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家長擔心少了年中考試,學校可能增加計分測驗或年底考試的分數比重。教育部日前受詢時說,一些年級已取消年中考試,學校可繼續參照現有的評估分數比重指導原則。
“以我自己的背景來說,我不覺得自己比別人聰明,比別人強。如果今天有什麽成就,都是靠紀律和恒心。”
對于如何鼓勵孩子提高抗壓能力和韌性,陳振聲說,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目標,但達不到目標時不代表失敗,應該將之視爲繼續精進能力的動力。
從明年起,中小學取消所有年級的年中考試,這可騰出約三周的課時讓教師有更多空間使用多元的教學法,鼓勵自主學習。陳振聲受訪時指出,每所學校有決定權,根據各自學生的需求,策劃如何利用騰出的課時,以更有效地指導學生。
陳振聲指出,有些孩子在有壓力環境中會把壓力轉變爲動力,並表現得更好。不過,不是每個孩子都能適應這種高壓環境。
不少家長送孩子上補習和增益課,有的只求孩子成績不落人後,有的則細心栽培,希望孩子在學業競爭中脫穎而出。
“不是說你小六會考中考得怎麽好,或在中學時考得怎麽好,你就是一輩子成功。其實在一個唯才是用的社會中,都有許多機會讓不同的人發揮他們的所長。“
“我就會說,那你要有心理准備,你孩子在那所學校,一開始就排在後面了,那如果你孩子能承受那種壓力,有自信心和決心,要把壓力轉成動力,那也無妨。如果你孩子承受不了這樣的壓力,選擇一所截分點爲12的學校,也不見得是一件壞事。”
他指出,有些孩子發育和成熟得比較快,有些則比較慢。“不過,在我們的社會裏,就是希望不管你跑得快,還是跑得慢,都有機會發展強項或潛能。”
陳振聲說,如果孩子能在適合自己的學校中發揮所長,培養自信心,也是一種成功。
陳振聲說,家長投入資源栽培孩子是人之常情,而有些家長也確實更有能力這麽做。有鑒于此,他認爲,要讓唯才是用的制度發揮實質作用,必須同時確保教育體制能爲不同背景的學生提供機會和支援,尤其是對弱勢的學生而言。
“我今天考到50分,我設定一個目標,我要考70分,那我考回來是60分,那我算失敗嗎?也不一定啊,因爲我已超越自己。從60分的基礎上,下次再設一個新的目標,那也不是壞事。
學校可根據學生的學習需要靈活制定評估方式,在教育部建議的範圍內決定分數比重,計分測驗和年終考試的分數比重因此不會有太大的變化。
他說:“家長有時會說:爲什麽某某學校和另一所學校的教學法不一樣?理由很簡單。學生背景不一樣,學習能力不一樣。我們要信任老師,在跨越那所謂的最後一公裏,使用不同的方法,最適當地幫助學生。”
在教育部長陳振聲的育兒字典裏,孩子達不到預設的目標,不算失敗;唯有放棄嘗試,才是失敗了。
教育部長陳振聲認爲,家長投入資源栽培孩子是人之常情,但他強調,在本地唯才是用的制度中,孩子無論出身背景或學習起跑線,都有機會實現潛能,而政府會致力爲每個人提供平等機會,尤其會扶持弱勢學生發揮所長。
“這讓我們孩子學習到,世界上有許多同齡孩子是那麽珍惜他們擁有的一切以及機會。我們的孩子看到其他孩子的韌性和堅持。”
不同時代也有不同的考量得取舍,要如何找出這個“動態平衡點”,必須敏感處理。“每天都有不同的聲音,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聲音。”
他時常問家長,如果他們孩子在小六會考考到10分(總積分),他們會爲孩子選截分點爲10分、12分,還是14分的學校?結果發現,大部分人認爲孩子既然考到10分,那就選截分點10分的學校。
教育須激發 每個孩子好奇心
對于家長該如何幫孩子選校,陳振聲提醒,爲孩子設定較高的目標不是壞事,但家長必須了解孩子的承壓能力,不應一味瞄准門檻高的學校。
各所學校的學生背景和能力不同,校方應自行決定如何善用因取消年中考試而騰出的課時,並評估學生的學習進展。
指導原則確保各測試的分數比重適當,不會過度集中在年底的考試。
當教育部鼓勵人們接受多元的成功定義,陳振聲強調,這並不表示成績或考試不重要,而是鼓勵學生在較多的領域中各自發揮所長,而不是以考試成績爲唯一成功指標。
對于如何看待考試壓力,陳振聲說,每當他走訪學校,總會鼓勵學生思索,考試到底是要了解自己的學習進度,還是爲了超越他人?
政府也爲弱勢學生提供更多資源和援助,包括確保優質的學前教育費用維持在人們負擔得起的水平,以及通過“提升”(UPLIFT)社區網絡和學校增源計劃,爲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提供全面的支援。
求學生涯中,考試成績無論好壞都是短暫的,踏出學堂後,人生才是真正的考試。
延伸閱讀陳振聲: 別只看短期“學堂人生” 要放眼長期“人生學堂”
他指出,教育的目的是激發每個孩子的好奇心,進而自發去學習。“如果孩子只是爲了考試而去學習,那考完試他就把所有的知識還給老師了……就好像許多人華文考得不錯,但O水准後就還給老師,那也不算是成功啊。”
“有一次,她和其他學生去中國訓練,看到那裏孩子的奮鬥精神。他們早上6時起來跑步,7時吃早餐,8時開始訓練,中午12時訓練後吃午餐,新加坡孩子吃完午餐就去逛街了,中國孩子吃完午餐繼續訓練,休息一會兒吃晚餐。新加坡孩子逛街回來之後,中國的小孩已開始第三輪的訓練。
“如果學生的目的永遠是超越他人,那就是一個零和遊戲……如果我們人生的態度是,在嘗試每一件事的過程中,以超越自己作爲一個人生目標,這比在考試中超越他人的短期目標,來得更重要。”
談及自己的育兒理念,陳振聲說,他只要求孩子做到兩點,第一是要有紀律,第二是要有恒心。
陳振聲希望,學校利用騰出的時間讓學生有不同的學習體驗,幫助學生了解各自的長短,培養自信心。
陳振聲指出,很多較具前瞻性的雇主,最重視的並非應聘者成績的高低。“差一兩分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能不能把特長展現出來……成績有它一定的重要性,不過出來工作的時候,更重要的是怎麽去說服雇主,你能帶一些特長或特別的技能到他的公司,加強整個團隊的實力。”
部長分享育兒理念 培養孩子紀律與恒心最重要
各測試分數比重適當 不過度集中在年底考試
教育部長陳振聲日前接受《聯合早報》專訪時,反複強調學習不應只是爲了考試,在人生學堂裏如何持之以恒不斷學習,能否學得好學得快,才是關鍵。
陳振聲指出,在新加坡,唯才是用的理念反映在社會各個層面,而這個制度也在不斷地完善。
政府強調會致力于確保學校開放給各背景的孩子,實行多年的小一報名制度中不同階段的優先權,卻被部分人質疑是讓資源更多的家庭占優勢。針對小一報名制度應否進一步改進,例如檢討家長義工優先權的必要,陳振聲認爲須敏感地考慮各利益相關者的期望,並在維持社會流動性這兩者之間找出平衡點。
教育對提升社會流動性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陳振聲指出,教育部非常有意識地爲不同家庭背景,以及擁有不同強項和興趣的學生提供更多元教育渠道。
如今網絡科技發達,海量信息彈指間就能搜索到。陳振聲說,人們的增值點在于能否“用今日或明日的知識去解決明日的問題”。有鑒于此,往後的考試會更看重學生能否展現對知識的領悟和應用,以及創新。
他以長女小時候學體操爲例,指出她在艱苦訓練過程中體會紀律的重要。
陳振聲日前接受《聯合早報》訪問,談及不少學生和家長因過于注重考試成績,而倍感壓力的現象時指出,從唯才是用的角度來說,本地從來就不是一考定終身。
去年陳振聲接任教育部長後,教育部9月宣布從今年起修訂小一報名制度,把2C階段的預留學額增加一倍至40個,讓更多與學校沒有直接關系的孩童有機會在住家附近就讀。
孩子承壓能力有不同 家長不應一味瞄准門檻高學校
確保教育體制 能支援不同背景學生
這不是容易達致的平衡,也沒有完美的平衡,但是時候進一步確保學校開放給多元背景的孩子。
“我們在各個學習階段推出一系列改革。舉幾個例子,我們擴大直接收生計劃、落實科目編班制、放寬理工學院預科班的入學條件,以及爲工藝教育學院學生提供更多提升的機會。這些都有助打造一個不讓任何學生掉隊的教育體系。”
對于近年來,有些人擔心,隨著社會愈加富裕,貧富懸殊會否導致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有不同的起跑點,加劇社會不平等。
“我常跟孩子說,你沒有放棄的話,你永遠沒有失敗。”
陳振聲說,他有一位同學在學校時華文不及格,考獲F9,如今是一名在中國謀生的律師,華文水平從F9變“F1”(意指猶如世界一級方程式賽車水平)。
學業成績雖有一定的重要性,但不是衡量成功的唯一指標,陳振聲重申,在我國唯才是用的制度中,無論人生起跑線或強項在哪裏,只要願意學習向上,每個人都有機會實現潛力。
年中考試明年起取消 各校可自主規劃學習安排
當然,也有教師會利用一些時間幫學生趕上學習,這是可以的,因爲一些學生確實有這方面的需要。重點在于,讓學校有自主權來規劃學習安排。
從2019年起,教育部已取消小學一二年級學生的所有考試,中一學生也免年中考試。過去兩年,學校逐步取消小三、小五和中三年中考,並取得不錯的成效。教師能更好地規劃教學進度,讓學生更深入學習。
“但我們對成功的定義不能停留在單一的層面。我們必須不斷地提供多元的機會和渠道,爲有需要的學生提供額外支援,確保本地教育能繼續有效地發揮提升社會流動性的功能,讓學生無論出身背景都能實現潛力。”
他指出,在每個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每個社群就像構建社會的積木,對社會也有那種期望,不論是社團或學校等。“不過,到了某個階段,你的積木什麽時候可能分化社會或者是削弱社會流動性,或者是削弱社會不同背景人士的互動,那你要做一個取舍。這個平衡點不是一個永遠不變的,在兩者之間要找出平衡點,對社會的要求須非常敏感。”
陳振聲當時也發面簿貼文指出,當局須在協助學校建立強大的社區支持,以及讓孩童就近上學之間取得平衡。
2A1和2A2階段將合並爲2A階段,這意味著一般校友,以及付費加入校友會的校友在同一個階段報名,後者不能提前在2A1階段優先報名。2A階段剩下的學額,三分之二會分配給後期的2C階段,比原有的比例大。
讓小一報名制度更公平? 須敏感處理找出“動態平衡點”
陳振聲和太太育有三個子女,分別11歲、13歲和21歲。
在華文能力方面,陳振聲認爲,這名同學現在已遠遠跑在前頭。“你說誰比較成功?他比較成功,因爲他不斷地學習。”
在他看來,一般的孩子都有不同的強項,而無論他們嘗試或探索哪一方面的能力,都應有持之以恒的紀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