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越來越多人創業的目的不只是爲了盈利,而是希望能爲社會的特定群體或環境盡一分力,發揮影響力。
本系列邀請三名不同領域的創辦人,分享他們創業爲社會帶來哪些改變。
民以食爲天,吃喝與玩樂並列,但對有吞咽困難的人來說,從前的歡樂時光,如今非常無趣。銷售醫療器材用品多年的沈益如多年來有感這群人的困難,最終立志通過食品創新,幫這一群人尋回以往的生活樂趣。
沈益如相信有志者事竟成,與友人成立了SilverConnect公司,專門開發和供應軟滑和稠度適當的GentleFoods品牌膳食,包括用菜泥和肉泥制成形狀如蔬菜和肉類的食物,以及剁碎或切細的食物,而且許多都是本地人熟悉的美食和甜品。這些食品不僅讓有吞咽困難的人安全食用和享受到食物的美味,也幫助看護他們的人節省時間精力。
沈益如(45歲)日前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透露:“中學時因爲課程輔助活動,我每個學期都會到療養院當義工。那時我發現在療養院的老人家,除了家人探望之外,吃飯是最高興的時候。沒有人會期待打針或接受治療的時光。”
這個觀察,在她的心中如同一顆種子,生根發芽。
當年的義務工作是一個緣起,而看到和切身感受親人的需要,推動她選擇開創這個行業——通過食物,幫助病人和年長者,使他們的生活更快樂。
她說:“我們選擇開創這項業務,是因爲我外婆的緣故。”沈益如是福建人,也會講潮州話,因爲外婆是潮州人。GentleFoods的甜品當中,包括一種傳統甜食——紅龜粿,但與皮容易硬化的傳統紅龜粿相比,GentleFoods的紅龜粿容易在口中融化,類似雪糕。
她說:“外婆年事已高,還患有老人癡呆症,因此我們必須爲她准備容易吞咽的食物。”
原來,癡呆症患者有時會忘記咀嚼便吞下食物,對于有吞咽困難的老人家來說,後果不言而喻。
飲食對健康的重要性衆所周知,患病後的康複飲食更是不容小觑。她說:“我父親曾經住院動手術,我們在父親康複期間特別關注他的飲食,因此父親康複得很快,讓醫生驚訝。”
沈益如畢業于新加坡國立大學生物化學系,擁有博士學位。創業之前曾在不同的跨國公司工作了15年,一直是在亞太市場銷售醫療器材、傳染病的診斷試劑盒等。她一直沒忘記通過食物讓老人家和病患生活更愉快的想法,也一直對食物營養很有興趣。
向來喜歡研究的沈益如,秉持讓有吞咽困難的人更幸福的信念,花了許多時間尋找和研究解決方案。公司在2017年成立後,她有一段時間持續研究、改進食品,直到冠病疫情暴發前不久才開始營銷。她指出,GentleFoods富有營養又刺激食欲的膳食,是通過公司不斷收集醫院、臨床醫生的反饋,並由公司的言語治療師、營養師和廚師團隊精心開發。
叫好的戲未必叫座。在本地,開拓軟滑膳食市場的人不多,它看起來小衆又冷門。
不過,沈益如認爲這是誤會。她說:“新加坡和亞洲人口正迅速老齡化,雖然目前需要軟滑膳食的人,可能只占人口的2%,但這個數據在不斷增長。”此外,中風、癌症、帕金森、老人癡呆症等病患,或短期有吞咽困難者,都需要這類食物。例如,接受電療的癌症病人也許會失去味覺,但並沒失去嗅覺,食物的香味因此可以發揮效用。
延伸閱讀不向女傭收費夫妻開設良心中介
她也指出,除了供應給醫院和療養院,出院者也可能繼續享用這類食物,成爲長期顧客。若沒有這類食物,很多人可能只能選擇喝粥。
有意進軍馬國市場
但是,如何擴充業務也是她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她後來申請並成功獲得星展銀行基金會(DBS Foundation)資助,支持公司擴展業務,協助它與適合的國內外夥伴建立聯系。
公司希望能對社會發揮正面影響,目標是到明年底時能夠爲本地至少15家療養院提供食物,並且供餐數量達到目標。
她說:“我們依靠客戶的口碑,包括醫生和在醫院的人,並與適合的夥伴合作,以拓展業務。希望我們有一天能夠成爲新加坡的驕傲。”
雖然面對冠病疫情的挑戰,她不忘把眼光放長遠,並且已經在試探馬來西亞市場。她說:“新加坡市場還未飽和,我們會先在新加坡打好基礎,然後再更大膽地跨出國門。”
她坦言,業務拓展不乏挑戰,其中最大的挑戰是如何改變看法,因爲許多人認爲醫療和人力是最大的營運成本,並沒有注意到食品成本。另一方面,公司也必須盡量使食物價格負擔得起,須經常更新菜單,保持多樣化。
她認爲,療養院和醫院的廚房可繼續供應適合一般人的食物。至于有吞咽困難的人的食物,可以外包給專門供應軟滑膳食的公司,減輕護士的負擔,讓他們不必花時間幫病人弄碎食物,可更專注于其他工作。
GentleFoods盒飯、用菜泥和肉泥制成的軟滑食物和一些甜品,以冷凍收存,從冰箱取出蒸熱即可食用。這如同快餐速食,爲客戶省時省力。此外,沈益如指出,冷凍其實更能保持營養和味道。
GentleFoods膳食目前主要是供應給醫院和療養院,但公司也推出了訂用服務,消費者可訂購五份餐至20份餐的食物,公司將一次過送貨到門。
在眼下的大環境,沈益如擴充業務步步爲營,公司目前雇員人數共六人,一部分的食物制作外包給供應商生産。
不過,她仍預測今年營收將取得增長。公司已獲得種子基金投資,她希望今後公司能吸引到更多投資者,爲業務的擴充提供資金和網絡。
創業之路走了幾年,沈益如覺得已“不能回頭”。她說:“擔子比以前打工時更重,比以前更忙,但是我覺得更有意義,因爲可以真實感受到和體會到人們直接受益于公司的服務。這是激勵我前行的動力。”
(三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