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收箱。圖:今日報
圖: Todayonline
昨天(22日)是世界地球日,今年的主題是:投資我們的地球。早前的一項本地調查顯示,我國大部分居民了解氣候變化和環保的重要性,但實踐者卻是少數。受訪的專家認爲,讓環保課題更貼近民生會更有效。
新傳媒英文新聞網CNA報道,華僑銀行與獨立媒體及商業情報公司Eco Business去年8月合作發起首個氣候指數(Climate Index)研究,針對2000名本地居民對衣食住行四個生活層面可造成的環境問題進行調查,結果發現大多數的受訪者環保意識高,每人平均爲8.3分,但實踐和倡導環保卻相對較弱,每人平均得分僅爲6.5和5.6。
例如,盡管81%的受訪者知道塑料袋降解所需的時間很長,但只有22%的人在每次購物時會自備可重複使用的環保購物袋。
實踐環保理念關乎成本及便利
大部分的受訪者認爲,難以實踐環保兩大因素是成本和不方便;24%則表示,自己並不關心環保議題或保持現狀已足夠。
南大南洋商學院(Nanyang Business School)市場營銷系主任Sharon Ng教授表示,人們對于實踐環保,一般會更在乎所需花費的時間、精力和金錢。
她引述自己撰寫的一份學術文章說:“平均有七八成的受訪者表示願意支持環保,但願意購買較昂貴的綠色産品的受訪者則下降了5%到10%。”
居民Tan Siew Moi告訴CNA,家裏每天開空調不會超過一小時內,她也會反複提醒孩子沖涼時間盡量要快。但有駕車的她雖然明白汽油會造成空氣汙染,仍沒有打算改用電動汽車。
她說:“我自認在節約成本方面有良好的(環保)習慣,如節約水電。但我不認爲自己可以做更多,因爲那將需要對目前的生活方式有太多的改變。”
如何能作出改變?
Sharon Ng建議,當局可以考慮重塑有關持續性課題的對話,讓氣候變化這個題目更貼近人民。
她表示,研究顯示,如果把氣候變化的沖擊和人們的生活直接挂鈎,效果更佳。她舉例說,人們可以想像氣候變換如何影響自己的生活,乃至于影響整個社區。
環保組織LepakInSG創始人Ho Xiang Tian也贊同這個觀點。他也建議在政府組屋的電梯旁安裝傳感器,讓居民在等候電梯時,可以從傳感器中看到當前的溫度和降雨水平以及曆史氣溫和降雨趨勢,這樣一來,居民可以了解這些趨勢的變化。