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族苦苦思索的一道難題,便是“闊別已久”回到職場時,應該穿些什麽?(海峽時報)
作者 王震宇
疫情期間,除了最廣爲人知的冠狀病毒,許多名詞和簡稱都應“疫”而生。
爲保持社交距離,大部分員工都曾WFH(居家辦公的縮寫);美國視訊會議平台Zoom更是幾乎成了線上會議的代名詞。
漸漸習慣了WFH和Zoom的時光,當政府上個月宣布允許多達75%的居家辦公者回工作場所上班時,相信有些國人又要花時間,再次適應在辦公空間工作的日子。
最近美國一項調查就發現,其中一個最令上班族苦苦思索的,便是回到職場時,應該穿些什麽?
(聯合早報)
這個由美國線上個人造型服務公司 Stitch Fix 展開的調查,訪問了旗下1300名客戶。
最有趣的數據就是:31%的受訪者在封城期間,感受到了舒適打扮的甜頭,即便重返職場也沒有想要放棄這份舒適感。
這三成上班族表示,甯願減薪一成,也不願再每天上班前精心打扮!
曾經WFH的蟻粉應該也會有同感。在家裏辦公,愛穿什麽就什麽,再頹廢邋遢也不會有人搭理或指指點點。
就算是和老板同事有線上會議,電腦的攝像鏡頭也只會拍到上半身,唯有在虛擬場合有需要時,才會穿得比較正式,套上大衣打個領帶,下半身穿個短褲也沒有人曉得。
回辦公室上班,你還有心思添置新衣打扮嗎?(聯合早報)
WFH衍生出全新的居家時尚,讓人自在無比,突然間又要扮美美受到拘束,難怪這些人甯可拿薪金來“開刀”。
當然,“要我打扮幹脆減薪”應該只是誇張式的抗議。人們大概是想表達:希望上班的服飾能以舒服爲主。
該調查觀察到,許多上班族的著裝規範(dress code)已從疫情前的商務正式風轉變爲商務休閑風。
調查也進一步揭露,超過半數的受訪者回到公司後發覺,工作環境已變得隨意,不再像以往那樣拘謹。
疫情後的新常態,也使得人們更有欲望,想要爲衣櫃進行一番大改造。
疫情後的新常態:想爲衣櫃“大改造”。(Home & Decor)
調查顯示,約兩成的受訪者表示有意撤換衣服,衣櫥中大約三分之一的服飾他們都不想要了;有約33%的人甚至想把家中一半的服飾都換掉。
這一方面有可能是因爲困在家中太久,一些衣服根本鮮少有機會再穿上。另一方面,則不排除有些人是因爲即將見到久違的同事,而想趁機重新置裝,讓自己美美重新出發示人。
獅城求職網站:居家辦公也應有著裝規範!
居家辦公也不應在穿著上太放縱自己。(海峽時報)
讀到這裏,不知蟻粉們有沒有共鳴? 如果需要回到公司上班,會不會爲了該穿什麽而翻箱倒櫃想個半天都沒有頭緒?
紅螞蟻就很慶幸,部門裏沒有所謂的dress code。初來乍到還以爲需要穿有領的上衣,但看到同事們都十分“做自己”,也入鄉隨俗改穿T恤+長褲,不再過于正式。
不過,一些特定工作場合還是有一定的要求。比如要見客戶時,穿著還是不能太隨意,以男士爲例,較正式的有領長袖衫+長褲還是基本款。
如果有機會到商業區轉一圈,應該不難發現,那些上班族的穿著打扮,和疫情前並沒有太顯著的差別。
以男士爲例,較正式的有領長袖衫+長褲基本款。(聯合早報)
然而,倘若還是有居家辦公的機會,也不應在穿著上太放縱自己。
本地求職網站JobStreet日前就發表一篇文章,若長時間WFH,也應制定一套著裝規範,乍聽之下好像沒什麽必要,但實際上是有幫助的。
文章就梳理出一些“在家不忘穿得好看”的好處:
著裝打扮給人自信及沖勁;
經常打扮能省時間(無需擔心視訊會議時看起來很邋遢);
給人一種儀式感,能集中精神及提高效率;
穿得好看能提升自我形象。
文章也點出另一個重點:
如果在家也有著裝規範,就能區分“工作”和“生活”。否則穿著睡衣起身後就直接開工,也在同一個空間裏吃飯和休息,可能會讓人感覺混淆,待放工時也無法脫離上班模式。
何爲居家辦公著裝規範?
文章建議,服飾還是以舒適爲主,顔色則可選擇素色,或適用于各種場合的色調,如海藍色或栗色。
話說回來,在家或回到公司要穿什麽、怎麽穿,都是非常主觀的個人喜好,最重要的還是要讓自己穿得舒服、穿得自在。
別忘了,疫情還沒過去,如何穿搭都好,別忘了最重要的防疫配件:
口罩是必備“著裝”。(海峽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