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來訪者中,有這樣一個家庭,令我印象深刻。
40出頭的母親帶著自己的孩子來見我,男孩只有七八歲的樣子,小心翼翼的,依偎在媽媽的身邊。
她的媽媽告訴我,孩子應該是患上了恐懼症。我問她,你怎麽理解這個恐懼症?
她說因爲孩子特別的怕黑,一到晚上天黑了,他就不敢一個人睡,以至于都七八歲的年齡了,還要經常鑽進她的被窩跟一起睡,然後搞的爸爸只能睡書房。
因爲她已經在學習心理學,意識到夫妻長期的分床對感情是不好的,但是她又不知道如何讓孩子跟自己分開睡。
所以她非常想從我這裏得到幫助,去治療孩子這種對黑夜的恐懼。
我跟這對母子深入訪談後發現,其實,是媽媽完全不懂自己的孩子!
01 “其實我不怕黑”
我在問話的過程中看到,媽媽說任何話,孩子都會小心翼翼地看自己的母親,眼神中有期待也有一絲說不清的擔憂。
當我問孩子,你怕不怕黑呢?孩子沉思了一下,告訴我,他不怕黑。
這個結果讓媽媽很意外,媽媽立即追問:“那你爲什麽跟媽媽說你害怕一個人睡呢?”孩子聽到後低下了頭。
我輕聲地對孩子說:“我剛看見我們聊天時,你一直盯著媽媽看,好像很小心,也好像很擔心媽媽的樣子。不知道阿姨猜得對不對?”
孩子點了點頭。
我繼續:“那你是什麽時候開始這樣小心翼翼的呢?”
孩子歪了歪頭說:“最近半年吧。”
我再問:“那你最近半年有什麽不開心的事嗎?”
孩子說:“我也不知道,但我開心不起來,睡在床上會有些害怕。”
之前,媽媽在說的時候,孩子特別緊張。
當孩子在說這些話的時候,我注意到媽媽也特別緊張害怕,兩眼緊緊盯著孩子。我感覺這對母子的緊張害怕恐懼,緊緊連接在一起。
這時,我大膽地問了一句:“我看到,好像媽媽輕松的時候你也輕松,但媽媽緊張的時候你也緊張,你是不是看到媽媽緊張的時候你會不開心呢?”
孩子說了一段令媽媽驚掉下巴的話:“我覺得媽媽很孤獨,我感覺爸爸對媽媽不好。他們總吵架,看到媽媽不開心,我就睡不著了,就只能和媽媽一個被窩才能睡得著。”
媽媽的恍然大悟的表情告訴我,她從來沒想到兒子這麽擔心她,原來只是以爲孩子膽子小不敢自己睡覺而已,沒想到自己和丈夫的關系,會爲孩子帶來這麽多擔憂。
02 孩子的不安全感,來源于父母
英國心理學家約翰博比,對二戰後受過創傷的孩子做了心理研究,那些早年與母親發生分離的孩子,在人際關系的互動中有更多的回避和矛盾,屬于不安全依戀。
不安全型依戀的孩子在成人後,想靠近親密關系但靠不近,或者幹脆回避親密,采取自給自足的態度與人切斷聯結。
有的人在親密關系中,不停檢查手機、不停打電話給伴侶,伴侶稍有點情況,他就懷疑對方是在外面有人了,會擔心對方抛棄自己,渴望關系但害怕被傷害。
經過深入聊天,我發現這個事例中的母親,就屬于這個類型。
而人格的地基取決于三歲前的安全感,安全感取決于父母關系的穩定。
- 如果父母是安全型的,他們給到孩子的感覺是安全的,孩子就是安全依戀;
- 如果父母是回避或者矛盾型的,他們早年沒有被穩定對待,成年後就會在自己的婚姻裏創造不安全型的環境,這種不安全就住進孩子的內心。
孩子的安全感不止取決于父母對他好不好,也不止取決于孩子心理發展如何,而往往取決于父母的焦慮和不安全感,這是會直接影響孩子安全感的形成。
家庭治療界的泰鬥曾說:對于孩子來說,最可怕的不是看到父母批評他們,而是看到父母不和,這對于孩子來說就等于自己腳底下的地板裂來開一樣。
也就是說,孩子在一個沒有安全感的環境下長大,對自己值得不值得愛是沒有信心的,也對別人是否值得信賴沒有信心。
只有足夠的愛才能打好孩子的人格地基,一個安全感充足的孩子才有能力去面對長大後的風雨。
03 父母想要孩子有安全感,應該怎麽做?
孩子的症狀往往是家庭問題的代言人,如果你想要孩子健康快樂,就要首先給孩子營造出健康的家庭環境,而這個環境裏,首當其沖的就你們的夫妻關系。
在做開篇提到的那個家庭的第二次治療時,孩子的父親也到了治療室。
- 當父母在討論孩子的問題時,孩子的表現很平靜,即便父親會偶爾批評他。
- 但在談論到父親和母親的問題時,我注意到孩子一只手抓住父親,一只手抓住母親,神色又開始緊張。
我詢問孩子的感覺,他回答說“我很害怕”。
父親緊接著問:“害怕什麽,難道我們對你不好嗎?”
孩子搖搖頭說:“不,我不止要你們對我好,我要你們兩個人好。”
可見,如果一個孩子是不安全依戀的話,他就會非常擔心失去關系,所以他在家庭中也是特別操心的那一個。
父母想要孩子有安全感,應該怎麽做呢?
首先自己要做好表率。
我前面提到,父母的不安全依戀可能會代際傳遞給自己的孩子,你在關系中投射出的任何不安全信號,孩子全都收得到,並不以你跟不跟孩子表達,甚至粉飾太平,就能埋得過孩子。
給孩子的安全不僅僅來自物質的保障,還來自于父母情緒的穩定。父母作爲成人,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給孩子以榜樣。
其次,試著解決夫妻之間的沖突。
夫妻之間有沖突並不可怕,對于孩子來說真正害怕的是,父母無論如何都無法解決他們的沖突。
長時期不解決夫妻之間核心沖突的家庭,症狀必然以孩子的問題呈現出來。
所以,作爲成年人面對自己的沖突並予以解決,才能提供給孩子真正的安全環境,而這才是塑造安全型依戀的孩子的人格地基。
一個感受到安全的孩子,才能在成年後帶著內心穩定的感覺、勇敢地走出家庭,才有勇氣去探索世界,也更有穩定的底氣去面對和處理屬于他自己的親密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