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年,36歲的張喜文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改變:他在巨大壓力下買了人生第一所房子,開始獨居;辭掉工作,開始了別具意義的空檔年。
對張喜文來說,家是一個可以完全放松自己,卸下所有防備的所在,而買房就是給自己打造家的機會。
改變背後有哪些“動力”、挑戰和收獲?他受訪分享爲何選擇了非常規人生路。
每個人都需要避風港,特別是在冠病暴發後,更多人意識到自己原來已經倦怠,家庭生活失了衡,對于居住空間也有了更多反思。
對張喜文(36歲)來說,去年無論是工作或私人生活,都感覺自己被困住了。他在2010年大學畢業後就一直從事全職工作,間中考取了碩士學位,生活步伐緊湊。熱愛表演藝術的他在2014年找到了夢寐以求的工作:在藝術團體擔任研究專員。不過,他近年漸漸感覺過勞,而且付出沒有得到認可或同等回報。
工作和生活都欠缺滿足感,結果持續感覺疲累不堪,過去的“解藥”是一個人出國旅行,但各國因冠病而封鎖邊境,他感覺自己宛如走進谷底,走不出去。他決定辭職,給自己一個“空檔年”(gap year),讓自己有仔細思考的時間和空間,重新“啓動”。張喜文引述勵志演說家Jay Shetty說過的話:工作一段時間之後不妨給自己放個長假,這個“空檔年”可以用來休息,也能用作探索人生新方向。
張喜文說:“去年4月開始實施阻斷措施時,我起初還興致勃勃。除了用Zoom和同事與朋友保持聯系,我還爲家人下廚,在房裏做運動。但宣布延長阻斷措施時,我感覺自己的精神力量開始崩裂。”
他一向喜歡趴趴走,無論是旅行或往返公司和住家都好,閑暇時常到劇場看戲或和朋友相聚,這一切都在冠病暴發後被迫暫停。“我每天都感覺疲乏,掙紮著熬過每一天。”
去年5月,他通過社媒詢問應去哪裏咨詢心理健康專家,很多朋友紛紛回應。“有些人原來很多年來都一直向治療師求助,只是沒人會公開談論這些事。”
張喜文最終通過一家提供線上輔導的公司Talk Your Heart Out接受心理治療。輔導員除了幫助他消除焦慮,也支持他搬出去自己住。張喜文坦言:“我愛我的父母親,但一整天和他們一起悶在家裏,讓我們的感情面對壓力。”
單身購屋的波折與壓力
對張喜文來說,家就是一個可以完全放松自己,卸下所有防備的所在,而買房就是給自己打造家的機會。他認爲“家”不一定是實體環境,還是一個精神空間,亦可能是一個讓自己感覺安全的人。“我希望我的家是安全、平靜的避風港,是一個能讓我療愈並成爲最好的自己的一個地方。”
不過,單身購屋讓他承受一定的壓力,甚至感覺有點羞愧。他解釋,國人的人生藍圖就是找個人結婚,申請預購組屋,然後生孩子。“偏離規範的時候,需要很大勇氣才能實行B計劃。你可能還得說服家人、朋友。”
他開始物色房子時,身邊親友都以爲他只是說說而已,沒人料到他會選擇離開“先找伴,再買房”的軌道。“振奮人心的是,現在有更多年輕人在20多歲時搬出來住,希望這個現象會讓我們接受,生活方式其實非常多樣。”
張喜文遇上的另一個挑戰是:房屋經紀不了解他既爲單身者爲何還要急著買屋,經紀甚至告訴他不應在轉手市場找房子,應直接購買新屋。“新推出的住宅項目必須等兩年到四年才能完工。雖然增值的可能性較高,但那不是我的目標。”
他換了房屋經紀,終于在幾個月前找到了建在一個小山坡上的轉售組屋。張喜文把自己的經曆和心得記錄在社媒專頁“住在小山上” (instagram.com/stayingonthehill/)。
家是寫給自己的情書
張喜文在YouTube的家居視頻聽過某屋主形容“家真的是寫給自己的情書”,他認爲這句話非常有意思,搬進新家後便在自己的小窩放置了許多心愛的東西,例如植物、畫作和書本。他也在臥房一角設計了練習正念的空間,每天起身後就在那裏打坐,那是他找到平靜的方式。
張喜文說:“這場全球大流行病讓我對于空間和界限更加敏感,也更想保護自己擁有的實體和精神空間。這真的是一個wake-up call(警鍾),提醒我仔細考慮是哪些東西和人占據了我的生活。我也學到保持適當距離其實可以改善關系。搬出來住之後,我和父母親的感情更好了,我身邊一些朋友也有類似經驗。”
他希望自己在社媒分享的挫折和體驗能夠發揮鼓勵作用,讓讀者明白:無論人生把什麽東西丟給你,即便是你認爲自己無法克服的事,總之就是要繼續呼吸。“先按下暫停鍵,好好呼吸。You’ve got this.(你一定可以搞定。)”
給初購屋者的建議
買屋是人生一大決定,花了一年多時間找房子的張喜文爲初購屋者提供下列建議:
無論是單身或和另一半一起購屋,一定要做足功課。網上有許多實用資料,除了了解房産市場的運作,還要好好規劃財務。
單獨購屋的話,應向自己信任的人尋求支持,例如朋友可以鼓勵你,並提供具建設性的批評;經驗豐富的屋主可以分享心得;房産經紀和財務顧問可根據個別需求提供建議。
盡量提早看房子,練習評估技巧。
張喜文說:“就算是自己不可能買得起的房子,還是去看一看吧。你會學習如何評估房子,了解自己喜歡什麽,可以接受什麽,以及什麽事情是絕對不能讓步的。你會學習如何問問題,並且看穿營銷噱頭。看房子其實是一種技能,所以像其他技能一樣需要練習。”
文:陳映蓁
攝影:龍國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