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籠罩下,東南亞數字經濟的投資依然活躍,但企業業績表現卻呈現疲態,總部設在新加坡本地的冬海集團(SEA Limited)和Grab去年虧損幅度再擴大。(圖源:視覺中國)3月1日,東南亞“小騰訊”冬海集團公布業績報告,去年第四季虧損擴大到6億1760萬美元(8億3000萬新元),2021全年淨虧損達20億4000萬美元。集團股價當日應聲下挫,市值一度縮水約13%,收126.50美元。(圖源:視覺中國)與此同時,東南亞網約車及外賣平台巨頭Grab于3月3日同樣發布業績報告,公司去年第四季虧損達到11億美元,營業額下降44%至1億2200萬美元,2021年全年虧損36億美元。業績公布後,Grab當日股價跌幅達37%,收市報3.28美元。自去年10月以來,冬海股價一路“跌跌不休”,而Grab自成立以來就一直處于虧損狀態。
- 【冬海遊戲娛樂業務紅利不再】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冬海集團盈利主要來自于遊戲娛樂業務。2021年,公司全年營收爲99億5000萬美元,其中遊戲娛樂業務營收就達到43億美元。然而,伴隨著2021年底許多經濟體的重新開放,冬海的遊戲用戶參與度及在線活動已有減緩迹象。在2021年四季度,遊戲活躍用戶和付費用戶數量均出現負增長。不過,冬海集團手中能打的牌也不只有遊戲娛樂業務這一張,它還有電商和支付兩大業務。隨著電商近些年在東南亞地區的迅速發展,冬海集團董事長兼CEO李小冬就稱,預計2022年,旗下電商平台Shopee有望在計入總部成本之前,在東南亞及台灣市場取得正的調整後EBITDA(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SeaMoney也有望實現正現金流。在2025年之前,Shopee及SeaMoeny 所帶來的現金流也將支持這兩項業務的長期發展。
- 【Grab網約車業務受重挫】
與此同時,本地另一互聯網巨頭Grab因受到疫情的影響,網約車業務受到重挫,導致去年業績下滑。財報就顯示,Grab網約車業務去年全年GMV(商品交易總額)爲28億美元,同比下降14%,營收約4億6000萬美元,同比微增4%。爲維持市場占有率及競爭力,Grab仍需向司機和消費者提供巨額補貼。Grab集團首席執行官兼聯合創始人陳炳耀(Anthony Tan)稱,盡管面臨德爾塔和奧密克戎變異毒株的挑戰,2021年仍是該公司迄今爲止最強勁的一年,在GMV和營收方面均實現了大幅增長,調整後EBITDA也在持續提高。他也表示,2022年將在新加坡推出數字銀行業務,這將成爲Grab的又一分水嶺。不難發現,電商、數字銀行將成爲兩大互聯網企業下一個發力點,但目前這兩大巨頭均處于虧損狀態,如何走出盈利模式,仍是未來的挑戰。
- 【Gojek聯手Tokopedia與兩巨頭分庭抗禮】
既然提到冬海與Grab,那就不得不提及他們在東南亞的競爭對手Gojek。去年5月,網約車出身的Gojek就與印尼電商Tokopedia合並,設立GoTo集團。該集團業務覆蓋至交通物流、送餐外賣、電商、娛樂、金融等多個領域,創造了東南亞又一個平台生態系統。這樣的場景會否讓你感覺似曾相識?沒錯,早在2018年,當Uber把東南亞的業務賣給Grab後,Gojek和Ryde立即現身搶灘新加坡網約車市場,“三分天下”的格局首次形成。而如今,雪球越滾越大,單單網約車已經滿足不了互聯網巨頭的胃口,大佬們又開始將支柱業務從網約車領域轉向了金融。目前Grab、GoTo和冬海集團都擁有自己的金融平台,涵蓋信貸、保險、投資等多個範疇,而支付則成爲三家共同聚焦的核心業務。新加坡風投基金Beenext的創始人兼CEO佐藤輝英在接受財新采訪時就表示,電商、網約車等“集市業務”(marketplace)能夠爲公司帶來大量用戶和邊際利潤,而支付等金融服務也能帶來大量優質數據,並可提升集市交易的流暢度,二者形如互聯網業務中的“國王與王後”,相互結合順理成章。基本可以預測,未來幾年,GoTo、Grab和冬海集團之間的“三國殺”肯定無法避免,而東南亞的互聯網行業格局長期內也將繼續維持這種“三足鼎立”的競爭態勢。對于這些互聯網企業來說,這既會是一大機遇,也將會是一大挑戰。*“星港錢潮”是中國領先的專業媒體財新爲新加坡和香港經濟和商業報道推出的重磅欄目。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