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提倡網上銀行以來,冒充銀行聯絡存戶行騙的手法層出不窮,伎倆越來越純熟,幾可亂真,受騙人數可說是前仆後繼,從不間斷。(海峽時報)
作者 無言
過去兩周幾乎無時無刻聽到“華僑銀行騙局”的新聞。如今隨著銀行願意“全額善意賠償”給受騙的存戶,這段時間的釣魚詐騙案就能“完美”謝幕了嗎? 自提倡網上銀行以來,冒充銀行聯絡存戶行騙的手法層出不窮,伎倆越來越純熟,幾可亂真,受騙人數可說是前仆後繼,從不間斷。
收到冒充華僑銀行的釣魚簡訊,有用戶點擊連結“中招”痛失2萬元存款。(聯合晚報)
至于金管局、銀行公會、銀行、警方等等相關機構,幾乎千篇一律地回複說已提醒公衆要小心這類騙案手法,要記得不要這樣不要那樣。
對啊,各大相關機構真的有不時提醒公衆,只是這樣就盡了義務了嗎?
受害者本身確實應該多關注時事和留心這類提醒,本身也需承擔責任,畢竟也有不少人警覺性高,沒有上當。但那就能怪罪受害者“活該”嗎?
當推行數碼時代,要把銀行或各類交易等電子化時,不管是幕後鼓吹推動的、把關的、執行的機構是否已經研究透徹在方便、簡易、迅速的電子化交易的背後,也可能帶來的高風險損害呢?
即便是騙子發揮“創意”,發明新伎倆行騙,這些機構不是更應該有所警覺,而針對這些伎倆去全面檢視所推出的措施或服務,盡更大的努力去保護公衆權益?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大廈外觀。(海峽時報)
這些銀行騙局不是新騙法,當局也不能一直處于被動局面,每次都要有人上當後才公告天下有這樣的騙局出現,提醒大家要小心吧?
騙子能找到電子交易的科技漏洞,各大機構的科技部門真的就只能見招拆招,沒辦法盡量減少能被騙徒鑽縫的缺口,就只能是防不勝防的情況嗎?
如果真的只能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而無計可施的話,那是否代表整個電子化交易環境安全度存有極大的改善空間,需要更進一步的提升防護牆後才推行,才能更好地保護大衆?
再來,每次熟口熟面的提醒文告一再“循環使用”,但還是有人上當,受騙金額和人數也沒減少的話,這是否表示,光是這樣的提醒方式不夠,也需要研究能如何更好地教育公衆?
當然,普羅大衆也不能把所有責任都歸咎在相關機構。尤其這次華僑銀行全額善意賠償,更讓人擔心公衆會否因此放下警覺心,抱著反正銀行會賠償的心態而不提高警惕,認爲就算上當也沒關系?
你不能永遠依賴別人來保護你,自己也得盡到自己的責任。
沒有任何系統是完美無瑕的。只是一再發生的騙案似乎代表了漏洞還真的不少,或者是防護牆牢靠度不足,這有賴當局去檢討檢視了。
沒有任何系統是完美無瑕的。(海峽時報)
幾個友人因此事關閉了華僑銀行的戶頭。當問及是否考慮過這是整個電子化的大環境問題,而並非特定銀行本身時,有人看到此前有受害者告訴媒體華僑銀行的應變不夠迅速,所以就算其他銀行也存有風險,也選擇蟬過別枝。
理由是覺得:至少另一家銀行的顧客詢問熱線效率比較高。雖然還是得一直按不同的選項,才能和客服員對話,但所花時間相對較短,攔截騙徒把錢轉出去的可能性比較高。
也有不少人心生膽怯,決定不要使用任何網上銀行服務,甯願親自到銀行花時間排隊進行各種銀行服務。
這恐怕是推動數碼化的當局最不樂見的情況。金管局和銀行公會已宣布七措施加強網銀安全,只是這次事件的震撼太大,暴露的問題不少,恐怕得費時重建公衆對網絡安全的信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