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搜索“新加坡旅遊”,出現的都是聖淘沙、烏節路這些地方。所以很多人都會覺得來新加坡無非就是買買買和吃吃吃,但其實,新加坡有很多適合徒步的路線。走在今日的老店屋,沿著拱廊和階級一路慢行,拾級上下,短短的幾步路,也許就經過高朋滿座的咖啡店、昏暗狹窄的中藥店、看似淩亂的五金店。讓我們一起來一場穿梭時光的旅程吧!
# 城南舊事—丹戎巴葛 #
地處新加坡南端的丹戎巴葛一度是“天涯海角”。丹戎(Tanjung)指的是海角,巴葛(Pagar)指的是圍欄。顧名思義,丹戎巴葛是個在海角建立起來的圍欄。在新加坡舊地圖上,老巴刹、天福宮等老地標的前面是一片汪洋大海,而商業金融區則建在昔日的海面上。
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因爲廣東民路的發展,也讓這條路變得人聲鼎沸起來。如今丹戎巴葛更像個懷舊的曆史保留區,古風建築物營造出婚紗飲食一條街。
來到剛整建完成的保留區內,可以發現許多屬于中國的東西如藥師、茶坊、木鞋師、書法家等,約200多家的商店均重新粉飾裝修,煥然一新。漫步在寬敞的街道上,明亮的色彩、古老卻獨特的彩磚,都使得這些頗具曆史的建築物,陳舊中煥發著一層新意。除了琳琅滿目的商店,還有供應各色美食的餐廳,從印度菜、廣東菜到大利菜,絕對能滿足您的口腹之欲。
# 大坡故事——牛車水 #
大坡是過去牛車水的別名。19世紀末,大馬路出現了人力車。1930年代的大馬路則是廣東人金鋪林立,馬路兩旁的屋子組構成今日的外型。多年來,牛車水是個華人和印度移民兼容並蓄的社區,現在牛車水已經成爲世界聞名的唐人街,而旁邊則是小印度。
目前在新加坡領取工作准證的印度客工超過十萬人,占比9.2%。1827年落成的馬裏安曼興都廟(Sri Mariamman Temple)就是爲了那些來自南印度納德邦(Tamil Nadu)的社群服務。廟宇成爲初臨本地的移民的落腳處,並提供短期住宿,直到他們找到工作爲止。這裏也是本地唯一爲信徒主持婚禮儀式的場所。嬰兒滿月時,父母親抱著愛情結晶來到廟裏,接受神靈的祝福。
泰米爾文的Mari是“雨”,Amman是“女神”,因此諸神馬裏安曼就是教徒信奉的雨神。在古印度這個農業社會,大家都希望風調雨順,莊稼有好收成,因此雨神地位崇高,受到萬民的敬仰。印度有超過90%國民信奉興都教。
跟兩百年曆史的印度人宗教場所相比,2007年落成的佛牙寺龍華院顯得格外新穎,也莊嚴宏偉多了。金碧輝煌的四樓大廳供奉著佛祖的臼齒,訪客只可隔著玻璃遠觀。
佛牙寺供奉的是彌勒佛,也是未來佛。根據佛經記載,彌勒是繼釋迦牟尼之後來到人間救濟衆生的佛。一般見到的彌勒佛的形象量大福大,心廣體胖。大肚彌勒佛是宋代才流行開來的,大肚能容天下事,提醒世人學習包容。龍華院大殿供奉的彌勒佛並不肥胖,相信現在的寺廟已經很少類似的造型了。
寺廟的名稱源自佛教徒心目中佛陀留下的犬齒,人們在佛陀火葬之地印度拘屍那伽城發現此物,並一直供奉展示。
位于寺廟三樓的佛教文化博物館收藏著各式各樣珍貴的佛教文物,例如骨頭和舌頭聖物,聖光殿 (Sacred Light Hall) 位于四樓,陳列著寺廟的鎮廟之寶。
佛牙舍利被安置于重 3500 公斤的巨大佛塔之中,該塔由 320 公斤黃金制成,其中 234 公斤黃金來自于信徒的捐贈。遊客只能從公共觀賞區膜拜觀賞佛牙舍利,只有僧侶才能進入佛牙舍利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