補習縱向數據分析結果,發現課外補習可能最能預測社會分層,“韓國課外輔導規模未有縮減的原因,不僅僅在于公立學校的教育質量不夠,也在于人們對于階層流動與社會再生産的普遍渴望。”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了解到,“影子教育”在學校以外的培訓內容也應一分爲二。上海市教育學會會長尹後慶在梳理中國校外教育發展曆史時,援引北京調查機構對興趣班與補習班的比較研究數據表明,在一線城市,中小學生對非學科類的興趣班參與率,隨年級遞增而反向遞減:小學參與率達47.5%,初中降爲24%,高中僅10.1%。
值得注意的是,校外培訓其實與家庭教育不無關系。尹後慶在華東師大分析數據表示,在小學階段,母親受教育水平爲高中及以上的學生,興趣班參與率高于補習班參與率;到初中,興趣班參與率大幅下降時,只有母親學曆水平爲本科及以上的學生,其興趣班參與率才維持在較高水平。此外,參與興趣班與家庭經濟背景同樣相關,城鎮地區有興趣班支出的家庭生均教育支出,是沒有興趣班支出家庭的1.9倍,其家庭總收入也是沒有興趣班支出家庭的1.3倍。
“校外教育已不僅僅是學校教育的補充,校內教育與校外教育的界限日益模糊,橫亘在兩者之間的壁壘正在消解。”尹後慶認爲,政府舉辦的校外教育單位應在校外教育領域發揮主導和引領作用。在他看來,展望校外教育發展,應適應時代需求,努力形成多樣化、多層次、全系列的校外教育格局,形成與校內教育相互交融、有益補充的校內外育人共同體,讓優質校外教育資源惠及所有的青少年學生,實現更大範圍的校外優質資源共建共享。
欄目主編:徐瑞哲 文字編輯:徐瑞哲
本文圖片來源:華東師大
來源:作者:徐瑞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