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民抛出隱憂:安全距離大使在新舉措下是否“飯碗不保”?(海峽時報)
作者 王震宇
我國宣布將安全管理措施化繁爲簡後,最明顯、堪稱防疫道路上的“裏程碑式改變”,就是:
下周五(2月25日)起,只要戴好口罩,無論在公共場所或社交場合,去親友相聚或是拍團體照等,都不必再保持一米的安全距離。
這個轉變讓不少網民在感到“大大松一口氣”的同時,也聯想到另一個問題:
“究竟會有多少安全距離大使突然失業呢?”
網民抛出的這個隱憂乍看之下,似乎合情合理。 畢竟,衛生部長王乙康在抗疫跨部門工作小組記者會上明確指出,今後座椅上、男廁小便鬥、洗手盆等都不必再標記“X”,不讓人使用了。
換句話說,那些原本爲了讓公衆保持一米安全距離而被“塵封”的公共設施,今後都可以解封了。
公共措施如座椅今後就不必再標記“X”。(聯合早報)
過去兩年一直出現在人潮擁擠的地方的“紅螞蟻們”(安全距離大使),今後也不必在大街上和商場裏不斷提醒戴口罩的人們保持一米安全距離。
這麽說,那些三三兩兩、經常苦口婆心勸大家留意保持安全距離的“紅螞蟻們”,今後是不是就“無用武之地”而直接失業了?他們將何去何從?
安全距離大使只爲“疫情而生”
要試圖解答網民的疑慮,就必須重溫安全距離大使一職爲何會“誕生”。
還記得2020年4月7日,我國實施兩個月的病毒阻斷措施嗎?“安全距離大使”就是當時爲了防疫需求而被催生出來的崗位。
這個崗位還有另一層作用,就是幫助那些因疫情暫時失業的國人解決生計問題、渡過難關。這群人包括空服人員、導遊和一些自由業者等。
除了防疫需求,安全距離大使也是爲幫助國人解決生計問題而催生出來的崗位。(聯合早報)
另外還有一部分安全距離大使是“真材實料”的公務員。他們來自政府機構的非安全部門,在疫情期間被動員起來保障國人的安全。他們當中也有一群人擔任擁有執法權力的“安全距離執法人員”。
公共領域也與職總就業保障聯盟及雇主合作,調派超過3000名生計受影響的員工,擔任安全距離大使或醫院關懷大使等。
從政府招聘網站和其他招聘網上,我們可以了解到,“安全距離大使”職位都會清楚注明爲“臨時崗位”(Temporary)或是合約工作(Contract),而且也會寫明聘期截至哪一天。有意思的是,工作類別是“公務員”哦。
(mycareersfuture官網截圖)
據報道,自2020年4月起,我國每天都有超過3000名安全距離執法人員、安全距離大使等遍布全島,確保人們保持安全距離、戴好口罩。
安全距離大使一職,在新加坡已存在近兩年。雖未有官方統計本地迄今共有多少安全距離大使在“走街”,但相信人數不下數千人。
(聯合早報)
不誇張的說,這個崗位可能至今已爲數萬名國人在疫情期間解困,讓他們至少還有些收入可以繼續生活。
“功成身退”重返本職
即便我們在疫情隧道中仍未看到盡頭,但我國經濟前景已逐漸複蘇。隨著邊境逐步開放,許多國人也回到原本的工作崗位上。新航又開始招聘空服人員,是一個旅遊業複蘇的正面信號。
新航飛機師與空服人員陸續複工。(法新社)
新航去年7月提供的數據顯示,集團九成的飛機師(約2200人,包括酷航和勝安)已經複工,每月至少有一趟飛行。空服人員也有八成(約6500人)複工,每個月至少飛行一次。
我國正陸續與更多國家開通疫苗接種者旅遊通道(VTL),重開國門歡迎旅客來新。原本生計受影響的領域,如導遊等,如今也開始“迎來春天”。一些自由業者如攝影師、婚宴策劃者等,也開始忙碌起來。
應該這麽說吧,今後那些安全距離大使不是飯碗不保,而是“功成身退”,完成這個“過渡性”職責,回返他們原本的專業領域繼續工作。
當然,也許有些安全距離大使,還需一段時日才能回到原本的工作崗位上。在等待的當兒,他們應該還會被委任其他防疫職務,繼續在疫情當下保障國人的安全。
一名網民就提議,不如考慮把“安全距離大使”的職稱,改爲“口罩大使”吧。這樣就能在新措施下強化國人戴好口罩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