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5月接任教育部長的陳振聲日前接受《聯合早報》專訪,針對我國教育制度的發展提出三個須改變的理念。
我國要繼續提升教育成果,不能只著眼于短期的“學堂人生”,而要放眼長期的“人生學堂”,鼓勵人民在人生長跑中以超越自我的心態不斷地學習,而不是爲考試而學。
雇主也常反映人手不足的問題。要支持企業轉型,他認爲最有效的方法是每年協助“三四十萬名”工作人士提升技能,而不是只靠每年的“三四萬名畢業生”填補。
陳振聲也點出我國應從搭建和聯系他人的橋梁角色,發展爲促進合作的平台,在全球化社會凸顯增值點。這是第三個須改變的理念。 “不管是我們的雙語或多語文化背景,或者是高信任的制度,我們不只要作銜接他人的橋梁,更重要的是如何把橋梁轉換成平台。”
“成人和年輕人的學習模式不一樣。25歲、45歲、65歲的,他們差20年,每一代的學習模式不一樣,需要的技術也不一樣,要怎樣去准備教材,也須創新。我們不能把給20歲的教材放上網,就是所謂的成人教材。”
他以新躍社科大學爲例,成人學員利用自己的時間上網聽課,到課堂後就專注在“創新、聯系、合作”的互動,這樣的新教育模式也會逐步走入學校。
延伸閱讀成績非衡量成功唯一指標 讓孩子發揮所長在人生考場上綻放
成人持續教育將是重心
他以華語受訪時說:“學堂只爲我們打下基礎,更重要的成功定義是我們在人生長跑的過程中,怎麽去學習?怎麽去發揮各自所長?這是第一個理念……以前是一招走江湖,或是一考定終身。現在,在轉變非常快的時代,一招走江湖已沒有太大的可能。如果只能學一招,那一招就是:我怎樣去學?學得快學得好。”要做到人生學堂這一點,須激發孩子自發求知的好奇心,他們追求的不該是准備考試、應付學堂的人生。而事實上,學生現在接收知識的管道已不局限在學堂。
“挑戰是,我們怎麽把學堂帶到他們跟前?他們無時無刻可以學到要學的內容,這不是一個達不到的願景,通過現今的技術和互聯網把學堂帶到跟前 ,我們在這方面還可以做很大的努力。
針對學府的資源是否能同時應付就職前教育和持續教育,陳振聲說,資源不是問題,教材和教育方式才是挑戰,須加以思考並調整。成人有工作和家庭等方面的負擔,要讓他們回到學府不是最理想的方式。
在掌管教育部前是貿工部長,也曾擔任全國職工總會秘書長的陳振聲反映,今日的雇主要找的員工不是只懂得“用昨天的知識來解決今日的問題”,更要有能力“用今日的創新解決明天的問題”。
陳振聲因此提出第二個須改變的理念是,教育不能停留在傳授知識,更關鍵是協助學生領悟所學後加以創新,與他人建立聯系與合作。“如果昨日的知識和今日的解決方法,都可以在互聯網搜索到的話,那我們的增值在哪裏?……孩子不是牢記什麽方程式,更重要的是,你到底有多深的領悟,領悟了之後怎麽使用,然後去創新。”
成人的持續教育因此是我國教育下來的一個重心。陳振聲上個月在國會撥款委員會辯論教育部開支預算時透露,政府將檢討大專學府的持續教育課程和學額,爲職場人士提供更多機會進修。
他說:“增值點在于我們可以作爲一個世界銜接的平台,不管是科技、經濟,或地緣政治方面,我們有一個可靠可信的制度,有一批多元文化多元背景的人來理解世界所面對的挑戰,提供可靠可信的平台,不管是東西方合作,或南北之間的合作。”
陳振聲以自己學不會的魔術方塊爲例指出,兒子10歲時上YouTube看視頻自學,兩天便學會了,在掌握六面的魔術方塊後,再挑戰更高難度的五魔方,一個星期後也無師自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