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蘑菇
圖|網絡
原創不易|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中國人常說:“知足常樂“,人只要能學會知足,那麽自然就會少了很多的煩惱與焦慮,生活也將變得很幸福。
但對于如今很多人,特別是年輕人來說,長期處于自己的舒適區兒滿而選擇安于現狀,這會極大的阻礙他們前進的腳步。
所以一定的不足之心可以激勵人前進,當人有了渴望有了想要的東西,就會生出不足之心,爲了自己的目標爲之奮鬥。
最近有個話題討論得很火”五十歲的人有多少存款才不焦慮?“,很多人紛紛參與了談論,有人說至少要有幾百萬才行,而有人卻只需要幾萬塊。
一位年近五十歲的父親說:”自己有個女兒,今年剛剛考上大學,以後還要准備送她出國深造一下,加上以後她的嫁妝,所以他覺得自己至少要有幾百萬的存款才行。“
下面有一個評論回複了他說:”我是一個千萬富翁,但我每天依然對生活焦慮,我是自由投資人,不像固定的上班族有固定的工資,我很害怕哪天會投資失敗,然後我和妻子會沒有錢生活下去。”
下面頓時有不少評論,你都這麽多錢了還擔心什麽,在很多人看來他的焦慮完全是多余的,很多人都達不到他如今的水平。
我的父母一生也沒多少積蓄,反而還有一些外債,五六十歲幹不了就每月拿五六百元的農村社保,但他們的內心一點也不焦慮。
就比較現實的說,人到了五十多歲,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說,人生怎麽樣已經可以看個大概了,各方面都很難再有質的飛躍。
但是卻有可能出現重大的失落,比如家庭突然産生什麽巨變,普通家庭中因病致貧的更不再少數,因此才有如此多的人焦慮。
但到了這個年紀事業上再有什麽上升,或者投資創業等,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都是不現實的,所以還是應該以保守型的理財爲主。
所以,你硬要問“五十歲的人有多少存款才不焦慮?”每個人所生活的環境,考慮的方式,以及生活城市以及地域的不同,他們的答案也是不同的。
人們的焦慮其實和錢並沒有太大的關系,焦慮主要源自于本身的欲望和能力,而當欲望超過了自身的能力,那麽人就會産生焦慮。
而很多人雖然還有再進一步的可能,但是他喜歡現在的生活,選擇停下來,這時他的能力是超過欲望,因此很難在他們身上看到焦慮。
焦慮與存款無關,甚至于和物質無關,它的本質上是一種心態。
明代皇族有個叫朱載堉的人,他有個散曲叫《十不足》,最後有這麽一句“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天下還嫌低。”
人的欲望很多時候是永無止境的,如果只是考慮自己,那麽一個人正常工作到五十歲的存款,足以讓他基本可以舒適的養老,同時也不給孩子添加太多的負擔,更不會有太大的焦慮。
但中國很多父母都是極爲關心自己的孩子,都想幫自己孩子一把,正巧此時大多數人的孩子基本都在二十歲左右。
而二十歲也是一個年輕人最需要錢的時候,因爲獲得第一桶金的時間,大概率的決定了一個年輕人財富自由的時間,還有他是否有勇氣去創業等。
很多的父母正是考慮到了自己的孩子,想要他們擁有一個不一樣的人生,因而才會那麽努力工作,那麽拼命的賺錢,才有了那麽多不足的欲望。
但俗話不是說得好:“兒孫自有兒孫福”,作爲父母都想子女們過得好,然後去幫助他們少走一些路,但人生是需要自己去品嘗的,總有一些路需要自己去走。
走過半生,很多人都是爲了別人活在,我們常說“五十而知天命”,到了這個年紀,我們應該抱有一種知足常樂,樂天知命的人生態度,焦慮就會消失。
而且到了這個年紀,消費欲望和支出也會有所下降,其實只需要准備一把防老錢,用來預防一些突如其來的疾病或者意外等等。
一定的不足之心,固然可以成爲人生的動力,但又何嘗不是一種壓力,焦慮是來自對未來預期的不確定性,而那些不焦慮的人,他們知道明天的生活不會比今天更差。
END
感謝閱讀:
你還有什麽獨特的看法?歡迎留言
我是小蘑菇,一顆滾燙的靈魂,希望我的文字能帶給陌生的你一點幫助,帶給你一點在我眼中的情懷、知識與魔力,點擊上面『關注』,持續接受這份魔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