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報訊)爲共享關愛溫馨的通勤環境,公共交通乘客應更細心敏銳地體會到其他通勤者的隱性需求。民衆在乘搭公共交通工具時應培養四種“給予”的習慣,即給予時間、給予關懷、給予援手和給予感激。
這是去年1月成立的愛心通勤委員會(Caring SG Commuters Committee)在與超過2000名公交乘客進行溝通後向交通部提呈的建議內容。
在今天(11月27日)舉辦的首屆愛心通勤周開幕儀式上,愛心通勤委員會向交通部長易華仁提呈愛心通勤旅程報告(Our Caring Commuter Journey)。報告總結了委員會從去年4月至11月,與超過2000名通勤者的交流成果,當中包括各年齡層公衆、視障人士,以及年長者或視障人士的照料者。
報告指出,關愛互助的通勤文化是雙向建立的,幫助者和接受幫助者都須要心存關愛和感激,而看似具有主動協助力量的人群也可能需要幫助。因此,不同背景的通勤者都應提高意識及培養包容心,面對表現異常的通勤者時,不作出負面反應。
哈莉瑪總統在爲愛心通勤周活動開幕時說,隨著公共交通的硬體設施提升,我國也應培養具有關愛的通勤文化。
易華仁也說,人們每日通勤並不只是從一點移動到另一點,也展現了一個社區公共空間的定位。
“培養親切關愛的公共交通文化,可影響數百萬通勤人士和交通工作者的生活體驗。”
即日起至12月5日的愛心通勤周將舉辦數項活動,包括頒發交通金獎和愛心通勤獎、在指定巴士轉換站和綜合交通中心新增愛心相助站,以及和國大學生合作推出的“公共巴士包容課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