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新加坡是個多元種族和文化的國家,英文、中文、馬來文、淡米爾文……。雖然英語是公認又最常用的工作語言,但某些場合,語言間的互通翻譯等,非常重要。
比方說,在司法界,尤其法庭上,就少不了一個叫通譯員的角色。有些幹案嫌疑人或證人只會講中文、或者方言等,就需要通譯員將他們的陳述,盡可能准確地告訴法官,便于他們在完全了解案情的基礎上,做出正確的判斷。
只是看似簡單的通譯工作,做起來並不容易。就有一名通譯員,將證人所說的做“大伯公”工作的意思,翻譯成在大伯公廟(注:本地常見的一類寺廟)工作。
我到底是誰?
事實上呢,“大伯公”是本地的一種俗稱,專指“不在任何地方/公司工作,只是放個名字。”,當然他平時是安全的,只是一旦公司的工人出事,就得承擔責任。
這借代當真很形象呐,以往聽人解釋“大伯公”,說是指像木頭人一樣爲人死板,原來也僅是一種意思而已,“大伯公”的含義,實在太豐富了!
這就是新加坡式華語的魅力了,因爲華人(主要來自福建、廣東)、馬來人的混居及通婚等,使得新加坡的華語,真的如一名網友所歸納的那樣,成了福建話、廣東話、馬來話和英文的綜合升級版。
像本地人經常說的“公司吃”,一些人提出歧義,說應該是“公私吃”。其實哪種寫法並不重要,因爲它本來就不是華語,而是從福建話演變過來的。當然無論怎樣,它的意思是確定的,並不是我之前所理解的那樣—-公司請大家吃—-而是“買一盤食物,大家一起吃”的意思。
不就是共享食物嘛,“公司吃”說得不少人都暈了
這華語,真的很善變呢!就像新加坡華文教研中心院長,陳志銳副教授所說的那樣—-語言,如水一樣,可在不同情況下,體現不同形式,既多變又有約定俗稱的特點。
同一個詞,放在不同的語境裏,居然意思就悄然變幻了,這就更要求我們活學活用了。哪裏學?除了在日常生活中多聽多揣摩之外,很多時候也有講座,專門教你呢,比方說前段時間由新加坡華族文化中心舉辦的“趣味新加坡華語用詞”座談會,就是個學習的好場合。
光看一小段現場視頻,就知道學習氣氛有多熱烈~~
講座主持人和與會分享者,都是本地華文華語的重要推手~~
講座主持人陳志銳副教授
資深文化人楊君偉坦言,之前擔任義安理工學院講師時,曾是“語言警察”,後在各行浸濡,成爲跨界媒體人後,體會到本土華語的生命力及其所反映的本土文化多元性,自然而然就放松了自己設下的語言條例。
畢業于美國波士頓大學的《聯合早報》副刊高級執行級記者林方偉,在《早報現在》開設《新詞達人》專欄(每星期三出版)已經有10年了,不時分享流行文化和網絡用詞。像我之前一直不太明白“狗帶”是啥意思,他說一句英文“go die”就全明白啦!
新傳媒933電台的華語主持人林佩芬,娓娓道來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使用本土華語的經曆,能看出身材嬌小的她已是娃兒他媽了嗎?
精彩講座吸引在場數百名聽衆,凝神聽得津津有味。
投入
專注
開心
印刷精美的宣傳資料,吸引聽衆仔細閱讀
講座結束後,新加坡華族文化中心的總裁朱添壽,爲參與講座的主持人和嘉賓,贈送《新加坡華人通史》
覺得錯過這次講座很可惜?沒關系,新加坡的華語到底有多複雜,看這兩個相關閱讀就能大概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