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新加坡有段時間的新移民和外國人,大概都會聽說“大伯公”這個神祗。
就算沒聽說過大伯公,十有八九應該也聽過去年初沸沸揚揚的“洛陽大伯公宮萬民慶元宵”事件。
當時,正值春季期間,新加坡已出現境外輸入病例。洛陽大伯公宮循例准備在2月7日舉行元宵節前夕的“萬民善信慶元宵”晚會,但許多網友在網上發起聯名倡議,要求停止這類大型活動。後來,活動繼續舉辦,但采取多種安全措施。
不要誤會,洛陽大伯公宮不在河南,而是在新加坡東北部一個叫Loyang的地方,寺廟取名則音譯爲“洛陽”。
洛陽大伯公宮香火鼎盛,它一個廣爲人們所稱道的義舉是,曾向慈善機構捐出20輛救護車,總價超過100萬新幣。
(圖源:《獅城道教》)
這是後話。我們還是回到今天的主題——大伯公。
大伯公這個神祗在新加坡、馬來西亞一帶相當普遍,是福德正神的俗稱,形象與《西遊記》中對土地公公的描寫基本一致,但是,由于祂兼具財神的神格,故此身形微胖,帶有福相,持有物品主要是元寶、銀錠、拐杖或如意,頭戴丞相帽或員外帽。
大伯公可能是最早的民間信仰神祗。祂既是家庭的保護神,也是社區保護神。
在新馬一帶,只要是信奉道教或民間信仰的家庭,幾乎都供奉大伯公神像或神位;各處墳山和大型墳墓更得要有大伯公坐鎮。神廟、公司、單位裏供奉大伯公的也很多。通常向大伯公祈求的不外出入平安、祈福、求財三項。
新加坡崇祀大伯公的廟宇很多,且不論大伯公作爲配祀神明的,僅僅是主祀大伯公的廟宇就不下二十多所,比較有名的包括客屬八邑福德祠(俗稱“望海大伯公廟”)、梧槽大伯公廟、福德堂(龜嶼大伯公廟)、洛陽大伯公宮、芽籠聯合宮等。
根據學者的研究,在萊佛士到來之前,新加坡已有華人居住,並從事甘蜜的種植。種植業依賴土地,對于屬于地祇的福德正神的崇拜是自然的。
1981年,人們在順天宮舊址神殿後,發現一塊立于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的《重建順天宮碑記》石碑,明確地指出順天宮建于嘉慶、道光之際。這一年應該是1820年或1821年。假如根據先有神位崇拜,再建廟奉祀的過程,這即是說,不晚于萊佛士1819年開埠,新加坡島上的華人已經供奉福德正神。
客屬八邑福德祠建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于鹹豐十一年(1860年)重修。也有學者考證它創于1819年。之所以俗稱“望海大伯公廟”,是因爲當年廟宇靠海而建,今因大量填土而不見當年海景。顧名思義,客屬八邑福德祠由客家籍貫人士所建,由應和公司(後改爲應和會館)、豐永大公司(後改爲豐永大會館)與客家籍貫族人資助,並由兩會館共同管理。
上述洛陽大伯公宮曆史則沒那麽悠久。它成立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當時一些漁人在羅央大道(Loyang Avenue)附近的海灘找到幾尊道教、佛教及興都教的神像,于是便建起一間簡陋的木屋加以祀奉,後來毀于1996年的一場大火。經過幾年的籌款與建設,2000年新廟落成,取名爲洛陽大伯公宮。2007年再次搬遷,遷入現址。洛陽大伯公宮主祀大伯公,配祀的神靈很有特色,除了常見的周倉將軍、觀音佛祖、齊天大聖、武判官、文判官、包公大人等之外,還有印度象神迦尼薩(Lord Ganesha)和結合了華人、馬來人、印度人民間信仰的拿督公。
大地是人類生活的場域,以廣博久遠承載天地萬物。中國原本以農立國,重視土地,在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時代、時期,人們由于各種需要,而崇奉土地神明,形成多元、複雜的土地神明系統。
福德正神並不是唯一的土地神。祂是土地神的一種;我們觀察到,人們在家裏拜伯公,供奉的是福德正神;人們祈求伯公保佑,沒有說土地神保佑。在神龛下面或是門外還另外設有土地公神位。這就說明了福德正神作爲家庭的保護神,和土地公是有分別的。
在新加坡還可以看到不同形式的土地神明奉拜:神桌下的土地公、門外的土地公、守墓土地公(厚土、福神)等等。建築商在建屋、破土時也祭拜土地公。
福德正神屬于地祇,是土地神明的一種。人們習慣尊稱福德正神爲“大伯公”或“伯公”,以致不少人以爲伯公即是福德正神,福德正神即是伯公,其實不然。
實際上,“伯公”是對尊神的泛稱,不是對福德正神的專稱。同樣尊稱爲“伯公”的,還有感天大帝。
感天大帝也尊稱爲“伯公”
現在來說說感天大帝。
感天大帝神像,造型是白須、持劍、騎虎的雄姿。
從中國廣東汕地區和福建臨近潮汕的诏安地區的實際情況推測,感天大帝可知的神源有三:伯益、許遜、介之推。
【伯益】《孟子·滕文公下》記載伯益助禹治水的事。由于治水有功,伯益處受帝舜賜姓嬴,是古代嬴姓的始祖。伯益是春秋戰國時代秦國、趙國、徐國王室的祖先。
【許遜】東晉道士,也是名醫,是道教淨明道、闾山派尊奉的祖師,人稱旌陽祖師、感天大帝,又稱許天師、許真君。
【介之推】春秋時期晉國人,因“割股奉君”,隱居“不言祿”之壯舉,深得世人懷念。死後葬于介休綿山。晉文公重耳深爲愧疚,遂改綿山爲介山,並立廟祭祀,由此産生了“寒食節”。
爲了探尋感天大帝的神源,南洋學會副會長林緯毅教授在2013年5月6日至11日,到廣東省潮汕的汕頭、潮安、潮陽、澄海和福建省的诏安作田野調查。
他發現,在中國潮汕,不同地方供奉的感天大帝原型不一,例如,潮州鳳塘鎮鶴隴村後隴感天大帝廟、福建诏安開山聖侯廟供奉的是介之推;汕頭大窖感天大帝廟供奉的是伯益;潮安潮安縣彩塘鎮宏安寨感天大帝廟供奉的是許遜。
有趣的是,诏安在中國的地方行政劃分雖然屬福建省,因爲地近潮汕饒平,講的是潮汕方言,在信仰上也受潮汕影響,信仰感天大帝伯公。
潮汕地區傳說,感天大帝主持開山辟路時,制服了“山中王”老虎,讓這獸王乖乖聽話,便産生了“伯公無點頭,老虎唔敢食人”這句俗話。由于伯公是老虎的克星,潮汕古代民衆爲防虎害,確保人畜平安,常在山下築“伯公廟”。
感天大帝的神職包括:在人們開荒時鎮壓猛獸、保護社區、鎮山(義山)。
作爲潮州伯公的感天大帝,配合潮州人的習俗,負有地頭伯公的神職,即鎮義山和接受喪家報地官。
不但在中國,新加坡和印尼的感天大帝也尊稱爲“伯公”或“大伯公”。
新加坡蔥茅園九皇宮原來是供奉宋大峰祖師和感天大帝的廟宇,成立年代不詳。1940年該廟已經存在,原址在芽龍士乃。該廟的感天大帝香火是由加冷橋頭感天大帝廟請來。1942年日寇占領新加坡後才由鳳山宮請來九皇大帝香火,定名爲蔥茅園九皇宮。
當時當地的鄉民家裏有人過世,一定來向感天大帝報告,這是當地潮汕人士的習俗。
這個習俗也見于有“小汕頭”之稱的馬來西亞新山和丹絨槟榔大坡三廟(丹市潮人的信仰中心)。
新加坡的感天大帝廟,曆史最悠久的是通興港大伯公廟和加冷橋頭感天大帝廟,都是由潮籍先民所創建的,正因此,感天大帝在新加坡被稱爲潮州伯公。
伯公作爲英靈崇拜
林緯毅認爲,伯公是英靈崇拜,是尊神的泛稱。
例如,槟城珠嶼大伯公,相傳供奉最早來到槟城的客家人張理(有爭論),砂撈越羅芳伯公則是蘭芳公司首領羅芳伯。也是值得進一步探討。
關于蘭芳公司,也有非常有意思的故事。我們將來再說。
蘭芳共和國(1777年—1884年),或蘭芳大統制共和國,是現代學者對海外華人在婆羅洲創立的一個社群或政權的稱呼,此社群或政權自稱爲蘭芳公司。
1770年,廣東嘉應(今梅州市梅縣區)客家人羅芳伯在東南亞西婆羅洲(今西加裏曼丹)坤甸成立了“蘭芳公司”,1777年羅芳伯將“公司”改爲“共和國”,即公司共和國,但向清朝稱臣時仍使用“蘭芳公司”。
蘭芳共和國組織類似中國的秘密會社,譬如天地會和青幫。蘭芳大統制共和國以坤甸或東萬律爲首都,並將立國之時,1777年當年定爲“蘭芳元年”。國家元首稱“大唐總長”或是“大唐客長”,意思是華人作客海外的首長,且“國之大事皆衆議而行”,以類似于民主選舉和禅讓的形式傳承。
蘭芳共和國建立時,第一任總制是陳蘭伯,第二任總制是羅芳伯,因此又稱爲“蘭芳大統制共和國”;亦有人因第二任總制羅芳伯而稱其爲“芳伯共和國”。
蘭芳共和國前後曆任十二位總長。共和國下轄的行政區劃爲三級(省、州、縣),各級領導都由人民選舉産生。蘭芳共和國沒有常備軍,但有一個軍事行政管理單位,以征兵制管理民兵。在安定時期,民兵如常從事農業、生産、貿易和采礦等經濟活動。
1884年,蘭芳公司被荷蘭東印度公司擊敗而滅亡,殘余勢力逃至蘇門答臘。蘭芳共和國從立國至滅亡,共經曆一百零七年。
在曆史上,蘭芳共和國應該是在中國以外地區唯一的華人政權。
南洋學會12月18日講座
《新加坡眼》將直播
南洋學會將于本月18日傍晚七點舉辦系列講座的第一場,由副會長林緯毅教授主講,評議人是南洋學會副財政梁勇博士,講題是《伯公:一尊熟悉的神祇,一個混淆的尊名》。
講座地點是國家圖書館16樓觀景閣,報名電郵:[email protected]
《新加坡眼》屆時直播。
林緯毅博士,南洋大學一等榮譽文學士、文學碩士,新加坡國立大學哲學博士。
現任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研究員、南洋學會副會長、新加坡儒學會理事、新加坡道教學院學術顧問暨課程講師;曾任廈門大學哲學系和馬來西亞韓江學院客座教授,也曾兼職任教于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新加坡開放大學、義安學院和馬來西亞南方學院。
著有《韓非法儒思想傳統的曆史考察》《申不害及其學術的研究》等專著及儒學與華人民間信仰論文十余篇,主編《華人社會與民間信仰》《城隍信仰》《別起爲宗:東南亞的儒學與孔教》。
南洋學會
南洋學會,原名“中國南洋學會”,成立于1940年3月,是東南亞華人最早研究南洋課題的學術團體,由新馬一批南洋研究的中國學者姚楠、許雲樵、張禮千、郁達夫、劉士木、李長傅、韓槐准、關楚璞等創辦。
學會主要出版《南洋學報》《南洋學會叢書》等,爲學者研究提供交流平台。學會也舉辦各類學術演講和研討會,邀請對南洋文化有興趣的社會人士參加。
《南洋學報》已出版七十多卷,曆任主編有王赓武、鄭子瑜、李廷輝、黃麟根、魏維賢、崔貴強、陳松沾、李志賢、陳榮照、許振義等。
位于新加坡佛教居士林的南洋學會書庫
南洋協會將在本周六周日(12月18、19日)晚上7點進行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