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名是一個國家的名片,代表一個國家的身份、象征一個國家的文化。很多人以爲我國的名字自古以來就是中國,其實不然,千古一帝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給中國取了一個名字,這個名字威武霸氣,到現在已經有2000多年的時間,人們依然采用。
秦始皇,十三歲繼位,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滅六國,統一天下,他認爲自己德高三皇,功蓋五帝,就采用三皇和五帝的稱號,構成“皇帝”二字,中央集權制度也正式開創。
據《中國文化史》記載:“始皇時代之法制,實具偉大之精神,以一政府而統制方數千裏之中國,是固國家形式之進化,抑亦其時思想之進化也。
秦始皇橫掃六國,意氣風發,認爲自己的中原地區還處在世界的中間,遂取“中”,功績在“三皇五帝”之上,追溯至炎黃之祖,遂取“華”,即“中華”。而“中華”二字在秦朝時也沒有廣泛傳播,直至秦朝結束,漢朝建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漢文化快速發展,像“漢人”、“漢族”等,漢武帝時期,擊敗匈奴,使得匈奴北走,被歐洲人稱之爲“上帝之鞭”。
在統一天下之後,秦始皇給中國起了一個名字,名爲“中華”,對于炎黃子孫來說,這兩個字在熟悉不過,但秦始皇取名“中華”二字,也不是心血來潮,一開始封建王朝還沒有建立之初,稱爲中原。秦始皇橫掃六國,意氣風發,認爲自己的中原地區還處在世界的中間,遂取“中”。“中”是指中原的河洛地區,即黃河和洛水,因其處于大陸中心腹地,所以被稱之爲“中”;自認爲自己的功績在“三皇五帝”之上,追溯至炎黃之祖,遂取“華”,即“中華”。而“華”則指華胥,是一個居住在華山之西,即今西安藍田華胥鎮的女首領——華胥。
在秦始皇建立了第一個大統一的封建王朝,並稱之爲中華之後,後世的統一的王朝便都沿用了中華這一稱呼。並且後來的統一王朝,又逐漸完善了“中華理論”。
如西漢時期,統一強盛的大漢王朝因盛行天人合一的說法,還特意將中華此二字與天象結合在了一起。
據《天文經星·中宫》记载:东藩四星,南第一星曰上相,其北,东太阳门也。第二星曰次相,其北,中华东门也。第三星曰次将,其北,东太阴门也。第四星曰上将,所谓四辅也。” 如此一來,中華理論又上了一個台階。
要提及的一點的是,盡管中華是對大一統中國的一種統稱,但在分裂割據的時期,古人亦是自稱中華的。目地便是和其他周邊少數民族加以區分,這和秦始皇所說的中華之意就有了較大的出入。
譬如魏晉南北朝時期,“五胡亂華”,這便是要刻意與少數民族作區分而叫的中華。
等到後來民族大融合之後,這些曆史上的少數民族也逐漸成爲了中華民族的一分子,共稱中華子孫,這才是一開始秦始皇口中的中華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