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東部的德福工業區還保留不少食品加工業,有些老字號食品曆史比建國悠長,有些傳統食品手藝堪稱本地碩果僅存,多年來吸引本地和外地美食家到此尋味。隨著工業區重建計劃推進,落戶德福工業區的食品業者逐一搬遷。
《聯合早報》記者走進德福工業區,體驗食品制作現場的感官刺激,品嘗好手藝,感念人情味,思考本地傳統飲食文化傳承的現實壓力。
德福工業區建于1970年代,位于後港3道附近,主要爲重新安頓烏美一帶惹蘭羅拔(Jalan Lobak)、麥波申一帶惹蘭安格烈(Jalan Anggerek)和碧山一帶惹蘭柏民賓(Jalan Pemimpin)的中小型工廠。30年租約于2014年期滿前,廠商已積極向政府表達繼續留下來的意願。
隨著濱海蓄水池及榜鵝—實龍崗蓄水池竣工,德福一帶落在集水區內。考慮到廢料處理問題和善用土地資源等因素,建屋局在2012年宣布把德福工業區納入工業重建計劃。根據當時的官方數據,這個傳統工業區有1046家廠房,在第一階段發展計劃下受影響的有219家,其中105家從事食品工業,它們可搬遷到新建成的勿洛食品城(Bedok Food City)。
裕廊集團于2018年接管屬于建屋局的工業單位和工業地段租約。第一批受影響廠房原訂于2017年搬遷,基于種種因素,加上冠病疫情來襲而一再展延。據記者了解,裕廊集團給予期限是今年底,但廠商有的仍無法找到理想地點,或計劃搬遷但是新廠房裝修受疫情耽誤。
魚肉加工善用機械 開拓業務以人爲本
在德福工業區第25座和第26座設有三間廠房的圓源(Nyee Guan),同樣有40多年曆史。不同的是,與徐新榮年紀相若的劉春亮(68歲),依然雄心壯志,在不對品質妥協的前提下,不斷研發機器取代人工。
劉春亮家境一般,學曆不高,10多歲到巴刹魚攤當助手,邊看邊學,從取魚肉到做魚丸,最後在紅沙厘(現實龍崗花園)巴刹創業,開始是純手工制作,後來引進機器,擴大生意,1997年底搬到德福工業區。
釀豆腐需要人工處理食材的釀件,所以這間工廠的“人氣”最旺。(龍國雄攝)
工廠在半夜燈火通明,趕貨給巴刹和小販。記者早上8點開始采訪時,魚丸工廠在做後期清潔工作;另一間工廠在煮魚餅,准備下午油炸。這個時候,最熱鬧的是手工制作釀豆腐的工廠。
劉春亮有一套以人爲本的生意經。他研制了很多機器,可一站式制作魚丸,以及自動生産福州魚丸、香菇肉丸、各種形狀魚餅。機器生産可以節省人手,提高生産力,同樣分量的魚餅,原需要五個人切,切魚餅機器只需一人操作,切出來厚薄一致。他說:“重複捏魚丸、切魚餅的工作又悶又累,一個好老板要讓工人開心,他們就不會跑。”
除了機械化生産的魚丸和魚餅,圓源魚丸食品工業的老板劉春亮也售賣各類手工釀豆腐。(龍國雄攝)
劉春亮的創造力令人佩服,連清洗盛裝魚丸的塑料桶都有專用機器,三兩下子把塑料桶裏徹底洗淨。
節省下來的人手,劉春亮另有安排。工廠已達八九成機械化。員工一天10小時工時,可投入生産更多手工釀豆腐。例如制作鮮蝦水餃,由機器擠出固定分量的豬肉餡,但須人工爲每份肉餡加一只蝦,把水餃皮粘合。
因爲老板暖心的出發點,讓冰冷的機器有了溫度。圓源采用印度尼西亞自家工廠供應的黃尾魚來制作魚丸,以及精選來自斯裏蘭卡的魚漿,調配後制成魚餅和釀豆腐魚餡,不摻粉和防腐劑,嘗起來特別有魚味,還夾帶濃濃的人情味。
釀豆腐版本的“壽司”,用腐竹皮包裹魚漿和蟹柳。(龍國雄攝)
爲搬新工廠費盡思量
爲了搬廠的事,劉春亮心煩了好一陣子。他說:“勿洛食品城沒有辦法給我足夠空間,可提供的電力也不夠,我有很多機器。最後在兀蘭工業區找到一家工廠。地點找到了,接下來要設計和進圖,我睡覺前都在想要怎麽安排,一天睡不到三四個小時。現在疫情又很難找到裝修工人,不知道趕得及年底搬嗎?不然要拖到過了農曆新年……”
年底到農曆新年期間是圓源最忙碌的時候。除了做批發生意,也做門市,很多人會直接開車過來,爲火鍋、燒烤和團圓飯進貨。搬新廠後圓源的成本提高許多,劉春亮得投入更多機器提高産量,並擴大行銷通路,如進軍海外及擴大零售市場。起家的實龍崗花園巴刹攤位仍保留,疫情暴發以來,産品已在Shopee和Qoo10售賣,也供應給一些直播平台。
圓源魚丸食品工業
地址:Blk 26 Defu Lane10 #01-184 S539207
電話:62804333
營業時間:早上9時至中午1時(周一休息)
本地碩果僅存手工腐竹 手作傳承豆香
好些中小型食品加工業者于1978年起在這裏落地生根,盡管面對外來競爭,資金與員工等重重挑戰,仍不忘初心地經營祖傳生意。我們出國時喜歡參觀傳統手藝工廠,本地這些不起眼的小工廠,鐵門背後其實蘊藏著珍貴的人文遺産,就像這家本地碩果僅存的腐竹制作商。
財記(Chye Kee)只開一個小門,走進後別有洞天。一格一格的豆漿,一張一張的腐竹,構成一幅懾人的時光倒流畫面。豆漿表層遇熱形成薄膜後,老板徐新榮(69歲)用小鏟刀劃一劃邊緣,然後徒手輕巧地“拎”起一張腐竹(老板口中的“新鮮豆皮”),挂在架子上。
當豆漿表層結成膜時,徐新榮就徒手將腐竹拎起。(龍國雄)
煤氣爐火一直開著,傳出“呼呼”聲,猶如煮炒攤開大火煮食。老板就在這樣悶熱,吵雜,昏暗的空間重複著同樣的節奏,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腐竹才不會太薄或太厚。
沉浸在豆香之中,看著老板熟練的動作,賞心悅目。當得知老板是從晚上10點開工,一直做到隔天下午4點時,心裏的激動像滾燙的熱豆漿都溢出來了。
徐新榮從夜晚至隔天下午,不間斷地重複拎起腐竹、晾在架子的動作。(龍國雄攝)
腐竹制作從深夜到隔天下午
制作新鮮豆皮的手藝是徐新榮的祖父傳下來。最早徐家是在惹蘭哈芝卡林(Jalan Haji Karim,即現在的德福工業區)制作腐竹,那個甘榜聚集了五六家同行。甘榜拆遷後,徐新榮與家人先後搬到附近的惹蘭甘民(Jalan Kambing)和佛羅倫斯路(Florence Rd),當時的生産都在亞答屋內,一直到1970年代末搬到德福工業區後,才有一家正式工廠。
從前用木柴和火炭,徐新榮搬到德福工業區裝置了煤氣爐。他在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解釋道:“用柴火很辛苦,下雨空氣潮濕時很難起火。其他人改用蒸爐,我應該是唯一一家改用煤氣爐的——煤氣爐煮出來的比較香。”
徐新榮夫婦與兒子晚上10點到工廠開始忙碌的一天,黃豆已預先浸泡五個小時,研磨成豆漿後再過濾,煮滾了輸送到格子內持續加熱,溫度保持在攝氏六七十度,表層結膜拿起晾在架子。豆漿怎麽可能不燙,但徐新榮雙手利落地拿起腐皮卻像是沒有感覺到燙熱,他說這樣子比較快,像台灣和日本那樣用竹棒多了一層工序。
太太邱桂蘭(69歲)過一會兒就將晾在架子上的豆皮收起,坐回位子弓著背,將一張張腐竹折成長方條,包成3公斤一包。
兩人重複著同樣的制作工序,從深夜11時一直作業到隔天下午,即使是訪問過程中也沒停下。收工前,徐新榮會將最底層拿起來晾幹,做成幹腐竹。他說:“最下面的是精華,有黃豆的天然甜味,做成幹腐竹,可以炸來吃或炒菜,很香的。有些人要拿到太陽底下曬,我們的不必,工廠裏面就很熱。”
邱桂蘭將腐竹折成長方條,包裝好後由兒子負責送貨。(龍國雄攝)
財記的顧客主要是賣齋菜的(做素肉)和素料店,也有一些散客會上門光顧。1公斤豆皮售價約$13。記者用財記腐竹來煮腐竹薏米糖水,按老板娘的指示,在薏米煮開後才將腐竹放下去,滾10分鍾已香滑味美!完全沒有腐竹煮不軟的問題,糖水也彌漫著豆香,多麽令人感動的古早味。
祖傳三代卻前路艱難
在徐新榮的記憶中,他念小學時本地還有十多家同行,很多是由客家人經營,如今卻只剩下他一家。他說:“這個行業時間長又辛苦,賺的不多。馬來西亞或其他地方進口的幹腐竹比較便宜(便宜售價具競爭力)。不過,我們用的是非基因改造的黃豆,而且沒有任何添加物。這種手工的東西很難機器化啦!我們現在也老了,一個星期只做三天。以前還有賣豆支和腐皮,現在只做這種新鮮豆皮。我的兒子想繼續做下去,自己當老板,我們就幫他咯!如果有人要頂下來,可以考慮。”
徐新榮和邱桂蘭夫婦默默守著本地最後一家手工腐竹制造行“財記”,樸實憨厚的兩人,笑得腼腆。(龍國雄攝)
徐新榮仍未物色到新地點,還頻問記者有沒有好介紹,主要因爲租金太高。無論搬到何處,相信工廠會是一番新風貌,今日所見的傳統景象將成爲明日的曆史照片。
財記腐竹制造行
地址:Blk 19 Defu Lane10 #01-306 S539200
電話:90710276
營業時間:早上7時至下午3時(周二、四和六)
在地烘焙 留住新加坡咖啡香
德福工業區還有一大特色——空氣中彌漫著咖啡香。喜歡喝傳統咖啡的人很多,但有些人以爲所有咖啡豆都是從馬來西亞進口的,得知本地還有炒咖啡豆工廠時感到很驚訝。
德福食品加工區幾排有地廠房原有四家炒傳統咖啡工廠,其中兩家已結業,剩下金源源和映城還在經營。
黑壓壓的工廠讓人感到好奇卻又不敢進入,其實金源源咖啡(Kim Guan Guan,簡稱KGG)歡迎記者參觀。
烘焙咖啡豆基本工序是將咖啡豆倒進滾爐翻炒20至25分鍾,期間得細聽咖啡豆是否已因水分蒸發而變得清脆,細看色澤,細聞味道。
烘焙傳統咖啡的師傅忍受著高溫濃煙,加倍用眼耳鼻和用心,炒出包裹著砂糖和黃油的亮澄澄咖啡豆。(李健玮攝)
咖啡豆在翻炒時,師傅開始把在鍋內的糖煮成金黃色液體,接著把溫度高達攝氏240度的咖啡豆,倒入滾熱的糖漿內混合,再加入牛油。包裹著糖衣和牛油的咖啡豆倒入大型攪拌爐時,需要多把風扇降溫至攝氏七八十度,這時工廠瞬間煙霧彌漫。
烘焙咖啡豆時加入牛油,能讓咖啡喝起來更順滑,也充分體現新加坡咖啡的特色。(李健玮攝)
記者還在爲眼前所見感到“震撼”之時,原本在悠然喝著咖啡的師傅已就位,迅速拿起鏟子奮力翻動咖啡豆,避免豆子粘在一起。關鍵時刻只有短短十來分鍾,得抓緊!接著師傅將咖啡豆裝進麻包袋,然後繼續喝咖啡和吃面包。看起來一派怡然自得,這是得練就多少年的功夫啊!
炒好的咖啡豆倒進攪拌器後,師傅須不停翻攪,避免咖啡豆燒焦。(李健玮攝)
咖啡豆冷卻後,再研磨成粉和包裝。如此耗時耗力的技術工序,令許多業者選擇退場,或把主場搬到營運成本較低的馬來西亞。金源源老板孫利順(54歲)卻有著他的執念,那就是“新加坡咖啡”。
金源源咖啡的老板孫利順,希望更多消費者品嘗到香濃美味,不酸不苦的新加坡咖啡。(李健玮攝)
他強調:“新加坡烘焙的咖啡不應該統稱爲南洋咖啡。在新加坡,傳統咖啡的比例差不多都是60公斤咖啡豆加18公斤糖,在馬來西亞60公斤咖啡豆,有些廠商會加到50公斤糖,泡出來的咖啡味道很不一樣。在本地炒咖啡豆,雖然成本很高,工人也難請,但自己看得到,比較可以控制品質。”金源源咖啡選用的是從印度尼西亞進口的羅布斯塔(robusta)咖啡豆。
金源源爲咖啡頭手提供沖泡工具,還指導他們如何沖泡出好喝的新加坡咖啡。(李健玮攝)
除了烘焙優質的新加坡咖啡豆,孫利順也率先采用衛生便利的鋁箔包裝袋,還花了許多年扭轉咖啡頭手對咖啡鐵桶的偏愛。他也指導咖啡頭手如何泡制香濃美味的新加坡咖啡,這才不會浪費好的咖啡豆,讓食客見識到傳統咖啡不酸不苦,口感精致。
金源源棄用傳統鐵桶,改以鋁箔袋包裝咖啡豆更衛生便利。(李健玮攝)
從本地批發到海外零售品牌
回想當初,孫利順並不愛喝咖啡。他在服完兵役後,前路茫茫時有人找他合作批發咖啡粉:“之前我對咖啡豆一竅不通,合夥人問我要不要一起,年輕人就敢敢做。當時我們只是單純進貨,然後把咖啡粉批給咖啡攤位。
“兩年後他退出,我一個人扛下來,慢慢試著自己進咖啡豆,然後請工廠炒,可是品質很難控制。後來我自己炒咖啡豆,因爲沒有自己的地方,租過店屋的後巷、角落和半間工廠,有人投訴就得搬。”1995年孫利順終于在德福巷租下一間廠房,他形容爲“自己的屋頂”。
25年來金源源從一間廠房發展到四間廠房,孫利順除了做批發生意,也開發面向消費者的較健康獨立袋裝産品“金隊”(Kim’s Duet)。金隊是爲日後進軍中國鋪路的新注冊品牌,之前都稱金源源,目前可在好超市(HAO Mart)和金隊網站購買。記者有緣喝到一杯老板親自沖泡的無糖咖啡烏,即使轉冷後也非常順喉,還能嘗到絲絲甘甜和淡淡果香。
搬到勿洛食品城後,烘焙、研磨、包裝和貨倉將在同一屋檐下,省卻在廠房之間輸送的麻煩,也可以完善整個流程。孫利順計劃未來開放工廠讓公衆組團參觀,尤其是中小學生,讓他們從小接觸到新加坡咖啡文化。此外,他也准備開發冷泡咖啡等多元化産品,打入年輕人市場。
雖然對即將搬到勿洛食品城充滿期待,孫利順對德福工業區還是有一份不舍:“怎麽說我會有今天,也是因爲搬來這裏。記得剛搬來的一兩年後,工廠還發生大火,幸好當時有做了防火隔板,所以沒有燒到隔壁,我們收拾整理三四天後重新開工。”
孫利順希望從這裏啓程後,將邁向一條更寬廣的道路,讓更多消費者體驗到香濃帶勁的傳統咖啡,美味完全不輸給西式咖啡,因爲得加入糖和牛油,烘焙考功夫又成本高。的確,我們願意付四五元光顧咖啡館,卻很少感恩咖啡烏一杯只賣一元多。
金源源咖啡貿易
地址:Blk 24 Defu Lane10 #01-224 S539205
電話:62815055
營業時間:早上9時至傍晚5時(周一至五)/早上9時至中午1時(周六)
繼承父遺願 守住祖傳海南沙爹醬
6年前才搬到德福工業區的金桔沙爹(Kim Keat Satay),是奔著“趕搬”而來。
老板黃德祥(40歲)告訴記者,父親原本在德福2巷租著另一家工廠,當聽到這一區可以優先到勿洛食品城抽簽,而且剛好有空廠,父親就當機立斷租下。這樣做決定很有意思,就像組屋一旦宣布納入選擇性整體重建計劃,會吸引買家。
金桔沙爹老板黃德祥繼承祖業,也實現父親搬到新廠的遺願。(龍國雄攝)
黃德祥的祖父早年在福建街擺路邊攤,後來搬進咖啡店。因爲住在大巴窯金吉區(Kim Keat),所以父親接手後取名“金桔”。搬到這裏之前,父親曾在德普路(Depot Rd)、淡濱尼和宏茂橋等多處經營。
金桔主攻海南沙爹,有雞豬牛羊四種,以及配搭沙爹的飯團。黃德祥說:“工人先處理肉類,將表皮、油層和肉分開,切塊腌制後串成沙爹,供應給沙爹攤販。每天新鮮制作的沙爹醬是賣點,攤販覺得夠濃夠味。一些攤販會加入黃梨汁,變化出自家風味。”
金桔制作沙爹時混合肥肉,吃起來更軟滑油香。(龍國雄攝)
年底聖誕節至元旦前夕是旺季,熟客會親自到工廠購買。雞肉、豬肉一支$0.44,牛肉、羊肉一支$0.48;一種口味最少買一包50支。
工人會先處理肉類,將表皮、油層和肉分開。(龍國雄攝)
沙爹包裝成50支一包後就冷藏,准備送貨給攤販。(龍國雄攝)
金桔主攻海南沙爹,有雞豬牛羊四種,以及配搭沙爹的飯團。(龍國雄攝)
疫下執行父親搬新廠心願
在幾年前見雙親年紀漸長,身爲獨子的黃德祥于是繼承家業。去年無法堂食的兩個月,生意跌剩10%。如今說起來黃德祥直搖頭:“沙爹不是主食,打包回家也不好吃,銷量肯定不好。現在晚上10點半之後就不可以堂食和喝酒,小販中心有時晚上8點多就沒有人了,所以我們的生意還是無法回到疫情前。”
在爲生意發愁之時,黃德祥又面對另一打擊,父親今年初在睡夢中過世了。“很突然,他一句話都沒有交代就走了。2019年他已經抽簽,選好新的工廠單位,卻因爲疫情一直拖著。他已有完整的設計,像是機器要放在哪裏,還找了朋友做裝修,都安排好了。我現在繼續執行他的計劃,完成他的心願。搬到新廠後租金和雜費比現在高出許多,我就得拼了。”
他准備待疫情好轉後,接手一些年邁沙爹攤販的攤位,打出自家名堂,售賣更多産品,如烤雞翅膀。
以機器代勞串沙爹,可節省許多人力。(龍國雄攝) 金桔沙爹食品工業
地址:Blk 25 Defu Lane10 #01-210 S539206
電話:62826113
營業時間:早上9時至傍晚5時(周一至六)
采訪後記
識途老馬都知道德福工業區是個挖掘好料的寶地,尤其是農曆新年前,購物團會包巴士來掃貨。這裏的食品加工行業非常多元化,而且多是本地家族生意,包括傳統醬園、鮮雞處理工廠、堅果生産工廠、冷凍海鮮工廠、豆制品制作廠、烏打制作廠、傳統粿餅制作廠等。
德福工業區的部分有地廠房是傳統食品加工業者的聚集地,一些已覓得新去處,一些選擇結業。(龍國雄攝)
原本要采訪的鱿魚零食制造商,以及隔壁准備結業的筍粿生産商,因爲不可預見的狀況而無法進行,非常可惜。好些商家也已搬到新廠或結束營業,記者來得可能有點晚了。
幸好還及時把握到一些。采訪過程中不難發現,無論是父親與孩子,老板與員工,廠商與鄰居之間,都由無形的情感連系在一起。所以,即使沒有舒適整潔的工作環境,人們還是挂著和善的笑容。廠商之間建立起難得可貴的社區精神,將隨著德福工業區走入曆史。畢竟之後各分東西,新式多層廠房也很少是近距離至開門見面就能打招呼。
好些廠商反映,德福工業區一間廠房的租金3000多元,新地點加上垃圾分類等雜費,成本增加近兩倍,這對無力拿出大筆裝修費及無心大規模擴展業務的廠商來說,是相當大的負擔。
我們所謂的蘊含人文氣息的傳統行業,往往很難與金錢走在平行線上。當時代催促的步伐加速時,有些業者掉隊了,這不僅是食客舌尖上的損失,更是下一代精神上的缺失。是否應該給予傳統食品加工行業更多的幫助,讓它們有更從容的空間,把本地飲食文化傳承下去?
記者:陳愛薇 攝影:龍國雄 李健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