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年長者更易掉入假信息陷阱,也比較會輕易轉發這些假信息,研究團隊建議,應針對不同群體量身定制不同的計劃,如通過現有的數碼樂齡計劃,加強年長者辨別假信息的能力,還可與精通數碼技能的年長者合作,讓他們成爲朋友圈中的可靠信息來源。
本地一項調查顯示,年長、教育程度較低及家庭收入較低者,比其他群體更難以辨別所接收到的資訊是否爲假信息。
由于年長者更易掉入假信息陷阱,也比較會輕易轉發這些假信息,研究團隊建議,應針對不同群體量身定制不同的計劃,如通過現有的數碼樂齡計劃,加強年長者辨別假信息的能力,還可與精通數碼技能的年長者合作,讓他們成爲朋友圈中的可靠信息來源。
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新加坡政策研究所(IPS)昨天發布《新加坡人與假信息第二與第三階段研究——免疫與幹預》研究結果,再次證實公衆對假信息的接受程度與年齡及社會經濟背景有關。
研究團隊在2020年12月發布的第一階段調查結果顯示,每10人中有近六人常接觸,並相信以文字或圖片形式呈現的假信息。當中,年長者以及一房至三房式組屋住戶這兩個群體,更容易落入虛假信息的陷阱。
第二與第三階段的研究則分別訪問50名及逾1000名本地居民,了解他們如何查證假信息,以及國家圖書館管理局推出的信息素養醒覺運動(S.U.R.E.)的效用。
“S.U.R.E.”是“來源”(Source)、“理解”(Understand)、“研究”(Research)和“評估”(Evaluate)的英文縮寫。在收到任何新聞資訊時,公衆可采取這四個步驟來判斷內容究竟是否可靠,以制止假新聞的傳播。
2020年11月至2021年1月進行的第三階段研究,將1015名受訪者分成三組,讓他們分別觀看講解何爲“S.U.R.E.”的演示文稿(PowerPoint)、信息圖表及視頻,並調查他們之後是否能善用這四個技巧,辨別網絡上的假信息。
領導三人研究團隊的高級研究員孫婉婷指出,盡管九成的受訪者認爲,通過不同方式呈現的“S.U.R.E.”內容,都清晰易懂,但只有不到三分之二(62.5%)的受訪者同意或非常同意,他們有信心可以區分真假信息。
研究結果也顯示,若與年輕及中年受訪者相比,年長者較無法將“S.U.R.E.”技巧應用在日常生活中,而教育程度較高、住在私宅及家庭月入超過全國中位數的受訪者,則更能准確記得“S.U.R.E.”所傳授的技巧。
“由于每個人辨別假信息的能力不同,因此我們要針對不同群體制定不同的計劃,那些比較年輕或更具備這些技能的人,可爲他們提供更高階的信息素養計劃,至于仍難以辨識信息真僞的人,我們要強化內容,並且以更能引起共鳴的方式傳遞出去。”
孫婉婷說,長達一年半的三階段研究,讓團隊深入了解本地假信息的現象並提出建議,短期內除了可改善“S.U.R.E.”的呈現方式和內容,未來也可推出針對性的信息素養計劃;長期而言,則可致力于提升本地信息生態系統,進一步與值得信賴的媒體和媒體科技平台合作,共同打擊假信息。
爲了避免破壞關系 接獲假信息者多忽視不理
由于無法完全確認真僞,同時爲了避免破壞關系,本地人在接獲他人轉發的疑似假信息時,多數會忽視不理,而非選擇糾正發送者。
由新加坡政策研究所進行的新加坡人與假信息第二階段研究結果顯示,盡管受訪者認爲個人和機構在打擊假信息方面,都有各自的責任,但一些無法辨認真假信息者,更傾向于認爲處理假信息課題,是政府、媒體機構和數碼平台的責任。
孫婉婷說,能分別真假信息的人,傾向從官方來源,如可信賴的本地媒體獲取新聞,或浏覽新聞標題,以快速核對信息真僞,此外他們也會作進一步查證,包括上網核查,確認真僞,因此比較不會輕信虛假信息。
這項獲得通訊及新聞部資助的研究也發現,不具備辨別假信息能力的人,則多數會從朋友或社交圈獲取信息後再轉發,因此一些人即使接獲假信息,也會爲了不要破壞與發送者的友誼,或爲避免令對方沒面子,選擇忽視不理。
研究團隊建議,除了教導公衆辨別假信息,未來推出的信息素養計劃,更需要讓公衆掌握軟技能,以便他們在朋友圈中遇到假信息時,能更敏銳和積極地做出回應,避免假信息進一步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