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無情人有情,旅遊行業在行動——新年疫情將社會各行各業的人都牽扯進來,也包括旅遊人。
“新冠”後,面臨已經變化的市場、早已改變的中等收入群體消費需求,以及後經濟發展高速時期的發展環境,我們是簡單地通過市場營銷、渠道重建恢複流量與數量,還是利用當前的低谷反思過去幾年旅遊行業發展中的問題,重塑産品和服務,打造長期的優勢産品和優質服務?
旅遊行業創新該怎麽創,風險在哪裏?在這個特殊的事情,旅遊行業作爲一個脆弱的行業,困難的行業,千萬不要盲目行動,從而讓自己從一個坑裏剛跳出來,又跳到另外一個坑裏。本文抛磚引玉,希望對各位同行有幫助!
一、短期市場反彈 但問題依然存在
中等收入群體需求變化,短期反彈不能掩蓋長期旅遊發展問題
回望2003年非典對旅遊行業的影響可知,旅遊行業報複性反彈的現象在年底和明年初就將凸顯。彼時,有效旅遊供給將出現供不應求的現象,黃金周期間尤甚。但是,這不能掩蓋旅遊行業長期存在的問題——供給需求錯配、産品結構失衡、低效投資過熱等。
2020年初,國家統計局公布,2019年我國人均GDP已經超過1萬美元,距離世界銀行定義的初級發達國家標准人均13000美元還差3000美元,即正在邁過“中等收入陷阱”的門檻。
隨著中等收入群體增多、休閑消費需求會發生諸多變化——休閑需求增多、主題文化藝術需求增多、社交互動需求增多、提高認知持續學習需求增多等。這一方面是新的機會,另一方面也凸顯了諸多問題——供給與需求錯配問題日趨嚴重,即觀光居多,休閑匮乏;硬産品居多,軟産品很少;美景很多,文化稀薄等現象。而這一結構性痼疾並沒有隨著過去五年的旅遊投資熱潮減緩,反而愈發嚴重。
供求、結構、投資三個問題,實際是一個問題,即消費者到底要什麽樣的産品?
二、産品需要滿足真實需求
前車之鑒——罔顧市場需求的項目大多失敗
根據日本的發展經驗,其在20世紀70、80年代興起的大規模旅遊項目投資,無外乎幾個方向,公寓開發、別墅開發、高爾夫溫泉開發等。
以日本綜合度假區開發計劃爲例,因日本人均收入增加、國內消費需求增多、平衡貿易黑字、旅遊及財政政策支持等原因,其在全國大多數地區都開展了綜合度假區項目的開發。這些項目有個共同特點——都伴有地産開發、超大規模、投入巨大、需要巨大客流支撐。
項目願景非常美好,但因爲政府或外部企業強植入型産品,忽略了當地消費能力與産品主題吸引力、中等收入群體消費需求等因素,再加上遭遇石油危機、經濟泡沫等財政問題、環保問題以及地方沖突問題,最終導致該類項目大多擱置或破産,即便是開業的項目,也因爲大量的同質化競爭和策劃、籌備倉促、開發與運營分離等問題,導致後期運營舉步維艱。
成功經驗——滿足需求、依托優勢存量資源拓展的項目,反而發展得非常好。這些滿足都市中等收入群體休閑需求的産品包括,在中心城市的文化藝術商業設施(劄幌)、主題水族館(大阪)、休閑藝術主題商街(名古屋),在小城市或鄉村的利用舊礦坑改造的工業休閑遊憩項目(鹿角市尾去澤礦區主題公園),利用當地人文做的民俗村主題區等。
三、長期存量市場開挖潛力
市場分化,細分賽道將決定未來發展
一邊是一系列的景區主動摘牌、酒店主動摘星轉型,另一邊是在城市休閑主題動物園、體育研學度假區、親子農莊、鄉村度假村的日趨火爆。這都在說明一個現象,即市場正在分化,正在細分。
2019年經濟環境因素的影響,不能解釋同樣環境下其他休閑主題景區的收入同比上升。這說明市場在做分流,傳統項目稍力不從心。
四、存量整合、“+旅遊”融合創新
從資源供給端看:輕重資産平衡,優化存量資産。
中國當前存在大量低效運營的存量資産,其改造、提升的空間很大,這與日本同階段非常相似。日本在經濟泡沫後期,市場中有大量的旅遊開發項目擱置,衆多的爛尾或半死不活的旅遊地産、旅遊綜合體、商業等開發項目。當時日本的後入局者,也是利用資産盤活與新項目激活使其中部分項目逐漸重獲活力。
鑒于此,我國在經曆過前期旅遊投資過熱、細分市場不明確的盲目開發後,後入局者應一面低價收購優良資産,利用資産包分割、公寓管理、商業改造等手段,優化資産、平衡輕重資産比重及投入産出周期,控制資産質量;一面利用産業融合優勢,導入文化、藝術、體育等其他主題內容,盤活老資産,激活新項目。
從消費需求端看:跨界融合發展,軟硬結合開發。
中等收入群體的消費需求,在文化認知、消費偏好、消費門檻上有明顯變化,這裏既是多元的需求,也是多元的消費,故此,對應的産品和服務也應當是多元化、專業化的。而目前的産品都是滿足大衆消費的或綜合中等收入群體的消費,沒有進行産品和産業細分。
例如,基于自然博物教育與親子休閑度假、虛擬現實與戶外體育休閑、線上教育與線下親子活動、傳統文化融合研學度假、休閑主題綜合體度假區等等方向,都是滿足中等收入群體的細分賽道、細分項目的類型。而根據世界旅遊理事會的數據,旅遊行業的1元旅遊消費,可以激活4.3元周邊消費。因此,新興的休閑旅遊産品不僅將滿足消費需求,還將帶動新型的周邊投資、建設、服務等等軟硬件産業。
在這個特殊時期,很多同行都想到了創新,准備在疫情之後,迅速翻身,不過創新是一個好詞兒,但內涵要求比較高。
我個人感覺,創新的內涵應比改革還高。改革是指改掉弊端、革除痼疾,實施不同于既往的新政。例如,某企業進行一些改革,其它企業也如此去做,我們都可稱之爲改革;而創新的要求就高了,還有一種獨創性的意思。一個企業的新舉措叫創新,相鄰另一企業再如法炮制,未必就被視爲創新了。
從這一點上說,中國旅遊業是否就極少有創新呢?情況並非如此。作爲一個地域和市場都很大的國家,中國旅遊業在崛起之中的創新是很多的,且至今都不乏閃光的亮點。
例如:中國旅遊業起步發展時是從入境旅遊開始,這相對于大多數國家(指較大國家)先國內、次入境的順序,就是一種創新;中國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讓旅遊發展適度超前于國民經濟的增長幅度,這相對于大多數聽任旅遊業自然發展的國家來說,也是一種創新;中國爲了推動旅遊業跨越式發展,曾在上世紀90年代實行了政府主導型發展戰略,破解旅遊基礎設施的供給不足,也是一種創新;中國大力推行旅遊服務標准化,快速提升了飯店、景區等旅遊要素的硬件和軟件水平,也是一種創新;中國通過特別安排假日而形成刺激國內旅遊的“黃金周”,又爲應對短時間內的旅遊需求激增而建立的假日旅遊工作機制,這也是一種創新。
也應該清醒地看到,在市場經濟體制建立以後,雖然創新之聲不斷,但行業創新似乎艱難了許多,創新步履也慢了許多,一些名曰創新之舉,實則是“新瓶裝舊酒”,有的甚至只是貼了一堆簇新的標簽、刷了五彩斑斓的各種顔色而已。那麽,作爲一個與時俱進、日新月異的産業,旅遊要真正把創新做實做好,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
創新應該實至名歸
01
旅遊行業是一個求新求異的領域,只有不斷地有興奮點、新看點,才能不斷地招徕和吸引遊客。作爲旅遊業者所面對的工作領域,是與遊客的視角和需求大不相同的,必須踏踏實實去研究市場、開拓市場,而不是整天在嘴上拽新詞。
旅遊行業由于天然的外向性、開放性,新名詞一向是不缺乏的,不僅不斷地自創(包括官方與行業),還跨行業引進了若幹,什麽全域旅遊、文旅融合、旅遊新七要素,什麽旅遊綜合體、旅遊田園綜合體、旅遊特色小鎮、旅居生活,什麽旅行社o2o、酒店的OTA、旅遊IP、智慧旅遊、旅遊網紅。
作爲旅遊業者,最要緊的不是操哪種時髦的新詞,不是戴多麽時尚的帽子,不是把心思都用新名詞包裝工作進而達到金玉其外的效果,更不是聽任旅遊企業長期蕭條生存、低效運行,而是要通過揮灑汗水和耗費心智,創新觀念、思路和方法,千方百計去實質性地解決旅遊發展的問題,推動企業産生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創新應是革故鼎新
02
創新一詞以“創”來引領,創的過程必然要進行一番革除和揚棄,穿新鞋走老路不能算創新,穿了新外衣、打了新旗號卻依舊是舊腦筋、舊做法,也不是創新。
在旅遊業的現實發展中,這類似是而非的現象還不少。例如,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不少地方的旅遊資源配置,市場依然難以完全發揮決定性作用,行政力量的影響還在變相發揮作用,國有旅遊集團或旅投公司就是這種角色;轉變職能已經喊了幾屆政府,但在推動旅遊業發展上,政府部門依舊很難簡政放權、“抓大放小”,有的甚至越管越具體;發揮協會、中介機構作用已是老生常談,但它們依舊很難發揮聯接政府與企業之間的橋梁紐帶作用,雖然它們對企業和行業更了解,卻對涉及評審之類的“權重”職責還是難以染指。
因此,一方面讓老問題逐步演變爲“老大難”,另一方面似乎創新又無用武之地,這不是積極有爲者應有的取舍。最不應該的是,個別地方變著花樣兒把把控的“蛋糕”進一步合法化,與現行的政策法規和上面的三令五申都吻合,這樣子的做法注定是要消弭創新動力的,即使生拉硬扯地搞創新,也不會有什麽好的貨色。
創新應該敢于超越
03
創新不應是老牛拉破車的自然發展,而應找准當地的比較優勢,選擇符合當地實際的發展道路,有所揚棄、有所趕超。從現實情況看,這種創新從省到縣並不多,能夠敢于自我否定、自我超越的則更少。
以旅遊産品開發爲例,大多數地方的旅遊開發是跟風式的,一會兒旅遊示範區,一會兒旅遊綜合體,一會兒特色小鎮,一會兒全域旅遊。到底哪一種類型最適合你,你選擇哪一種最具優勢,真正認真考慮和取舍的並不很多,大多數是盲目地、從衆地跟著感覺走。這種人雲亦雲、亦步亦趨的做法,怎麽能有創新成果。人們之所以把烏鎮、拈花灣、橫店影視城、長隆當作旅遊成功案例,就是因爲它們在超越自我的同時,也大大超越了它的同業者,令其同行們難以望其項背。
令人最爲擔憂的是,中西部一些市縣由于市場經濟不發達,市場經濟意識比較淡漠,在向東部地區學習取經後,弄回了早就應該淘汰的過時理念,說到底就是一些計劃經濟時代的做法。
例如,抓旅遊就得抓項目,抓項目就得抓大項目,抓旅遊就得黨政領導去主導等,把最爲重要的市場需求環節給丟了,結果搞出來的不少項目對應不了市場需求,成了半死不活的僵屍項目。
創新應是跨界交融
04
依托性、關聯性、交融性是旅遊産業的特點,這也是爲何要做好“旅遊+”這篇文章的原因。農旅融合、工旅融合、文旅融合、智旅融合等,發展思路都是正確的,但是如何落好地則另當別論。融合發展是一種相互借勢、交相生輝,而不是誰仰仗誰、誰收編誰,更不應跨界以後橫沖直撞、無比生猛。資本的闖入,地産的闖入,基金的闖入,互聯網的闖入,在某些時段、某些地方是不夠自重的。
例如,有的資本運作者,瞄准了3A、4A級景區,想著以資本攏起一批來,通過鼓搗、包裝、造勢一陣後,快速推向資本市場套現;個別資本大鳄進入旅遊市場以後,憑借巨大的資金優勢,揮金如土地想搶占文旅演藝項目高地,結果未能輕易取勝。
這類做法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沒有拿旅遊産業發展規律當回事兒,沒有拿旅遊服務行業當回事兒,這種倔強的個性和任性的脾氣,注定了在旅遊行業做不成事情。它也說明一個淺顯的道理,跨界融合這種創新,不能按照慣常思維一意孤行,必須有融合與合作的意識,有包容其它行業特點的大氣,否則就不是融合創新,而是入侵和收編了。
創新應爲做好做強
05
創新的目的是爲了促進發展,做好做強。但做大不等于做強做好,大的是數量和規模,強的是競爭力和各項靠前的排名。
做強做好的這種創新,不應老是強調特殊性,不能老是以地方特色自居,而應放眼世界、接軌國際。只有剪除所謂的個性和問題,才能借鑒國際上成功做法,如果老是閉門造車,老是強調自己是國企,登上國際台面的時間怕還要更長。例如,分時度假上世紀70年代在歐美國家就已較成熟,爲何中國多年前就已宣布從觀光向休閑度假轉變了,該種産品卻依舊沒有在中國長起來?
自駕車營地在國際上也是成熟産品,在中國廣闊的西部很有市場需求,但由于部門間的政策扯皮,目前營地建設依然困難重重;各類保護區、遺産地在國際上的旅遊開發,早就堅持“避重就輕”的原則,就是景區公路、步行道、停車場、遊客中心、休閑設施等的建設,盡量不影響保護地的地質地貌。而中國卻在開發時大興土木,追求工程量的浩大排場、固若金湯。在上述方面,不是要不要創新的問題,而是一定要睜開眼睛看世界了。
創新應頂天立地
06
創新對不同層級的要求是不一樣的,作爲行業的設計層級,重點應是開展發展戰略、增長方式、重點突破、素質提升、政策保障等方面的創新,目標是建設一流産業、比肩國際一線。
當然,抓一些宏觀性、戰略性課題,還是要立足于服務大多數企業和旅遊者,前些年提出太空旅遊、深海旅遊、極地旅遊,新意和新奇固然有了,但就是太過小衆了,讓人覺得更像是“旅遊發燒友”提出的主張。
作爲省一級,關鍵是做好旅遊發展戰略、重點和方式的選擇,絕不僅是“上傳下達”,中國地盤這麽大、旅遊發展狀況也相距甚遠,若沒有省一級自己的謀劃和考量,不但不可能有所突破和創新,說的稍微嚴肅一些就是一種不稱職。市縣一級作爲執行層,創新重點應是以新的思維和方法,解決發展現實中存在的各種問題,讓産業要素快速長大長壯,把旅遊産業真正發展好,而不是把自上而下布置的工作當作唯一重點、或者把市縣領導提出的大而空的發展目標作爲工作重點,表面看每年做的工作都不一樣,有些說法或表述還挺新穎,但未必就取得了突破性的創新。
創新,旅遊行業的人既然那麽喜歡這個詞兒,它對旅遊産業發展又是那麽的必需,我們就應該認真地對待這個詞,甚至把它作爲旅遊行業的精神圖騰,作爲一種不懈的追求,讓它刻骨銘心地長存,成爲激勵行業奮發進取的一個精神動力。
疫情期後的文旅如何破?
2020年開春,一場來勢洶洶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讓原本火熱的春節旅遊市場按下了“暫停鍵”。這場突如其來的重大疫情既是對文旅行政部門行業治理水平的“大考”,也是對文旅企業生存能力的挑戰。旅遊業具有異地性、消費性、民生性、綜合性等特點,在疫情艱難時刻,旅遊業如何“重啓”,把這場“寒冬”變成“逆襲”的好機會?值得深思。
嚴冬過後是陽春
完整解釋,危機孕育轉機,轉機産生商機,大概是如下五個方面。
第一是優結構:這裏更重要的是研究産品分工和市場分工,如果一次低谷能夠使我們的産品體系和市場體系更加完善,更加成熟,這個低谷的罪我們就沒有白受,所以最重要的是市場總體結構的優化問題。
第二是低成本:在這種情況之下建設成本會下降,比如說以前鋼材很貴,現在的鋼材下降到以前的一半,就意味著我們的建設成本會大幅度的下降,同樣,相應的運營成本也會下降,這裏包括材料成本、人工成本、管理成本、信息成本等,一系列的成本都會下降。從企業購並的角度來說,現在也是低成本購並的時機,這意味著我們一些有實力的旅遊企業現在可以考慮主動出擊。
第三是高收益:按理來說市場需求下滑,惡性競爭産生,怎麽可能有高收益呢?即使在這種時候也會有高收益,一是一些高端需求仍然會存在,高端需求對價格是不敏感的,對質量是最敏感的,所以這樣高端需求的存在就使我們相當一部分高端産品成本下降了,但是收益並不下降,形成一個高收益的狀況。
二是從大衆需求而言,這是成本效益的比較問題,做好了照樣可以形成相應的經營利潤,這是一個高收益的概念。三是資本運營,資本運營的時機即將産生,這時候如果有這種眼光有這種魄力,也有這種實力,實際上這就是所謂超級的好時機,所以同樣,在經濟低谷的時候也會形成高收益的局面。
第四是占領市場:這個時候會有相當一批企業抓住低谷這個時機,提高市場占有率和知名度。
第五是蓄後勁,迎接高潮、創新産品:從産業的角度來說,高潮時期調整增量,低潮時期調整存量,平緩時期以增量促存量。前幾年是高潮時期,大量新的項目進入市場,主要是調整增量,增量的調整過程使中國的旅遊發展水平上了一個新的台階,現在開始,進入低潮時期,這個時期最主要的是調整存量,這樣即涉及一個企業內部如何調整存量,也涉及我們産業存量調整問題。
疫情過後文旅業七大動向
一是快速反彈行情:按照文旅産業既有的成長規律和曆史經驗,本次疫情衰退期末,文旅産業將快速拉升,一定會有較強的反彈行情。當年非典疫情爆發時,很多人對文旅産業發展前景表示悲觀,當時的確下滑很厲害,但是,疫情結束後,很快就得以恢複,且力度很大。相信這次疫後的反彈力度會更大,文旅行業須對此提前做好積極應對措施,最大限度利用好疫後反彈的機會。
二是産業聯動性回升態勢:我認爲疫後的反彈和産業恢複,會以景區及重要的旅遊目的地爲龍頭,帶動旅行社、酒店、交通、商業、線上平台等業態回升。畢竟遊客還是沖著旅遊目的地去的,如果目的地的疫情得不到解除和合理處置,其他要素也是難以獨自啓動的。
三是非常時期的強力促銷:可以肯定的是,疫情過後,大多數文旅企業的一季度報表會比較難看,虧損嚴重。這時候,面對明顯反彈的行情,幾乎所有的文旅企業都會采取多項積極措施,通過強力促銷來盡可能彌補一季度疫情造成的損失。估計從二季度開始,全年下來,整體上應該可以彌補70%以上的一季度業績缺口,采取特殊策略高效複盤的少數文旅企業,不排除全部缺口補齊的情況發生。
四是今年的十一黃金周將創業績新高:現在全國只有春節和十一兩個黃金周,大家都知道黃金周對于文旅産業和企業的重要性,今年的春節黃金周由于疫情的爆發導致文旅産業運營中斷,失去了一次重要的獲利機會,剩下的十一黃金周無論如何要抓好抓緊了。從遊客來講,很多人原定的春節黃金周出行也遭遇中止,他們中的很多人必然要把春節黃金周的出行安排延後到十一黃金周。所以,今年十一黃金周很可能創出曆年來十一文旅産業業績的新高。
五是大型文旅企業將有系列動作:實力型的文旅企業這次應該不會在疫情過後又一次出現遺忘現象了,他們會積極采取行動,豐富産業鏈,避免“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的困局,同時強化運營體系和突發事件的應對機制建設,做到防患于未然。
六是網絡和科技等要素將成爲補缺主力軍:疫情過後,文旅産業會大力彌補疫情期間造成的經濟損失,這中間,網絡和科技等要素領域將成爲修補疫情帶來的文旅經濟缺口的主力軍。我們已經看到,疫情期間,線上的文旅活動不但沒有中止,反而更加活躍,凸顯了網絡的巨大優勢。同時,體現智慧旅遊價值的文旅科技創新由于其特殊的價值倍增功能,也將扮演更加積極的中堅作用。
七是國家將強化相應的政策體系建設:疫情過後,國家將推出文旅産業應對重大突發事件的多元策略體系和運行機制,這將有效避免未來新的疫情出現後文旅産業可能出現的困局,讓文旅産業能夠在疫情突發時刻,在國家應對政策指導下實現積極、平穩過渡。
“後疫情”啓動旅遊業振興計劃
提升旅遊治理水平應對“旅遊流”
以旅遊爲目的流動已經成爲目前中國人口流動的重要組成部分,2019年,全國超過60億的旅遊人次,以及超過6.5萬億元的旅遊總收入,這種流動性背後所帶來社會治理效應和管控治理難題日漸成爲常態。本次突如其來的疫情,正是對旅遊治理水平的考驗。
目前亟需構建基于突發公共事件的現代旅遊治理體系,在黨政統籌下實現多方共建,即文旅和衛生等部門聯動監控、文旅企業聯防聯控管理、居民和遊客監督支持、智庫媒體科學研判發布等。
“宅旅遊”催生優質旅遊供給
疫情被迫“宅”在家中的中國人,短期內消費需求從線下轉移到線上,催生了不少“宅經濟”的新形式,其中“宅旅遊”已逐步成爲經濟生態的良性循環和旅遊新經濟的創新點。與傳統旅遊活動相比,“宅旅遊”更加注重旅遊産品內涵的挖掘和旅遊服務的精細化管理。
“宅旅遊”意味著三個方面的創新
一是加大在線文旅居家消費産品開發,推出線上免費公共文化産品、在線展覽展示和文創産品的開發銷售,培育消費者線上體驗的習慣,讓這些文旅資源價值通過互聯網和現代物流走向世界各地,以實現更均衡、更多元甚至是更具無邊界成本效應的價值變現;
二是通過新媒體加強旅遊企業、産品和目的地的宣傳,提高旅遊者感知形象,爲疫情後旅遊者的現實旅遊決策的轉化打下基礎;
三是通過網上在線課堂等加強企業員工的素質培訓,提高服務管理水平,不斷賦能新需求。
旅遊“無界”加強健康旅遊社區建設
全域旅遊視角下,旅遊活動的邊界正在逐步突破。旅遊社區成爲承載旅遊活動的重要聚落單位。旅遊社區主要指是旅遊景區、旅遊地産區或酒店等目的地,是一個流動的、爲遊客提供服務的社區。旅遊社區是社區建設重要組成部分,健康旅遊社區建設是“健康中國”戰略落實的有效抓手。
在應對疫情時,應該科學有效地管控好旅遊社區發展,監測和追蹤好旅遊社區人員。
其一是提高旅遊社區應急管理水平,實現對遊客、車輛進出的報備排查和跟蹤管理,將病情監控、防控措施的宣傳落實到人;
其二是加強旅遊社區必要醫療設施配置,利用遊客服務中心或咨詢點提供疾病初步檢測和篩查,並通過信息聯通及時反饋檢測結果、提出分診和就醫建議,建立旅遊社區與城市醫療體系互聯互通的信息交流機制。
防範前置完善公共旅遊安全規劃
我國旅遊行業發展環境具有不確定性,對于涉旅活動的應急管理愈發重要。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産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旅遊法》等法律法規爲依據,對于旅遊行業因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突發社會安全事件、自然災害、事故災難而發生的公衆和旅遊者傷亡及病變事件,需要做好源頭管控,強調防範前置,實現安全管理提前介入。
把旅遊公共安全規劃納入到全域旅遊規劃體系,出台應急預案,對旅遊行業處置涉旅遊突發公共事件起到指導和推動作用,提升旅遊行業應急處置水平。
精准防控強化旅遊大數據支撐
此次疫情防控,是一場大數據時代的抗疫戰爭。鼓勵政府數據和市場數據融合共享、互動互用,用數據說話、用數據決策、用數據管理、用數據創新,做到心中有“數”,科學決策。
依托旅遊大數據,主要三方面作用
一是加強防控數據對客源研判的作用,對疫情實時分布和旅遊流動的動態性判斷作出快速反應,爲安全管理提供支撐;
二是提升防控信息傳遞效率,讓數據多“跑路”,讓遊客多了解,讓政府部門的權威信息能夠及時、准確地傳遞到遊客手中;
三是激發創新性的文旅發展模式,推動基于智慧旅遊平台和數據資源構建適應于消費遠程參觀和消費新經濟。
出台應對疫情支持旅遊企業政策
旅遊行業具有帶動性和惠民性特點,數據顯示,我國旅遊産業對國民經濟綜合貢獻和社會就業綜合貢獻均超過10%。由于目前旅遊行業大部分旅遊企業屬中微小企業,行業整體抗風險能力差,因此除企業積極自救外,還需要政府出台扶持政策。
主要從三個方面強化政策供給,與旅遊企業共度難關:
一是加大金融支持,確保融資成本降低、支持低息貸款等;
二是減輕企業負擔,減免企業房租並給予適度財政補貼、減免企業稅費、延期交納稅款等;
三是穩定職工隊伍,實施失業保險費返還政策、緩繳社會保險費、與職工協商調整薪酬和輪崗輪休等。
“後疫情”啓動旅遊業振興計劃
疫情以後,旅遊業將經曆啓動恢複期、基本恢複期和全面恢複期三個階段,其中重塑健康安全旅遊目的地形象,增強優質旅遊供給,提振旅遊消費信心將成爲重中之重。
面對供給集中釋放、需求增速回落的市場格局,需要從政府全面扶持、企業創新變革、遊客激活消費三方面啓動全面推進旅遊業振興計劃,大力恢複入境旅遊,積極恢複國內旅遊,穩步恢複出境旅遊。旅遊行業圍爐取暖,共克時艱,防止旅遊産業系統性風險,振興旅遊産業發展。
呼喚新旅遊生活方式
旅遊是人類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在生態文明時代,從2003年的SARS到2020年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都促使人類重新思考如何與自然和諧相處,如何對待野生動物,如何愛護公共環境,守護家園。
旅遊活動本質是人類認識自我、認識自然的活動,因此需要培養新旅遊生活方式,推廣綠色的生産生活方式,實現旅遊消費模式的綠色轉型,以實現更有活力的旅遊可持續發展,營造更健康安全的旅遊環境,實現旅遊行業的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