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看到一篇文章,題爲《武漢疫情之後,中國即將發生的10大變化》,作者是水木然。大體是說,疫情過後,從線下到線上發展的10個加速替代:線上購物對線下購物,體驗式場景對傳統實體店,線上獲客方式對對傳統獲客方式,線上教育對傳統教育,線上辦公對傳統辦公,免費對收費,新型醫療對傳統醫療,智慧城市對傳統城市,現代化治理對傳統治理,新生活方式對舊生活方式。
旅遊業迎來分水嶺,是必然,也是現實,更是未來。只是這場疫情可能加速旅遊常態的轉化,這是由現代旅遊需求所決定的。
依我看,“替代”有些絕對化,但轉化與兼容是一定的。且遠不止這10個方面的變化,單就這10個方面講,不少與旅遊相關,如:體驗式場景、線上獲客方式、免費、智慧城市、新生活方式。
尤其是新生活方式——從官方提出的美好生活,到老百姓世代企求的健康生活。借用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马斯洛《人类激励理论》学说,就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而消费的三个层级就是:生存、发展和享受,以我个人的理解就是:生存-生活-生命,這是人類“一生”的三個階段。
如果說,從生存到生活,對應的是從旅行觀光到旅遊休閑;那麽,從生活到生命,對應的應該是從旅遊休閑到旅居康養。這一演進對于旅遊業的影響,首先在于旅遊吸引物的變化——旅遊核心吸引物不再僅僅是景觀,更在于環境。確切的說,是景觀與環境的兼容。當然,無論景觀還是環境,都包括自然與人文兩個方面。
進一步诠釋:自然景觀是勝境,人文景觀不只是古代的遺存、遺迹、遺址、遺物,還有一切帶有人文價值的建築和物品,現代的,未來的。對于自然環境,當然是自然生態,空氣、氣候、水質、土壤、植被、有機食物等;更關鍵的是人文生態環境,包括淳樸的民風,以及醇厚的鄉情、鄉禮、鄉音等。環境之外,還要融入人心的情境,正所謂友好型環境——人與自然、人與人。
對應新旅遊需求的演變,近年的旅遊産品及産業鏈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未來誰跟緊了現代旅遊消費需求,誰就能立于不敗之地、獨立潮頭。
疫情無情人有情,旅遊行業在行動——剛剛經曆且還在其中的疫情將社會各行各業的人都牽扯進來,也包括旅遊人。
在危急時刻上至國家,下到個人,都積極投入到疫情防控的事業中。其中既有國家政策法規支持,地方行政措施保障,行業協會維系,也有旅遊各細分行業間的共襄義舉,諸如以攜程爲代表的OTA無責退改簽、酒店行業首旅如家、華住物資支援與暖心政策、景區企業集體閉園的大局觀、以及衆多的交通運輸企業的“戰時”值守響應、餐飲商業企業的打擊囤積居奇、保障物價穩定等積極配合行動。
同時,以個體旅遊人爲代表的善舉義行也比比皆是。諸如:導遊海淘防護口罩後義捐給醫院、民宿業主主動提供隔離房間、的哥自發組織的社區采買行動隊。這次突如其來的疫情中,我們看到了太多的感人事迹,也堅定地相信,在政府、專家、白衣天使、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疫情陰霾驅散的朗日會很快到來。
大災後旅遊行業低谷期的反思——在大災過後,面臨已經變化的市場、早已改變的中等收入群體消費需求,以及後經濟發展高速時期的發展環境,我們是簡單地通過市場營銷、渠道重建恢複流量(接待人次)與數量(營業額),還是利用當前的低谷反思過去幾年旅遊行業發展中的問題,反思旅遊投資、開發、運營中不太成熟、過于激進或已經過時的産品結構與開發、運營方式,進而重塑産品和服務,打造長期的優勢産品和優質服務?以上問題顯然是我們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
一
短期市場反彈 但問題依然存在
中等收入群體需求變化,短期反彈不能掩蓋長期旅遊發展問題。
回望2003年非典對旅遊行業的影響可知,旅遊行業報複性反彈的現象在年底和明年初就將凸顯。彼時,有效旅遊供給將出現供不應求的現象,黃金周期間尤甚。應對短期市場反彈,行業內曆經非典等事件後頗有經驗,筆者不再贅述。但是,這不能掩蓋旅遊行業長期存在的問題——供給需求錯配、産品結構失衡、低效投資過熱等。2020年初,國家統計局公布,2019年我國人均GDP已經超過1萬美元,距離世界銀行定義的初級發達國家標准人均13000美元還差3000美元,即正在邁過“中等收入陷阱”的門檻。
隨著中等收入群體增多、休閑消費需求會發生諸多變化——休閑需求增多、主題文化藝術需求增多、社交互動需求增多、提高認知持續學習需求增多等。這一方面是新的機會,另一方面也凸顯了諸多問題——即我國旅遊産品結構失衡,供給與需求錯配問題日趨嚴重,即觀光居多,休閑匮乏;硬産品居多,軟産品很少;美景很多,文化稀薄等現象。而這一結構性痼疾並沒有隨著過去五年的旅遊投資熱潮減緩,反而愈發嚴重。
綜觀前文所述供求、結構、投資三個問題,實際是一個問題,即消費者到底要什麽樣的産品?
二
日本經驗——産品需要滿足真實需求
前車之鑒——罔顧市場需求的項目大多失敗。根據日本的發展經驗,其在20世紀70、80年代興起的大規模旅遊項目投資,無外乎幾個方向,公寓開發、別墅開發、高爾夫溫泉開發等。
以日本綜合度假區開發計劃爲例,因日本人均收入增加、國內消費需求增多、平衡貿易黑字、旅遊及財政政策支持等原因,其在全國大多數地區都開展了綜合度假區項目的開發。這些項目有個共同特點——都伴有地産開發、超大規模、投入巨大、需要巨大客流支撐。
項目願景非常美好,但因爲政府或外部企業強植入型産品,忽略了當地消費能力與産品主題吸引力、中等收入群體消費需求等因素,再加上遭遇石油危機、經濟泡沫等財政問題、環保問題以及地方沖突問題,最終導致該類項目大多擱置或破産,即便是開業的項目,也因爲大量的同質化競爭和策劃、籌備倉促、開發與運營分離等問題,導致後期運營舉步維艱。
成功經驗——滿足需求、依托優勢存量資源拓展的項目,反而發展得非常好。這些滿足都市中等收入群體休閑需求的産品包括,在中心城市的文化藝術商業設施(劄幌)、主題水族館(大阪)、休閑藝術主題商街(名古屋),在小城市或鄉村的利用舊礦坑改造的工業休閑遊憩項目(鹿角市尾去澤礦區主題公園),利用當地人文做的民俗村主題區等。
三
有效旅遊産品投資較少 市場將用腳投票
低效投資過熱,忽視中等收入群體真實休閑需求。反觀我國過去幾年火爆的旅遊投資現象,往往是開始高高舉起、中途慢慢飄移、最終不知所蹤。
例如過去幾年的特色小鎮項目或景區升A工程,在各地政績要求、企業爭取扶持資金、開發房地産需求等動因驅動下,難免出現地方政府牽頭組織,聯合大企業大幹快上的局面。這些項目或者策劃缺位主題不清,或者罔顧産業發展實際,或者同質化嚴重,都沒有照顧到本地特色資源與消費者的真實需求以致最後半途擱置、往往一地雞毛。
但不可否認,大浪淘沙中,也有好項目好産品誕生,諸如真實做産品的陳向宏先生與陳妙林先生及其團隊的烏江村.初心澗和開元森泊等産品;諸如滿足中等收入群體的、基于在地資源的莫幹山體育休閑項目等。這可謂:跳進市場的海浪中,方看出誰會遊泳(好産品),誰僅僅是有救生圈(政策、資金),或者兩者皆無。
以往依托銀行貸款、政策支持、PPP拿地開發的環境已經一去不複返,不管是某些開發商擱置或破産的項目,還是正在營業的免門票主題樂園,亦或是追逐各種網紅産品、妄圖短暫留住客流的景區,最終都會發現,他們正在被市場抛棄。
四
長期存量市場挖潛
市場分化,細分賽道將決定未來發展。我們看到,一邊是一系列的景區主動摘牌、酒店主動摘星轉型,另一邊是在城市休閑主題動物園、體育研學度假區、親子農莊、鄉村度假村的日趨火爆。這都在說明一個現象,即市場正在分化,正在細分。
2019年年末,筆者從各地旅遊局、傳統旅遊景區、酒店從業者口中聽到一個共同的消息:今年旅遊市場不好。誠然,有經濟環境因素,但不能解釋同樣環境下其他休閑主題景區的收入同比上升。
這說明什麽問題?說明市場分流,傳統項目已經顯出頹勢。
五
未來:存量整合、“+旅遊”融合創新
從資源供給端看:輕重資産平衡,優化存量資産。
中國當前存在大量低效運營的存量資産,其改造、提升的空間很大,這與日本同階段非常相似。日本在經濟泡沫後期,市場中有大量的旅遊開發項目擱置,衆多的爛尾或半死不活的旅遊地産、旅遊綜合體、商業等開發項目。當時日本的後入局者,也是利用資産盤活與新項目激活使其中部分項目逐漸重獲活力。
鑒于此,我國在經曆過前期旅遊投資過熱、細分市場不明確的盲目開發後,後入局者應一面低價收購優良資産,利用資産包分割、公寓管理、商業改造等手段,優化資産、平衡輕重資産比重及投入産出周期,控制資産質量;一面利用産業融合優勢,導入文化、藝術、體育等其他主題內容,盤活老資産,激活新項目。
從消費需求端看:跨界融合發展,軟硬結合開發。
中等收入群體的消費需求,在文化認知、消費偏好、消費門檻上有明顯變化,這裏既是多元的需求,也是多元的消費,故此,對應的産品和服務也應當是多元化、專業化的。而目前的産品都是滿足大衆消費的或綜合中等收入群體的消費,沒有進行産品和産業細分。
例如,基于自然博物教育與親子休閑度假、虛擬現實與戶外體育休閑、線上教育與線下親子活動、傳統文化融合研學度假、休閑主題綜合體度假區等等方向,都是滿足中等收入群體的細分賽道、細分項目的類型。而根據世界旅遊理事會的數據,旅遊行業的1元旅遊消費,可以激活4.3元周邊消費。因此,新興的休閑旅遊産品不僅將滿足消費需求,還將帶動新型的周邊投資、建設、服務等等軟硬件産業。
素材:來源于網絡
編輯:北京江山多嬌規劃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