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報告中指出,成分標簽錯誤的現象非常普遍,“大多數産品在成分表中使用魚、海洋魚、銀魚、白魚等通用的術語,有些專門列出了金槍魚或三文魚成分,其余的並未注明任何種類的魚肉配料。
研究顯示,本地售賣的多種寵物食品中含有瀕危鲨魚物種的成分,而食品配料表中並未注明這些成分。
耶魯—國大學院(Yale—NUS)學生費蘭奇(Ian French)通過基因條碼(DNA barcoding)技術,分析本地16個品牌的45種寵物食品,並在144份研究樣品中,檢測出有31%均含有鲨魚的基因,但全部都沒有注明了含有鲨魚成分。
其中,最常出現的是藍鲨(blue shark)、絲鲨(silky shark)和白鳍鲨(whitetip reef shark),而絲鲨和白鳍鲨已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列爲漸危物種(vulnerable),收錄在紅色名錄,絲鲨也被列入瀕危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 of Wild Fauna and Flora,簡稱CITES)附錄二中,因此必須對有關商業貿易加以管控,防止過度消費導致其滅絕。
研究報告中指出,成分標簽錯誤的現象非常普遍,“大多數産品在成分表中使用魚、海洋魚、銀魚、白魚等通用的術語,有些專門列出了金槍魚或三文魚成分,其余的並未注明任何種類的魚肉配料。在此次研究中所收集的寵物食品中,全部都沒有將鲨魚成分列在配料表中”。
不實標簽誤導消費者
在過去的半個世紀內,過度捕撈導致鲨魚數量減少了超過七成,且四分之三的鲨魚有瀕臨滅絕的危險。研究認爲,除魚翅、魚肝油、魚肉的需求導致了這一結果外,海洋産品的錯誤標簽,也是導致鲨魚數量下降的原因之一。
費蘭奇表示,這種錯誤的標簽會誤導消費者,令寵物主人和動物愛好者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購買了鲨魚制品,間接導致了瀕危動物的過度捕撈。
他希望這項研究能夠按照全球統一標准對標簽進行管控,提升寵物食品標簽的透明度與准確性。
他還建議,在整個人類和寵物食品的海鮮供應鏈中,加強問責制,以減少違背可持續發展的捕撈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