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力檢測。(照片:Hearing Partners)
聽力受損不只爲患者帶來困擾,他們的家人和看護者也因爲無法有效的進行溝通而受影響。本地一項研究顯示,27%的看護者和患者交流時會感到煩躁,而76%的患者佩戴助聽器後表示,能更積極地參與對話。
本地連鎖聽力診所Hearing Partners 去年底進行的一項研究顯示,82%的患者覺得佩戴助聽器後聽力加強,75%變得更獨立,76%能更積極參與對話。
研究也發現,看護者也在患者佩戴助聽器後,覺得關系進步,並且減少煩躁和擔心的負面情緒。五名看護者中就有四人認爲跟聽力受損患者溝通有困難。沒有佩戴助聽器患者的看護者中,有27%更容易感到煩躁,23%感到擔心。
而佩戴助聽器患者的看護者中,這些情緒減少了近20%。
大部分國人仍對助聽器存有誤解
後天(3日)是“世界聽力日”,本地醫生也借機提倡使用助聽器的好處,並指出國人對佩戴助聽仍存有誤解,很多人只有在出現嚴重並發症後才求醫。
鷹閣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陳耀文醫生表示,由于聽力受損通常是慢慢發生的,病患不會突然失聰,而是開始聽不見一些音調,聽別人說話時變得不清楚。很多病患會因此等到病情嚴重才求醫,也有很多年長人士把聽力受損當做是年齡增長的自然現象,沒有考慮佩戴助聽器。
“很多人會直接采用簡單的解決方法,像是看電視時(聽不到)就調高音量。”
本地仍有64%的人覺得佩戴助聽器不舒服,37%的人覺得丟臉,47%的人覺得沒有必要。
陳醫生說,助聽器有助改善人際關系和生活素質,不應該感到害臊或排斥。
隨著科技進步,現在的助聽器不只在外觀上不明顯,音質也更自然,還能用藍牙連接其他設備。
助聽器。(照片:Hearing Partners)
患者:助聽器就像眼鏡
60歲的眼科醫生範翰博在學生時代偶然發現聽不到一些音調,被診斷爲聽力受損。但由于本地當時對助聽器的倡導還很少,他因此延遲治療。後來他成爲醫生常常出席講座,發現無法清楚聽見觀衆的問題,不能准確提供答複,便決定購買助聽器。
範翰博說:“其實助聽器就像眼鏡,大家覺得戴眼鏡沒有什麽問題,但如果要戴助聽器就會覺得是大問題。”
聽力師許思慧表示,聽力受損是隨著年齡增長、長時間大音量聽音樂、吵鬧環境等因素所造成的。專家建議60歲以上的人士每年定期進行聽力檢測。
除了私人醫療機構,患者可通過政府醫院接受聽力檢測,也可利用科技輔助基金(Assistive Technology Fund)、樂齡助行基金(Seniors’ Mobility and Enabling Fund)等津貼購買助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