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時報)
作者 侯佩瑜
人生在世,都會走到一個不可避免的終點。
然而,談論死亡總是令人忌諱的,無論是出于對死亡的擔心和恐懼,或是出于宗教及文化等原因。
本地一個名爲HappyUrns(紅螞蟻暫譯:快樂骨灰甕)項目,通過爲長者制作代表他們個性以及生平的骨灰甕,借此將象征死亡的骨灰甕”改頭換面“爲慶祝生命的紀念品,鼓勵大家百無禁忌、自由地討論自己的身後事。
在新加坡,骨灰甕大多是無裝飾、單色的功能性容器,只用來存放火化後的骨灰。
HappyUrns 受連氏基金會和洪振茂基金會委托,與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 (SUTD) 的設計創新團隊合作,邀請聖若瑟之家(St Joseph’s Home)的7名老人,爲他們制作專屬的個性化骨灰甕。
該項目于2019年啓動。先是由設計師了解每位老人家的個人故事、性格、他們所關心的事情以及他們希望被記住的方式。
(海峽時報)
然後再與來自The 8th Floor Creative Space 以及The Clay People的陶藝家合作,把構想的骨灰甕制作成成品。
(海峽時報)
這個原定6個月完成的項目,因冠病疫情的緣故,被延後了5次。骨灰甕最終在去年12月6日完工,移交給長者們。
《海峽時報》由始至終跟蹤記錄了整個項目。
Celine Yeo(84歲)
(海峽時報)
曾擔任小學中文老師30年的楊女士,“愛”對她來說,尤其重要。
教書生涯中,秉持著上帝會接納每一個人的信念,她在引導誤入歧途的學生回歸正途的過程中找到了意義,也讓不少叛逆的少年成爲有責任感的青年。
生活上,她深愛並最引以爲榮的是三個兒子。他們一個是心理學家、一個是藝術保護者,還有一個是教育家。
因此,她選擇的骨灰甕設計是:三個天使捧著她的心,天使們就代表她的兒子。
在2019年10月10日的一次討論中,楊女士看到了設計團隊爲她制作的心形骨灰甕泡沫塑料原型後,開懷大笑。(海峽時報)
楊女士常在養老院畫畫陶冶性情,有藝術造詣的她對自己想要的設計和顔色非常清楚。
(海峽時報)
幾周後,團隊給她展示了一個更完整的原型。
(海峽時報)
她對骨灰甕的形狀、顔色和設計都非常滿意。
不幸的是,她還未能看到成品,就在去年9月去世了。
團隊把成品交給了她的家人,他們在去年10月28日將她的骨灰放在成品中,安置于位于甘榜巴魯路的聖德肋撒天主教堂(Church of St Teresa)。
(海峽時報)
Mary Tan(90歲)
(海峽時報)
Mary 曾是一名音樂教師,性格活潑開朗。熱愛生活的她,喜歡與每一個相遇的人交談。
她年輕時也特別愛運動,最喜歡的是打桌球、遊泳、騎自行車和打羽毛球。
當被問及行動不便的她想要什麽顔色的骨灰甕時,她回答說:
可以把它做成彩虹的嗎? 她最終選擇了帶有波浪形圖案的卵石形設計。由于她視力不佳,設計團隊還特別把骨灰甕的表面制出紋理和凹槽,這樣她就能用手感受設計。
在2019年9月10日的第一次會議上,設計工程師Amanda Swee在她聽力較好的耳朵旁,與她討論她想要共同制作的骨灰甕設計。
(海峽時報)
在同年10月10日的一次討論中,設計師握著她的手,讓她比劃自己想要的骨灰甕的大小和形狀。
(海峽時報)
27個月後,設計團隊把成品交到她的手中。
(海峽時報)
Theresa Wan(87歲)
她的骨灰甕畫有最愛的綠色植物圖案。(海峽時報)
和 Theresa 見過面的記者是這樣形容她的:
即使她已經上年紀了,仍然诙諧、敏銳、風趣。
說真的,紅螞蟻光看照片,就能感覺到 Theresa 是個豁然開朗的老奶奶。
Theresa 25歲就搬進了 Queen of Peace 教堂,在那裏一住就是60年,當了50年的聖經老師。
她空閑時也愛做手工,尤其喜歡畫中國水墨畫。
她的骨灰甕靈感來源于仙桃。因爲桃子在華人眼中被視爲福果,是長壽和不朽的象征。骨灰甕的顔色則是她最喜歡的淡雅玉色。
2020年10月23日,萬女士看到她的骨灰甕原型後,滿意地向設計工程師Amanda Swee致敬。(海峽時報)
她的骨灰甕的一個獨特之處是,有一個玫瑰花形狀的隔間,用于存放對她來說非常珍貴的項鏈。
(海峽時報)
Nancy Chia(87歲)
(海峽時報)
Nancy喜歡各種貴重物品,從黃金到瓷器。
她認爲骨灰的最佳形狀是球體。所以,她選擇的設計是一個以青花瓷爲靈感的球體,帶有花卉圖案,體現了她對大自然的熱愛。
Anthony Long (59歲)
(海峽時報)
這位前咖啡頭手人老心不老。
Anthony最喜歡釣魚、保齡球、聽音樂、鍛煉和健身。他常在YouTube上聽音樂,最喜歡的音樂類型是中國搖滾歌手汪峰的作品,以及搖滾音樂Mando。
他對骨灰甕的要求是要有鮮豔的顔色和符號,他說: “不要暗暗黑黑的。”
他的骨灰甕的最終設計,蓋子上有一顆星星,顔色以鮮豔的橙色和藍色條紋爲主。
Veronica Koh(71歲)
(海峽時報)
Veronica對園藝和藍天的熱愛,全都體現在她的骨灰甕的設計中。三分之一獻給藍天,三分之一獻給白雲,三分之一獻給綠色花園和鮮花。
她的房裏擺滿了她引以爲豪並悉心照料的小盆栽,有秋葵、班蘭葉、蘆荟和羅勒(basil)。
Philip Lauchengco (69歲)
(海峽時報)
這位前安全官員從小就對金字塔和大海著迷。雖然原先想融合金字塔和大海在設計中,菲利普最終還是選擇了簡單的金字塔造型。
菲利普說: “我想要一個高高的金字塔,這樣才可以把我所有的骨灰都裝進去。”
設計師也用心制作骨灰甕的細節,比如磚塊。菲利普的骨灰甕是這七個設計中,唯一一個用于海葬的。因而,團隊特地使用未經燒制的粘土制造,一旦放入海裏就會自動溶解。
看完色彩斑斓、各具特色的骨灰甕,紅螞蟻只有一個想法:如有機會,我也要爲自己設計一個獨一無二、最能代表自己的骨灰甕,活得精彩、走得潇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