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钰鈴 報道
本地一項研究顯示,冠病疫情期間,超過半數前線社會工作者出現輕度至重度焦慮症狀,比面臨心理壓力的醫療人員更多。
由新躍社科大學領導的這項研究,在去年6月19日至27日間,針對308名來自社會服務領域的社工展開調查。當中39.3%在家庭服務中心工作,33.1%在醫療機構任職,其余則在其他社服機構。
此研究旨在調查前線社工在疫情期間所承受的心理壓力,以及探討培養心理韌性和公司給予的援助是否有助減輕心理壓力。
家庭服務中心社工
抑郁症狀更明顯
新躍社科大學納丹人力發展學院社會工作課程主任辛文卿教授昨天通過線上討論會分析研究結果。
調查發現,出現輕度至重度抑郁症、焦慮症和壓力的社工,分別占受訪社工總數的45.8%、56.5%和38.3%。比起其他社服機構的社工,家庭服務中心的社工有更爲明顯的抑郁症狀。
面對焦慮症狀的前線社工也比有類似症狀的醫療人員還多。
辛文卿指出,由于醫療人員可借鑒其豐富的經驗來應對冠病危機,因此他們會比社工更有准備。
他發現:“醫療人員很快就能收到第一手資訊,而社工往往會因爲面對未知,及缺乏相關資訊而倍感壓力,並出現抑郁傾向。”
“此外,公衆會常贊揚醫療人員所做的工作,卻很少對社工予以肯定。社工如果能夠得到認可和支持,將會對他們維持良好的心理狀態有很大幫助。”
研究也發現,21歲至29歲的年輕社工比30歲至39歲的社工更焦慮,工作未滿三年的社工也比有超過六年經驗者表現出更高的焦慮傾向。
學會自我照顧和抗壓
有助社工長期心理健康
辛文卿認爲,學習如何變得更堅韌,可讓年輕且經驗較少的社工更好地處理心理壓力,避免出現職業過勞並保持專業態度。
“社服機構須要更關注職員的心理健康,爲前線社工提供所需的援助,培養他們的韌性,使他們爲未來的挑戰做好准備。”
此研究也顯示,機構若給予社工支持和關懷,如提供一些獎勵,將減輕社工的心理壓力和提振士氣,有助他們更好地面對挑戰。
與此同時,讓社工學會自我照顧以及建立抗壓能力,也對他們長期下來的心理健康狀態有幫助。
國家發展部長兼主管社會服務整合事務的部長李智陞透過預錄視頻致辭時,呼籲國人參與志願服務,幫助有需要的群體和家庭,了解他們所面對的挑戰,一起爲社會服務的轉型盡一分力。
他指出:“通過民間、公共和私人領域的密切合作,以及更好地整合和協調我們的社會服務,我們一定能夠安全地克服疫情挑戰,共同打造一個更強大且具韌性的包容社會。”
醫療人員很快能收到第一手資訊,而社工往往會因爲面對未知,及缺乏相關資訊而倍感壓力,並出現抑郁傾向。此外,公衆會贊揚醫療人員所做的工作,卻很少對社工予以肯定。社工如果能得到認可和支持,將會對他們維持良好的心理狀態有很大幫助。
——新躍社科大學納丹人力發展學院社工課程主任
辛文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